《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含試題)
[注]①蟊賊:吃禾苗的害蟲。 ②付畀(bi):付與。③螟蜮:同①注。④劉聰:十六國時期漢國國君,無道。⑤襖(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與“不愈于養以遺患乎”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b.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c.趙亦設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d.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于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辯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虛詞,其用法應在本單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連詞,表多種連接關系;②作介詞,表憑借、時間、原因、對象等。本題abc三項中的“以”都是表順接的連詞,可譯為“來”,而題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連詞,可譯為“因而”,所以取d。
16.“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2分):
a.是說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劉聰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b.是說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c.是說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d.是說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劉聰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解析:本題考句意的理解,綜合了對實詞、虛詞、句式、文意的檢測。按文句意免除蝗災指國君之德,汴州不是國君,決定排除b項;同理,d句的“避免蝗蟲入境”也要排除;c項兼有bd二項之錯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據句意所作必要補充,看句意和詞義,再看a項,正確。
18.從姚崇三次講話的內容看,他關于滅蝗的實際見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適權,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確的方法,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d.既要有正確的方法,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解析:此題主要是檢查考生對整個文章內容的理解。d項的“正確的方法”“上下齊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講話的主要內容,又客觀又實際,必然會“戰勝蝗災妖異”。而b.c的強調“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齊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確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適權”相去更遠,當然更不妥。這三項都不可取。答案為d
【風景剪輯】
剪輯1: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察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緞五百匹。(選自《舊唐書·魏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