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教案1
【評點】再次總結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對芙蕖的酷愛之意。
【名言佳句】“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四、課文分析
【作者小傳】李漁(1611�約1680),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浙江蘭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戲曲家、戲劇理論家,又是一個博學者,著有《笠翁十種曲》(傳奇),多系寫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故事;《閑情偶寄》(小品),內容包括戲劇理論、飲食、園藝等。本文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說明小品,作者通過對芙蕖的分項說明,將芙蕖的種種可人之處告知于人,說明種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點明文章主旨,總領全文。其中“可人”一詞,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項,緊接用“不一而足”一語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對種種可人之處的興趣,最后用“請備述之”一語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承接前文來“備述”芙蕖“可人”之處。課文的4個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為單位,逐一說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長處。第2自然段說明“可目”的優點,是作者所著力加以描寫的。他首先用比較的方法說明美麗的“群葩”爭艷之日十分短暫,而“芙蕖則不然”,所謂“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兩相比較,芙蕖“可目”之優點則勝一籌。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長直至衰敗之過程,有條不紊地說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說明“可鼻”的優點,用了對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涼。第4自然段說明“可口”的優點,不在果腹而卻芬香滿口,雖為食用也不脫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說明可用的優點,前后兩句,一虛一實,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總結全文,將上述“可人”之四項,歸為“適耳目之觀”與“備家常之用”兩類,與開頭既有呼應,又略有變化,并以“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這一反問句式,有力地點出題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對芙蕖的酷愛之意。本文在說明芙蕖的“可人”之處時,其分類的方法頗資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項,而這四項,又可以從“適耳目之觀”和“備家常之用”的“觀”和“用”兩大項來收束,其橫式的分類法,就顯得富有層次感。另一方面,從“可目”這一類以及從“可目”直到“可用”這四類,內容的兩次展開,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葉、逐漸長高、成花、盛開、凋謝、生蓮結子、衰敗這一縱式的遞進生長過程,于是,兩個縱式的遞進與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織起來,使文章結構顯得相當有機協調,顯示了作者構思中的匠心獨運。
此外,本文的詳略處理也頗值一提。全文寫“芙蕖”之“可人”,以“可目”為主,其他為賓。因為芙蕖勝過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為明顯,略一指出就夠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較為一般,只有“可目”這點,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詳寫,則無法將其特性充分揭示出來,而且作為一種花,主要功用當然是供人觀賞,所以本文以“可目”為重點,詳加描寫。先寫“群葩”爭艷時間之短突出“芙蕖則不然”。然后從荷的初生直寫到其衰敗,所謂從“荷錢出水”的“點綴綠波”,到“莖葉既生”的“飄搖”“裊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嬌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謝”,還“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這樣的祥寫不但顯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繪了荷在各生長階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