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二十三課,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內涵豐富而深邃,語言精練、通俗而又雅致。本課所處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懂得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和意義,學習在記敘和說明中結合抒情和議論的寫法。《幽徑悲劇》通過渲染濃烈的悲劇色彩,引發人們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思,從另一個層面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頗有曲徑之感,文本內容顯得別具一格,相對單元中的其他四篇選文,既是一種視覺的沖擊,更是一種認識的補充。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單元主題——人與自然的認識會更深刻而全面。
【本課與《課標》的關系】
從“課標”提出的三個緯度要求來審視,本課無疑是一個合適的文本范例。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緯度上體現的十分突出,文本所傳達出的對“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課標》提出的“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本課基本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達到“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的訓練要求。另外,課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語言特色也為課標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提供了范本。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重點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詞匯。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3、品味語言,學習反復、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4、學習層層鋪筆的描寫手法及作用。
5、通過品讀、美讀把握文章情感,學習作者矢志不移地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6、引導學生理解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樹立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說明]教學目標1、2、3屬于新課標“知識與能力緯度”范疇;4屬于“過程與方法緯度”范疇;5、6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緯度”范疇。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以上幾個目標的實現過程是相輔相生、環環緊扣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讀、品、悟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品強烈的悲劇效果。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點擊此處觀看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創設情景法、問題導引法、誦讀品味法進行教學。我以新課標:“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為指導,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品讀、美讀文本,邊讀邊思,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質疑、交流,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說學法】
本篇文章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備課時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了誦讀法、小組討論法。在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體會到藤蘿的美,并力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對被砍前的藤蘿和對被砍之后的藤蘿的不同情感,通過這種情感的劇烈反差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從而學習作者矢志維護真、善、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