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傳》教案1
自讀思考 閱讀下面肖紅的《魯迅先生記》,回答文后的思考題。
魯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畫上所見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在藍色,有點從患釉自然堆起的紋痕,瓶口的兩邊,還有兩個機耳,瓶里種的是幾棵萬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這花的時候,我就問過:“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爐,也不凍死?”
第一次,走進魯迅家里去,那是 快接近黃昏的時節,而且是個冬天, 所以那樓下室稍微有一點暗,同時 魯迅先生的紙煙,當它離開嘴邊而 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煙紋的卷痕一 直升騰到他有一些白絲的發梢那么 高。而且再升騰就看不見了。
“這花,叫‘萬年青’,永久這 樣!”他在花瓶旁邊的煙灰盒中,抖 掉了紙煙上的灰燼,那紅的煙火, 就越紅了,好象一朵小花似的,和 他的袖口相距離著。
“這花不怕凍?”以后,我又問 過,記不得是在什么時候了。
許先生說:“不怕的,最耐久!” 而且她還拿著瓶口給我搖著。
我還看到了花瓶的底邊是一 些圓石子,以后,因為熟識了的緣 故,我就自己動手看過一兩次,又 加上這花瓶是常常擺在客廳的黑 色長桌上;又加上自己是來在寒帶 的北方,對于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 的植物,總帶著一點驚奇。
而現在這“萬年青”依舊活著, 每次到許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 時仍站在那黑色的長桌上,有時站 在魯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換了,用一個玻璃瓶裝 著,看得到淡黃色的須根,站在瓶 底。
有時候許先生一面和我們談 論著,一面檢查著房中所有的花 草。看一看葉子是不是黃了?該剪 掉的剪掉;該灑水的灑水,因為不 停地動作是她的習慣。有時候就檢 查著這“萬年青”,有時候就談著魯 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談著, 但那感覺,卻象談著古人那么悠遠 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 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經丟失, 雖然丟失了也就讓它空空地站在 墓邊。我所看到的是從春天一直站 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鄰旁墓頭的石榴樹開了花而后結成了石榴。
從開炮以后,只有許先生繞道去過一次,別人就沒有去過。當然那墓革是長得很高了,而且荒了,還說什么花瓶,恐怕魯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沒到他的胸口。
我們在這邊,只能寫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而誰去努力剪齊墓上的荒草?我們是越去越遠了,但無論多么遠,那荒草是總要記在心上的。
1.文章命題很大,但人手卻很小。作者主要選擇了何種事物來描寫?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2找出作者描寫魯迅抽煙這一細節的句子,揣摩一下這些描寫具有怎樣的象征意味?
3本文的細節描寫十分突出,請概括一下本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通過這些細節,表現了魯迅先生怎樣的性格。
(解說:第1題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表現手法;以小見大和象征手法。第2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同時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參考答案 1.主要選擇了萬年青來寫。作
者反復強調它不怕凍,“最耐久”是一種使“我”感到“驚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為了通過這一寓意深長的關好形象,來象征魯迅先生的堅韌頑強、不畏艱難的偉大人格。2.“魯迅先生的紙煙,當它離開嘴邊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煙效的卷痕一直升騰到他有一些白絲的發梢那么高……”“他在花瓶旁邊的煙灰盒中,抖掉了紙煙上的灰燼,那紅的煙火,就越紅了,好象一朵小花似的……”以象征的手法寫出了魯迅永不熄滅的熱情。雖然,過度的勞累,使他在生理上加速了蒼老的進程,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遠不會裹老。那紅的煙頭難道不可以使人聯想到那正是先生那火紅火紅的生命的象征么?3.一瓶萬年青,一句“永久這樣”,一縷輕煙,一叢墓草,就這樣,作者勾勒出了樸實、堅韌、勤奮、崇高的魯迅形象,一位令人無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偉大戰士的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