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小行星》教案
自讀要求1.通過默讀訓練,提高自己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利用表格等形式來梳理文章內容。
3.用“標注法”及“評注法”閱讀文章。
(解說:對于一篇自讀課文,只有讓學生親自閱讀,親自感悟,并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網絡,才能真正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學習側重點
1.結合課內外知識,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
2根據說明文的體裁特點,理解作者組織文章的思路,即說明的順序。
3通過本文與學術作品的比較,體會科普作品的寫作特色。
(解說:對于本文的學習,首先應達到基本要求——讀懂,即在解決字詞問題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所蘊涵的文字內容;其次應深入探究的是,作者為了高效展示這些內容,采用了忑樣的形式與技巧。前者是學習的基礎,后者則是深化。
因此,結合說明文體裁的特點,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設置了上述三項學習側重.長。)自讀程序 1.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l)劃出讀不準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自查工具書解決。
(2)第一層次的思考題。
①圍繞小行星,作者分別“漫話”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總結小行星的發現史。
2.自學成果展示。
除語言交流外,可用實物投影儀等方式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
3.第h層次的思考題。
根據本文依次說明的主要內容,應如何劃分文章結構?從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來組織文章?
4分小組討論學習。
5.匯報各小組學習成果。
6.自由朗讀全文,并就語言的準確性及科普文章的特點做評點批注。
(解說:安排上述“自讀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或設置富有邏輯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其二,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閱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于自己的閱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蘊藏著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伙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于挑戰書本與權威,敢于發表一己之見。)
自讀點撥 1.知識性與可讀性并舉。
《漫話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說明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方法等有關知識,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知識性,即科學性。同時,作為科普讀物,作者采取了多種形式,把單調的天體知識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舉了大量事實,介紹了小行星被發現及命名的生動事例,引人入勝。第二,作者既講究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又突出了語言的生動性。
2順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發現是為其命名的基礎,而命名后準確的觀察又是產生新的探索的基礎。本文就是根據說明對象本身的規律性,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安排說明層次,因此,從全文整體考慮,當屬邏輯順序。然后,在說明小行星發現史這一局部問題時,作者則又采用了時間順序,將兩百年間的發現依次有選擇地進行介紹,雖內容繁雜,卻雜而不亂,條理分明,脈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