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孔乙己
知識與能力
(1)孔乙己形象的社會意義。
(2)人物形象的刻畫和社會環境的描寫。
(3)精練、深刻、含蓄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通過人物活動的典型社會環境,了解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源。
把握情節,理解人物形象及意義。
一、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嘮叨(láodao) 硯(yàn)臺 打折(shé) 闊綽(chuò) 羼(chàn) 綻(zhàn)出 間(jiàn)或 蘸(zhàn) 附和(hè) 頹(tuí)唐
(2)辨別字形
亨(咸亨) 享(享受)
漲(漲紅了臉) 脹(肚子發脹)
辯(不屑置辯) 辨(分辨是非)
二、理解詞義
闊綽:闊氣。綽:寬綽,如綽綽有余。
羼:混合,摻雜。
附和:(語言動作)追隨別人(多含貶義)。
不屑置辯:認為不值得爭辯。
頹唐:精神萎靡,不振作。
君子固窮:君子能夠安于貧困。固,安守。
理會:理睬(多用于否定)。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喪父,家道衰落。為探索救國道路,魯迅曾學習洋務實業,后又留日學醫,但最終走上了“文學救國”之路。他著有大量的雜文和小說等,以筆為武器,抨擊時弊,喚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全部作品結成《魯迅全集》。
(2)寫作背景
《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最初發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號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
在長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讀書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喝懶做,不會營生。魯迅先生對此深惡痛絕。他說:“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先生以清朝末年的魯鎮咸亨酒店作為黑暗社會的縮影,作為人物的活動場景,不僅像《儒林外史》那樣寫出了熱衷科舉的圣人之徒的窮酸之相、虛偽之心,并且進而寫出了在科舉下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抨擊了封建教育的罪惡。
四、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孔乙己,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綽號。魯迅為什么要用綽號做人名呢?用這個叫人“半懂不懂”的綽號作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對這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時也是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封建文化的諷刺。
(二)結構分析
小說的總體思路是:由典型的環境(咸亨酒店)起筆,寫到典型人物(孔乙己)。故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首先簡介了酒店的格局,其次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接下來是對酒店里各種人物及其相互關系的描述。
第二部分(第4——13段)可分為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