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孔乙己
第6課 孔乙己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培養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3.認清科舉制度下世態炎涼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教學難點
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2.學習理解作者以樂境寫哀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吶喊》(板書),魯迅為什么在20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取名為《吶喊》呢?(學生各抒己見)是的,魯迅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喚醒沉睡的人們,并且是為前驅者添威助陣的,所以命名為《吶喊》!秴群啊饭彩珍浟14篇小說,例如以前學過的《故鄉》。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自己說過,在《吶喊》中,最喜歡的是《孔乙己》(板書)。為什么他最喜歡《孔乙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孔乙己》,看看現代文學畫廊中的這個唯一的“他”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有著怎樣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簡介寫作時間、背景和寫作用意。
(幻燈片顯示)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犊滓壹骸穼懹谖逅倪\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
本文最初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其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深意。……”
三、把握內容,整體理解。
1.閱讀思考。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聽讀思考題: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4)小說中孔乙己的結局怎樣?
設計說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
(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明確:小說前三段先說酒店的大概情況,寫出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在孔乙己出場前先勾畫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鎮的世俗畫面。細說酒菜的價錢,說明短衣幫的貧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貧,對比分明,等級森嚴;寫明“我”——小伙計的職務,實質上勾畫了趨炎附勢、自私冷漠的社會風情:掌柜對長衫主顧唯恐照顧不周,對短衣幫則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樣的特殊身份?
明確:“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著喝酒”,說明他經濟拮據,地位卑下,買不起酒菜,進不了柜臺內,不能享受“長衫主客”的待遇?墒撬质恰岸桃聨汀敝形ㄒ弧按╅L衫”的人,因為“長衫”是讀書人身份的標志,他不肯脫掉那件“長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層,不肯甘居下層。這種矛盾現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個虛榮心十足的無用的下層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他是一個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們心中是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文中第9自然段一個極為簡潔的語句準確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低下,境遇凄慘,他的存在只能作為供人取笑的對象,因此不可能有人關心他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