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
3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過程與方法: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體會意境美、語言美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中之情。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歸田園居》《登岳陽樓》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二、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一些應注意的詞語: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2.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要求學生仔細聽讀,訂正不恰當的讀音和節奏。
4.學生齊讀。
三、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3.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選兩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點評。
4.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5.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6.深層探究
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7.學生背誦《歸園田居》(其三)。
四、指導學生自讀《登岳陽樓》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