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
實驗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課題
詩四首
本學期總第 課時
日期
課型
復習
主備人復備人一、教學目標:
1.熟練地背誦默寫這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 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1.熟練地背誦默寫這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三、教學過程一、復習《歸園 田居》
1、簡介作者及背景: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 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
2、誦讀理解,背誦默寫:
(1)朗讀詩文,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列問題: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
3、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 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想像“帶月荷鋤歸”等的動人畫面。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使至塞上》
1、簡介邊塞詩及作者: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誦讀理解,背誦默寫:
(1) 朗讀并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 列問題: “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感情?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是實寫還是虛寫?3、品讀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臺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這兩句詩,凸現了大漠粗獷、強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于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達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 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
三、復習《渡荊門送別》
1、簡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2、朗讀理解,背誦默寫:
( 1)朗讀課文并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列問題:這是一首送別詩,誰在送別?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里看出來的?你最喜歡的是哪句詩?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