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
①注音:石壕吏 逾墻 老嫗 幽咽 鄴城戍(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②解釋黑體字:老翁逾墻走 吏呼一何怒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老嫗力雖衰學習過程 與方法 學習過程 與方法一、自主學習: 1、朗讀《石壕吏》,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朗讀方式:學生自由讀,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班齊讀。 2、思考問題,理解詩歌內容: (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遭遇。 (2)老婦人交代了哪幾層意思? (3)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二、精講互動 1、討論問題,理解詩歌內涵: (1)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同學們學過歷史,請結合知識鏈接,談談這場戰爭。 知識鏈接:公元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yè)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他目睹了戰亂中人民的苦難。 (2)如果用文中一句話概括全文,應該是哪句?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點兵”而說 “捉人”?為什么夜間出動? (3)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著怎樣的嘴臉?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軍隊的下層官吏的立場,說說他為什么“吏呼一何怒”? (4)人們討厭這種破壞安定和平生活的戰爭,就老婦人而言,她對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另一方面,又積極支援這場平叛戰爭,請同學們根據創設的情境,合理揣測想象老婦人此時的心理活動。 (5)自請服役時老婦人心理真實想法是什么? (6)有人讀完文章說老婦人致辭的幾層意思是一口氣表達出來的,你怎么認為?
2、請出幾位同學表演一個改編了的短劇,同學們點評一下。三、達標訓練 《新安吏》(節選) 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貼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