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言
(2)報刊上使用的語言更要認真 ,反復 ,不要以訛傳訛。
(3)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既要考慮 ,又要考慮 ,要能夠被讀者領會、理解。
6. 王力先生的《談語言》是一個談話記錄,因此與一般的文章不一樣。閱讀完課文后體會一下這篇文章有哪些特殊的風格,并把你的想法寫在下面。
7. 由于課文是一個談話記錄,所以論點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滲透在具體的談話中。閱讀課文,你能從談話中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嗎?
中心論點:
分論點一:
分論點二:
8.
讀完課文后,你對書面語和口語的關系有哪些新的認識?寫文章要注意用語要規范,不能脫離口語,平時你寫作文時注意過這些問題嗎?重新讀一下你以前寫過的作文,你一定會發現在這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試修改這些習作并盡量在以后的寫作中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二. 強化閱讀
許多寫文章的人,從中學生到大學教授,從新聞記者到作家,拿起筆來總想我現在是寫文章,跟說話不一樣,要把語言裝飾得“華麗”一點,把語句表達得“文雅”一點,把文章寫得“美妙”一點。于是總想造一些時髦的句子,東拐西纏多繞一些彎子。實際呢?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他們不懂得,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
是準確、鮮明、生動的。
有一篇描寫英雄到大海救人的報道說:“他冒著刺骨的寒風,邁著凍僵的雙腳跳入了沸騰的大海。”這是一個很費解又不準確的句子,作者在說話時絕不會這么說,這叫“故作姿態”。
還有篇報道,出現“他冒著七月流火在圩堤上東奔西走”這樣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詩經》,指夏歷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動,并不指天氣炎熱。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炎熱就不對。我們平常說話從不這樣說,可能說“冒著烈火”、“頂著烈日”,如果說“我冒著七月流火怎樣怎樣……”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讀者歡迎,我自己就愛看他晚年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他早年的作品語句過于修飾、做作,讀起來很繞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樸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讀者歡迎。這對我們后人是一種啟發。
9. 選段部分論說的中心是 。
10. 作者為了證明論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選段第1段中三個加點的詞語,各是指寫文章的什么弊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