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綜合性學習 到民間采風去 教案
學生:我們實地考察,我們網上搜索。
組長介紹收集資料的方法、組員簡要匯報各自收集的內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諺語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組制定電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員。
3、戶縣剪紙——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間剪紙藝術 欣賞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當場演示簡單的剪紙工藝。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艷,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展示戶縣剪紙作品。
4、鄉村風情,樂而忘返——陜西戲劇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秦腔藝術源源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陜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流露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請同學播放一段較經典的秦腔唱段)
課外延伸:你知道西安還有什么樣的風俗,請你在進行問卷、采訪等形式進行了解,向大家介紹介紹你們當地的民俗風情。盡量做到全面,真實。
總結活動收獲
1:我發現,我成功,我創造,我快樂學生感悟
2: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3:采風如同蜜蜂釀蜜,不僅要付出辛勞,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時又是快樂的。
4:整理材料不僅訓練表達力,還培養了想象力;
5:蘊于生活中的美要我們親自去挖掘。
十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