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三聲夸克》
課題: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了多層次的物質結構,了解什么是夸克。
2.認識“盒子”在說明內容及安排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夠體會文章通俗、形象、準確的說明語言。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查閱資料、認真閱讀、實踐體驗等自主與合作學習方法,了解科學知識。
2.引導學生認識課文在說明方法及說明語言上的一些特點,初步形成說明知識的能力。
3.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敢于創新,大膽想像的精神。
【教學過程】
課前參與:
出示教具,一個正方形的小紙盒(上扎針孔),提問:如果讓紙盒里的氣體分子排著隊從針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長時間?學生回答:“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教師提示:需要九千年(物理學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教師進一步引導: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構成,而它們也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科學家在它們中又發現了夸克。(板書文題,導入新課)
一、初讀課文,讀出大意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讀的時候,劃出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學概念,并標出有疑問的地方,留待后面學習過程中解決。學生讀課文。讀完,討論以下問題:(二)本文主要說明了什么? (文章主要說明了原子、原子核、強子、夸克這些物質結構...)
說明它們的時候有順序嗎?
(按照物理學家們發現并認識這些物質結構的過程來寫的,是不斷深入的。這在說明的順序上叫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板書)。 2、“夸克”是什么意思?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回答。(“夸克”是譯音,意思是海鳥的叫聲。長詩《芬尼根之覺醒》中有一句話:“向麥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學家蓋耳曼借其中的“夸克”為自己的假象命名。實際上“夸克”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3、文章的題目能否改為“叫七八聲夸克”?(因科學家研究的“夸克”與“三”特別有緣,再加上詩句中有“三呼”兩字,作者便借用了,應該說一語雙關,用“七八聲”則毫無意義。) 4、用圖來表示物質結構。(最好用不同的畫法,線狀結構或盒式結構都可以。學生板演)二、再讀課文,讀出精彩 1、再讀課文,把文章中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字詞句句劃出來,想一想,精彩在什么地方,體會作者是如何花腐朽為神奇,把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說得淺顯易懂的。(主要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物質結構的組成部分比作一個個“盒子”,“盒子”有:原子、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光子、介子、強子、夸克等。) 2、科學家們是如何一步步地認識夸克的?用文章中的具體的字詞句來回答。(主要是文章中的設問句的提示,6個“又”字,第22段3個“新”,結尾的4個疑問句,等。) 3、語文小活動——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如果你是科普知識推廣員,你將怎樣推廣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學概念?
①小組合作。要求:推廣的對象是什么要說清楚;語言要通俗易懂。(教師提示:同學們可以將課前查資料獲得的一些信息與課文中的說明內容結合起來,注意語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說明方法,每個小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廣。教師示范:我們小組對“夸克”感興趣,我向大家推廣“夸克”。夸克是兼有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從理論上推導出來的,以后才被陸續發現。“夸克”有6種,劃分為3對,分別是上夸克和下夸克,奇異夸克和粲夸克,頂夸克和底夸克。夸克不能脫離其他粒子而獨立存在,仿佛士兵犯了錯誤被禁閉而失去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