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人教八上18
《橋之美》教學設計農墾八一總場中學李美芳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品味本文詩意的描寫性語言。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橋之美,進而欣賞美,感悟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橋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審美效果分析,指導學生獲得一些美學基本知識;品味文中詩意的語言。
三、教材、學情分析:
中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范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
學習本課之前,通過《中國石拱橋》的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了說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說明方法,也了解了說明文語言應準確、周密的特點。但本文與《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學習本文,要仔細品味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它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
四、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猜一猜我省一處標志性建筑物。
(出示海口世紀大橋遠景圖)
2.欣賞一組橋梁圖片,感受橋梁之美。
(圖片分別是:蘇州石橋、上海南浦大橋、廣西風雨橋、以及組合圖片)
3.引出課題。
(出示“教學導言”幻燈片)
4.介紹作者情況。
(二)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
1.思考: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請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三)品讀課文:
1.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橋的美,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幻燈片出示中心句)
2.你是否劃出揭示“橋之美”的句子?請讀一讀。
品讀句子。
3.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舉例說明:
①.石橋與葦叢配合;
②.石橋與細柳合作;
③.石橋與水面配合;
④風雨橋與廊亭相映;
⑤.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4.同學們想欣賞哪一個畫面呢?
(這一環節根據學生的閱讀要求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學生在賞圖讀文中品味語言的優美與精煉。)
如:課文是怎么描寫石橋與葦叢的配合呢?請你讀一讀。
再如:“風雨橋”的片段內容
師(啟發):從這段話描述的景象看,風雨橋所處的環境是什么?[高山、急流]
師:橋面上的“廊和亭”為什么是“理想的位置”呢?
5.根據學生的閱讀要求賞析、品味“橋之美”
①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②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