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教學案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學后感
第一課《新聞兩則》參考答案:
課時一
一、3(1)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2)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3)真實、及時、簡明。
二、2(1)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這則新聞的前兩句。主體:從“二十日起”至文末。3、(1)時間: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前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事件的起因: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事件的經過和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30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南岸廣大陣地,東路軍35萬已渡過大部分,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鐵路線。(2)按時間和時間發展的順序來寫。從時間上看,中路軍最先發起渡江作戰,緊接著寫西路軍,原因是西路軍與中路軍所遇敵情相似,“所遇之敵抵抗甚為微弱。”雖然東路軍與西路軍同時發起渡江作戰,但東路軍遇敵“抵抗較為頑強”,所以另說。(3)這里作者分析雙方的軍事態勢,給我們勾勒出一幅中原戰場縱橫交錯的戰局圖。把對南陽戰場的分析和對中原戰場的分析結合起來,分析深刻。
課時二
二、1“至發電時止”“已”“止”等語言簡練、準確。2①“突破”用詞準確,表現了我軍作戰迅速、神勇無比。②“不料”突出了戰爭形勢發展迅速,國民黨的江陰防線不堪一擊,顯示我軍的神勇、出敵不意、制勝千里。整句充滿對敵人強烈的嘲諷之意。
三、1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沖破、橫渡、 銳不可當 2、不能改。因為原句中“至發電時為止”一是增加新聞的具體性和真實性,體現新聞的時效性 。因為事件仍在發展變化,這樣寫可以避免作者發稿時和讀者看到新聞時,事情發生變化而產生誤解。 不能。“殲滅”是消滅的意思;“擊潰”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語意不同,如果顛倒位置,不符合實際情況。3、實際情況是“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戰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軍的英勇善戰,出敵不意。4、客觀原因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主觀原因是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玩弄和談陰謀,人心向背,造成被動。5、議論句是“此種情況------有很大關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敵潰我勝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