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事理說明文的一般特點,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異釋疑的行文思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
3.認識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養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及其成因。
2.體會說明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3.學習示異釋疑的巧妙構思。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還是有許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巖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如石油。沙漠氣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理想之地,因為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2氣候地貌與生活:熱帶高地和沙漠視頻欣賞
3、古詩中的沙漠
1、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2、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5、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
6、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8、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9、黃沙漠南起,白日隱西隅。
10、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
11、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2、無數鈴聲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13、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1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二、感受沙漠
欣賞一組沙漠圖片,并用語言描繪你對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結: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曠的、茫無涯際的、浩翰的、荒蕪的、神秘的、人跡罕至的……
揭題:《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三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學》、《竺可楨文集》等。
四、初讀課文,把握生字生詞
(邊讀邊圈畫)
1.結合書下注解,借助工具書,解決書后“附錄三”《字詞表》中的詞語和自己圈畫的詞語的音形義。
2.與同座交流。
3.教師提示需要特別注意的字詞。
五、走進沙漠
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古人是怎樣看待沙漠的,為什么會這樣的想。
古人的恐懼法顯在《佛國記》中說,沙漠里有很多惡鬼和火熱的風,人一遇見就要死亡。沙漠是這樣荒涼,空中看不見一只飛鳥,地上看不到一只走獸。舉目看凈是沙,弄得人認不出路,吤循著從前死人死馬的骨頭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東行入大流沙,沙被風吹永遠流動著,過去人馬真=踏過的腳印,不久就被沙所蓋,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觀原因:古人穿過大沙漠時人力不足、物質匱乏。(人不過七八個,既無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談不上汽車飛機的支援。)
主觀原因:科學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缺乏正確的了解。
問題探討:1.課文描寫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現象?
“魔鬼的海”和“鳴沙”
精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課外搜集的知識,用一種方式向別人詳細地介紹“魔鬼的海”和“鳴沙”這兩種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方式一視頻解讀
方式二、文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