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桃花源記》內(nèi)容整理教案
21、阡陌交通 阡陌:田間小路。 22、雞犬相聞 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23、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4、詣太守 詣:到,指到尊長那里去。
25、不足為外人道也 足: 值得
26、怡然自樂 怡然:愉快的樣子
二、重點句子:
1、初極狹,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就順著原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記號。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一個個都安閑快樂。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的告訴了他們。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沒有再出去。
6、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7、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東西。
9、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10、林盡水源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1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三、全文理解:
1、本文的作者是 陶淵明 , 東晉 時期人,我們學過他的兩首詩有《飲酒》、《歸園田居》, 這些作品都表現(xiàn)了他對 田園生活(隱居生活) 的熱愛。
2、本文主旨:
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虛構(gòu)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社會的厭惡。
3、從本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3分)
答:漁人離開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由此可見本文是虛構(gòu)的。
而且,后來南陽劉子驥曾經(jīng)認真的去尋找,卻沒有找到。
4、桃花源人為什么要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答:害怕外面的人來破壞他們幸福自由的生活。
5、你認為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3分)
答:我認為他是一個熱愛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人。
6、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分別是什么意思?(4)
答: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無人問津:比喻無人過問而十分冷落。
3、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灰暗一下子變?yōu)殚_闊明亮的情況。
4、怡然自得:(怡然自樂)形容十分高興而自得其樂的樣子。
7、.“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答: “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8.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