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誦讀欣賞教學設計
遠望 湖水
望 近望 早 早鶯 早春美好景色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凝望 春 花、草 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想象 綠楊
誦讀欣賞教案
編寫人:竹西中學鈕谞源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誦讀欣賞中選擇了三首唐詩,都是與景色與關,詩人通過對景色的描寫,來抒發個人的情懷,表達各自的豪情壯志。
教學設想
提點學生注重情景交融,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通過景色的描寫來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望岳
一、 導入
運用圖片展示法,電腦上展示東岳泰山的照片,讓學生談談自己觀看的感受。或者是請到過泰山的學生談談自己旅游的感受。由學生的感受引入課題杜甫的《望岳》。
二、 學生讀詩歌,確定全詩的著眼點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寫泰山的
2、請同學朗讀詩歌,其他同學點評他的停頓有沒有,有沒有讀出泰山的氣勢。
3、聽范讀,在聽的過程中確定詩歌的著眼點在哪里。
明確:著眼點是題目“望岳”中的望字,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泰山進行“望”,從而描寫泰山 的雄偉。
三、 了解詩歌內容
1、 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疏通詩句,了解詩意。
2、 全班交流回答,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句意。
四、 品讀詩歌
1、 詩人描寫泰山雄偉的目的在哪?結合創作背景談談你的認識。
杜甫是在科舉不第游歷時,見到泰山,并寫下此詩。全詩沒有一點落第后的頹廢消極,而是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 再次齊讀詩歌,不僅讀出詩歌的氣勢,更要讀出作者的曠達胸懷。
3、 感受詩人的寫作藝術
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除了氣勢外還有什么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