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
第三種:懷念歌頌藤野先生。
第四種:主要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其次也寫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分歧點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還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主張《藤野先生》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準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xx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的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點轉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痛斥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腐敗狀況,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臺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表達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可貴精神。第三部分,寫魯迅懷念藤野,藤野不僅沒有民族偏見,給了魯迅無限的溫暖和極大鼓舞,而且藤野先生的思想與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魯迅在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高潮中回頭總結自己20年前棄醫從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戰斗歷程,本身就是對洋務派、改良派、復古派“科學救國”濫調的批判。如果說寫作者的愛國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內容,也降低了寫作此文的戰斗意義。
主張《藤野先生》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這篇散文的標題是《藤野先生》,一般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的抒寫中心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而不可能抒寫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達的主題卻是“我”的某種思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魯迅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魯迅寫《藤野先生》,正是為了寄托自己對具有“偉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懷念。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開首寫作者對一些專事享樂的“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是這種不滿,促使魯迅離開東京去仙臺,因而有機會結識藤野先生。接下去寫仙臺生活,寫藤野先生,寫泄漏試題的流言,當然與藤野先生有關。寫看幻燈片后終止學醫,是交代離開仙臺的原委。后面幾段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離及分離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總之,這篇文章不是“以魯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也很難說是“作者回憶藤野先生,只是為了清理自己從19xx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變化的軌跡,明確自己是如何生活、戰斗過來的。”
我們是主張《藤野先生》的主題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的。從作品的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魯迅所以建議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譯出編入《魯迅選集》,也是因為這篇散文懷念歌頌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為它寫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