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采蓮曲》欣賞(精選7篇)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1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詩篇大意: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2
一、教學目的
1、 會認“裁”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看圖、讀圖,了解詩文大意,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生字,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教學難點: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激趣導入。
1、 同學們大家上學已經兩年了,在這兩年里,大家學習了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番。
2、 今天怎么再來學習一首。你們看!(出示荷花圖)你們看到了些什么呀?(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教師補充荷花又被稱為芙蓉(板書芙蓉)
3、 這么多碧綠碧綠的荷葉,和嬌艷的芙蓉顯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首與這有關的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采蓮曲》(教師板書)。
4、 誰來給咱們把詩題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采蓮曲》是怎樣寫的呢?咱們來聽一聽吧!
2、你們也想讀了吧!趕快把不認識的生字讀準,你就能讀準了!快自己讀一讀吧!
3、同桌互讀,相互指正讀音。
4、指名讀生字。指導多音字“覺”
5、指名讀詞卡(荷花、芙蓉、兩邊開、看不見、一色裁、亂入池中、羅裙)
6、學生自由讀整首詩。同桌互讀。
7、指名讀,全班評。全班齊讀。
(三)感受詩境,理解詩意。
1、 大家可真會學習啊!一下子就把古詩讀準了。那咱們就輕輕地關上書本,趕快去欣賞這一湖美麗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圖,播放歌聲)
2、 呀!哪來的歌聲,你此時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來了)
3、 咱們剛讀過的古詩里哪一行能讓讓我們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給大家來讀一讀吧!
4、 指名讀,齊讀。指導讀好“始覺”
5、 姑娘來了,只聽到歌聲卻看不見身影。這可真是“亂入池中看不見”啊!(出示第三行)誰能象老師這樣來讀一讀。先練一練,再指名讀。
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還是花。直到聽到了優美的歌聲才發覺有人來了。誰還能給咱們來讀一讀(指名讀)
7、 讀到這我不禁要問了,為什么我們聽到了姑娘的優美歌聲卻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 難怪看不到啊!原來姑娘身穿綠色的羅裙猶如荷葉,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誰來讀一讀。
9、 (播放課件)感受指導朗讀“一色裁”“芙蓉向臉”。
(四)領悟詩情,朗讀試誦
1、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荷葉羅裙,芙蓉人面,可真讓人難以分辨,要不是突然聽見的歌聲,還真不知道有人來了。利用錄音機試讀整詩。
2、指名讀。配樂。全班評
3、學生試背。指名背誦。
(五)拓展學習
1、 出示漢樂府《江南》學生自讀。全班齊讀。
2、 告訴學生有關荷花的部分網站,利用課余可繼續學習有關荷花及古詩的有關知識。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3
朱 湘
【自學指導】
1.展開想象,感知詩歌的畫面美和詩歌人物的形象美,了解詩文大意。
2.學習詩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把握詩歌的抒情意境美。
3. 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理解詩人在種種意向之中蘊涵的情感。
【正音正字】
菡萏hàn dàn 婆娑pó suō 飔sī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小船呀輕飄,楊柳呀風里顛搖;荷葉呀翠蓋,荷花呀人樣嬌嬈……”這優美的旋律和清新的語句,多么逼真的描寫,多么豐富的想象。人們常喜歡把人比作荷花,詩人卻把荷花比作人,究竟是荷花比人艷,還是人比荷花美?
“菡萏呀半開,蜂蝶呀不許輕來,綠水呀相伴,清靜呀不染塵埃……”這正是對蓮的傳神入畫的工筆描繪。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對于蓮的贊譽不勝枚舉,但在,除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外,還有比朱湘的《采蓮曲》更優美更形象的嗎?如果說《愛蓮說》是對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貴品質的正面刻畫,那么《采蓮曲》則是對蓮楚楚動人、圣潔無私的側面烘托。
“藕心呀絲長,羞澀呀水底深藏:不見呀蠶繭,絲多呀蛹裹中央……”詩人用含蓄細膩的筆觸,將采蓮女萌生的愛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尤其那一波三涌的“呀”又好似撩動心弦的巧手,讓人禁不住要向心中的情人坦露心扉,可話到嘴邊又覺無法說出口,只有默默地將它埋藏在心中。
暮色將至,當采蓮女就要離去時,詩人又寫道:“升了呀月鉤,明了呀織女牽牛;薄霧呀拂水,涼風呀飄去蓮舟……”小船飄逝,湖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只留下幾縷時隱時現的歌聲,更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此外,整首詩用韻十分講究,一組詩一個韻腳,增加了詩的節奏感,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同時,詩的行式、句式有形式美,句與句之間除了退兩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間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開,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詩給人一種結構美、建筑美。所有這些無疑對構成全詩的韻律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欣賞朱湘的《采蓮曲》,就如同欣賞一首流暢、舒朗的音樂,又恰似欣賞一幅親切宜人的畫卷,讓人倍感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課文賞析】
《采蓮曲》體現了詩人對詩對人生的全面追求。
現實的不容,使朱湘轉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蓮本身就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輕松、灑脫,遠離城市的喧囂。《采蓮曲》很自然地寫了優美別致的自然環境: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以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蓮女,想到采蓮女的勞動,想到采蓮女的愛情。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與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采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致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和著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向往著采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采蓮曲》字句的排列也體現著詩人向往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各節間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間夾進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錯落和兩字一行的夾用,使讀者從直觀上就領略到《采蓮曲》恰如少女的眼珠一樣純凈無邪,不為世俗污染。而最陰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暢、最疏朗的音韻,更是《采蓮曲》倍添風致。
【思維訓練】
1.分別概括五節的內容。
①搖舟進荷池
②溪間采荷花
③溪頭采蓮藕
④溪中采蓮蓬
⑤搖舟回家去
2.第一節,詩人把什么比作“楊柳”?二者有什么共同點?
采蓮女。
采蓮女搖船的婀娜姿態與楊柳隨風飄蕩的動作很相似。
3.“羞澀呀水底深藏”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擬人。
既寫出蓮藕的可愛,又是采蓮女純美的寫照,以蓮襯人。
4.每一節的最后都有“歌聲”,這樣反復有什么作用?
表達了采蓮女喜悅的心情,每一節的歌聲與景物交融,營造出詩歌的意境美。
5. 從本詩,你看到哪些美的畫面?聽到了什么聲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什么?
看到了:美麗的農家采蓮少女劃著一葉輕舟,在溪水中采蓮;蓮葉碧綠田田,荷花鮮紅妖嬈,微波蕩漾,楊柳搖擺,蜂蝶飛舞……;
聽到了:漿聲應答著歌聲,風聲和著浪聲;
嗅到了:花香和衣香;
感受到:采蓮女在時時思念著自己的心上人。
6. 這首詩歌的畫面不僅有色、有聲,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優美的水彩畫。在這幅迷人的水彩畫上,有景有人,你認為誰最美?
采蓮女
7. 詩歌描繪了采蓮少女,她的美無處不在。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說說她美在何處?
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嬈;
美在勞動的情態:輕盈、歡快
美在采蓮的歌聲:婉轉悠揚
美在采蓮的情感:羞澀、甜蜜、喜悅……
8. 讀完這首詩,為什么我們眼中的采蓮少女如此純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嗎?作者主要通過什么藝術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現出來?
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迷人的景色來襯托采蓮少女的形象美,體現了詩歌的意境美。
9. 這首詩歌把純美的采蓮少女與優美的景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奇麗的境界,這種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詩歌中描繪這樣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寄托了作者對寧靜、詳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 這首《采蓮曲》創造了一種什么意境?對此你有什么評價?
落日把荷池染紅,晚風把岸邊的金柳拂醉,一葉小舟伴著歌聲,穿越碧綠的蓮葉,美麗的女子采擷蓮子,最后消融于蒼茫的夜色之中……這就是朱湘《采蓮曲》創造的意境。
《采蓮曲》創造的意境,只是朱湘一種虛幻的理想生活,根本不可能實現。《采蓮曲》的格調歡快,恬然。所以說,《采蓮曲》是詩人向往平和寧靜生活、逃避冷酷人生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芳香的夢”的溫暖歸宿。當時,時代正呼喊“剽悍,熱烈”,“狂飆突進”,然而朱湘卻表現出“憂郁、病弱、頹廢”的傾向。明顯地,歡樂不足,感傷有余。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西部暢想》。
【教學后記】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蓮、羅、裁”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看圖、讀詩,了解詩文大意,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認識生字,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是教學重點。
2、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是難點。
教學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圖片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解題明意。
1、猜謎:“一個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
2、揭示謎底荷花,問:荷花還叫什么?相機指導認讀:芙蓉、蓮
3、蓮花的葉子叫做什么?(引出荷葉)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詞來形容荷葉呢?
4、師:孩子們,每到春末夏初之際,荷塘里,荷葉綠了;到了盛夏時節,荷花紅了,一個個粉嫩的蓮蓬露出了它們的小腦袋。等蓮蓬成熟后,采蓮姑娘們就會穿著漂亮的裙子,搖著小船,來到荷塘采摘蓮蓬。那美妙的景象讓唐代詩人王昌齡都陶醉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這首《采蓮曲》(板書課題)。你們看,這個新朋友“蓮”,頭上戴著一頂大草帽呢?聰明的孩子想一想,“蓮”為什么要戴上草帽兒?(指名說)
采蓮指的就是采蓮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蓮,感覺怎么樣?(指名說)帶著我們的感覺讀讀詩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1、請大家把書翻到120頁,自由地把古詩朗讀兩遍,注意把字音讀準,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生字。讀對了,夸夸他,讀錯了,幫幫他。
3、認讀生字:羅、裁
4、認識多音字:覺
5、誰能把整首詩讀給大家聽?其他的同學認真聽,聽聽他的字音讀準了嗎?句子讀通順了嗎?(指名讀,生評價)
6、其實,讀古詩不僅要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還要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師范讀)誰能像老師這樣讀一讀?(指名讀,評價)
三、品讀古詩、讀出感情。
師:真是一曲動聽的采蓮曲呀!讀著這美妙的采蓮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樣的一幅采蓮圖呢?(生自由讀,讀后指名交流)
(一)看圖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課件荷塘圖)碧綠的茶葉層層疊疊,粉紅的荷花星星點點。悅耳的歌聲飄飄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邊的詩人,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呢!(指名說)
②引導思考:為什么只聞歌不見人?
③品讀“聞歌始覺有人來”。
預設:
大詩人王昌齡也是聽到歌聲才知道荷塘里還藏著人的,(出示詩句“聞歌始覺有人來”)來,讀來你們共同的感受來!(生讀)
本來滿眼是荷葉荷花,突然你聽到了歌聲,讀——(指讀詩句)
為什么只聽見歌聲,卻看不見采蓮姑娘?大家讀讀整首詩,順著詩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聞歌始覺有人來”的原因,根據學情分版塊品讀詩句。
1、學習一、二行古詩
A、品讀“荷葉羅裙一色裁”
①為什么只聽見歌聲,卻看不見采蓮姑娘?你從詩中哪一句讀出來的?(指名說并相機板書:荷葉、羅裙)
②指名讀第一行詩,相機解釋“羅裙”。
③猜謎“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學習“裁”字的字形。
④師范讀第一行詩,同學們邊聽邊想: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指名說)
⑤荷葉碧綠碧綠的,姑娘的羅裙翠綠翠綠的,綠得那么輕爽,綠得那么醉人,誰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指名讀)
⑥閉上眼睛,老師帶你們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睜開眼睛,看到這么多的綠色,你有什么樣的感覺?(指名說,小組讀)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誰把羅裙和荷葉讀得一樣綠!
⑧荷葉是綠的,羅裙是綠的,就像是同一塊綠布上裁下來的,真是——(齊讀第一行詩)
B、品讀“芙蓉向臉兩邊開”
①哦,看不見姑娘們是因為荷葉羅裙一色裁呀!再讀詩句想想還有什么原因讓我們看不見姑娘們?(指名說)你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出示詩句;板:芙蓉臉)
②想象拓境
嬌艷的芙蓉花,你為什么要向著采蓮姑娘的臉兒開呢?(指名說)你就是一朵盛開在采蓮姑娘臉旁的小荷花,讀出你的美來!(指名讀)你就是在粉紅荷花間綻開笑臉的采蓮姑娘,來,邊讀邊配上動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紅的荷花朝著粉紅的臉兒開放,粉紅的笑臉綻開在粉紅的荷花間,真是花美,人更美,我們一起美美的讀。(齊讀)
④老師已經看見了那個畫面,荷葉和姑娘穿的羅裙是綠色的,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姑娘的羅裙,采蓮姑娘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姑娘的臉龐開放,互相比美,難怪詩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男、女生讀,齊讀一、二行詩)
2、學習三、四行詩
①這么美的采蓮姑娘在荷塘里采蓮,為什么詩人卻看不見呢?讀讀三、四行詩吧。(自由讀,指名說)
②原來,采蓮姑娘的羅裙已經與荷葉混在一起,采蓮姑娘紅撲撲的臉也與荷花交相輝映,分不清哪里荷葉,哪是羅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臉,瞧,這個 “亂”字用得多好呀,寫出了這種融為一體的美,正是“亂入池中看不見”,誰能讀讀這行詩?(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③詩人為什么看不見采蓮姑娘呢?(師生配合讀)
④咦!你們聽!什么聲音?(課件出示flash畫面)
⑤聽了這歌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說)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詩人也像我們一樣,聽到這優美的歌聲才發覺在這荷塘之中采蓮姑娘正搖著小船緩緩而來呢,誰能來讀一讀?(指名讀)
⑥詩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尋找著采蓮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來順著優美的歌聲看見了身穿綠羅裙,美麗似荷花的采蓮姑娘,心里可高興了。(齊讀第三、四行詩)
⑦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美麗的姑娘,動聽的歌聲,多么讓人陶醉呀!讓我們再一次來欣賞這美麗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詩讀一遍,讀出感情,讀出韻味。(配樂齊讀)
四、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1、孩子們,這亂入池中看不見的采蓮姑娘就是這美麗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們怎會是——(指讀全詩)
2、賽歌會
聽愉快的歌聲又飄來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葉羅裙,芙蓉臉的采蓮姑娘劃著船離我們越來越近,小詩人們,誰想用優美的詩句贊美她們?都覺得自己讀得美呀!那咱們來個賽歌會,看誰讀得美!
①賽前,我們先練習練習,可以看圖讀,做動作背,還可以和同桌一人讀一句或一塊兒來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組為一只賽歌船,派代表參賽,代表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
③小組之間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
④(放古箏樂曲《出水蓮》)我們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邊,一邊欣賞,一邊放歌——(配樂齊誦全詩)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欣賞《江南》,師范讀。
2、師講解詩意。
3、學生自由讀《江南》。
4、合著音樂唱《江南》。
采蓮姑娘聽見也來參加我們的賽歌會了,(放歌曲《江南》來,跟著采蓮姑娘一起唱唱吧!)
小結:美妙的大自然是詩人們唱不完的歌,詩人們唱不完的歌是美妙的大自然。孩子們,課后請找一找,讀一讀其他詩人寫的與采蓮有關的詩句,并吟誦給爸爸媽媽聽!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5
小船啊輕飄,
楊柳呀風里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妖嬈。
日落, 微波,
金線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揚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綠水呀相拌,
清凈呀不染塵埃。
溪間, 采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漿聲應答著歌聲。
藕心呀絲長,
羞澀呀水底深藏,
不見呀蠶繭,
絲多呀蛹在中央?
溪頭, 采藕,
女郎要采又猶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揚著歌聲。
蓮蓬呀子多,
兩岸呀柳樹婆娑,
喜鵲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羅。
溪中, 采蓮,
耳鬢邊暈著微紅。
風定, 風生,
風颶蕩漾著歌聲。
升了呀月鉤,
明了呀織女牽牛;
薄霧呀拂水,
涼風呀飄去蓮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蒼茫;
時靜, 時聞,
虛空里裊著歌音。
一、虛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紅,晚風把岸邊的金柳拂醉,一葉小舟裊著歌聲,穿越于碧綠的蓮葉之間,采擷蓮子,最后,消融于蒼茫的夜色之中……
這是朱湘《采蓮曲》所創造的意境。這一年朱湘21歲,剛好完婚。雖說兩年前(1923年)發生了被清華開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畢竟人生正當得意處,今不高歌幾高歌?
其實,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實并不如此。這時的朱湘,其現實生活絕沒有《采蓮曲》中的盎然詩情。新婚并沒有給朱湘帶來燕爾,相反,帶來的只是更加劇烈的震動。這一年朱湘與曾被父母指腹為婚的劉霓君(劉彩云。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劉父母雙亡,一直隨兄生活。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雙亡,寄于大兄籬下。
婚禮是由在南京供職的身份顯貴、高朋滿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朱湘,本來就不樂意依舊式婚儀行禮,但固執專橫的大兄卻偏要按舊有的程式行跪拜禮。結果,不愿妥協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于是大兄以為毀了他面子,當晚即大“鬧”洞房,連龍鳳喜燭也給打成了兩截。朱湘一氣之下,當即就搬到了二十歲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從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無往來和同胞情誼。朱湘雖有弟兄四個,姐妹七個,卻為他們一個也不容,始終被看作外人。
這一切都留給了朱湘天生的抑郁、自卑和仇視。可以說,僅僅是出于同病相憐,才使朱湘和劉霓君最終結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從來不懂什么是愛情。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過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于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間關系緊張自不必說,便是夫妻間隔閡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見,家具遭殃之時。只是因為同病相憐,才很快和解罷了。
由此可見,朱湘的現實里絕沒有一絲《采蓮曲》所創造的意境的痕跡。《采蓮曲》只不過是朱湘一種虛幻的理想生活罷了,根本不可能實現。這點,可以從朱湘同一年創作的另一首主題迥異的詩作《葬我》中得到印證。“葬我”單見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說,21歲的青年正處于奮發向上的階段,當不應過早地考慮自己的歸宿。但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郁氣質,使得朱湘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焦慮、痛苦。于是,這個年齡的朱湘就已經開始把歸宿化為對“芳香的夢”的苦苦尋求,尋求“葬我”之地。從“荷花池內”到“馬纓花下”到“泰山之巔”到最后燒成灰燼,投進滾滾春江。從詩歌對“葬我”之地的熱切關注中,我們能清晰地聆聽到詩人此時此刻靈魂的安詳和面對死亡的寧靜。平日里人生中所有的煩躁、焦灼、熬煎,此時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跡。朱湘不單考慮了自己的歸宿,而且還把歸宿描繪得非常完美、坦然。
《采蓮曲》則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氣質,其格調是歡快的,恬然的。所以說,《采蓮曲》是詩人對平和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芳香的夢”的溫暖歸宿。《采蓮曲》后果真被排入曲,在小船上演奏。朱湘聽后,感慨萬千,即席吟詩:“不識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知音如不賞,歸臥故里丘。”隱遁超脫之意溢于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鄉正好有蓮。
所以,說《采蓮曲》是朱湘歸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
二、時代的棄兒
長期的寄人籬下和被異視,給朱湘帶來了極其沉悶的心理重負。這重負朱湘一時一刻都脫不下,這重負也把朱湘壓得極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視,于是自卑又表現為極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卻又恃才傲物,性情異常乖戾怪癖。
朱湘13歲入省立師范,15歲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科,18歲發表詩作、譯作,不愧為“新月派”的杰出詩人(朱湘,研究會成員卻是新月派主張)。朱湘雖年少負才,但擺在朱湘面前的前程并不錦繡輝煌。1923年清華畢業前夕,朱湘卻被校方開除出校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朱湘對所有的必修課都不感興趣,而只鐘情于文學,甚至故意抵制齋務處早點名的制度。終致因點名經常不到而累計記滿三次大過被開除學籍。后經“清華四子”中的另三位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等人的與學校當局的竭力交涉,終于使校方作出讓步,只要朱湘認錯,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為之,堅持自己無錯可認,寧可離開清華,也不低頭俯就。
朱湘對此卻表現出異常的達觀,說“清華則生活是非人的;……清華只是鉆分數”。但內心深處到底還是不甘,說“至于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卻逃不出一個假,矯揉”。言辭背后又不乏不平和憤憤然。真不知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時代;或者他和時代互相拋棄了。
當時,時代正呼喊“剽悍,熱烈”,呼喊“狂飆突進”,然而朱湘卻越來越多的表現出“憂郁、病弱、頹廢”的傾向。明顯地,歡樂不足,感傷有余。
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終于得以再回清華。在清華,朱湘自辦個詩刊《新文》月刊,并且自詡:“五年內使其遍及全國!”可惜訂戶雖遠及京、津、滬、寧、廣州、新會、柳州、沈陽、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發行總共才20份。五年內遍及全國徹底無望。
看來在他背離時代的同時,時代也無情地拋棄了他。
強烈的自尊和與時代的背離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才放曠發展到了瘋狂的頂點,轉而化為了對現實的不滿。他強烈地敵視那個時代,敵視周圍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頻頻的發詩,發詩評,評論著別人,“自尊”著自己。他說郭沫若的詩“粗”,“一本詩集只四行可讀”;說胡適的《嘗試集》“內容粗淺,藝術幼稚”,八個字就概括完畢。他的《采蓮曲》未被發于《詩鐫》第一篇,于是就對主編徐志摩翻臉無情,罵徐“瞧他那一張尖嘴,就不像寫詩的人”,罵徐是一個“瓷人”!又評徐志摩“愛情詩本色當行;哲理詩是枯瘠的荒徑,此巷不通;散文詩是逼窄的小巷路經很短;土白話是末節的街道岔入陌生的胡同。總之,徐君沒汪靜之的靈感,郭沫若的奔放,聞一多的幽微……只有選用徐君的朋友批評他的話——浮淺。”
朱湘狂熱地評價當時的“名流”,絲毫不考慮評價是中肯,還是偏激,還是中肯中帶著偏激,總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卻只有一個……“反襯”自己!是給自己加力,還是鼓勁?還是標榜,抬高,證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確情。也許都有一點,不庸置疑地有一點。究其原因,是過于敏感的偏狹和行為的反常使他與周圍格格不入。時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認,承認他存在的價值,承認他價值的存在。而當渴望不能實現時,渴望就又轉為抗爭、背離和仇視。正像他得出于自卑的自尊一樣,是一種扭曲的、壓抑的發泄,是出于報復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絕不愿被時代遺棄,絕不愿被他人*視。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視,需要不屑一顧于周圍的一切……唯有這些,才能緩沖那長期被遺棄、被歧視、被認作低人一等的壓抑心理和現實。
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許并無意去中傷別人,然而,他卻時時在意自己的尊嚴。這強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愛國節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學,只因教授讀一篇有把中國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憤然離開勞倫斯大學。后朱湘轉入芝加哥大學。然而又不長,1929年春,朱湘卻又因教授懷疑他借書未還,加之一美女不愿與其同桌而再次憤然離去。他絲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國為“死牢”,強烈地維護著個人的尊嚴和祖國的尊嚴。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國,被薦到安徽大學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說,也榮華富貴了,也被重用了,該心滿意足了,該安于現狀了,然而朱湘卻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學系改為英文學系而又一次憤然離去。并且大罵,教師出賣智力,小工子出賣力氣,*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一回事:出賣自己!這說法盡管專橫,但對于當時之現實,并不過分。
他的自尊意識,他的反抗精神,在維護國家的尊嚴上,表現得愈加淋漓盡致和崇高!因此,從這一點上講,他的貝利,使他主動訣別了那個時代,而并非僅僅時代拋棄了他。可以說,站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尸體!這,就是給朱湘人格下的最恰當的評價。
總之,客觀地講,朱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的個人人格尊嚴是密不可分的,離開個人的“自尊”,根本無談朱湘的愛國。
四、獨鐘的詩神
朱湘曾經慨嘆過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朱湘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成了鏡中之花。最后留給朱湘短短29年人生歷程的,就只有了詩。朱湘對詩的鐘情,可以說,已經到了全身心地癡迷而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清華時就忘卻了一切。后來,赴美留學,為了詩更是全無顧戀。甚至,連學位也不屑一顧,毅然決然提前回國。朱湘說:“博士學位任何人經過努力都可拿到,但詩非朱湘不能寫。”
朱湘稱自己是“每天24小時寫詩的人”而忘卻了一切。的確,朱湘的生活里除了詩,在沒有了別的,甚至也沒有了自己。朱湘奉獻給了詩神最虔誠的心靈——三柱香“芬芳、熱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兩盞燈“光明、恬靜”。
《采蓮曲》正體現了詩人對詩對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現實的不容,使朱湘轉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蓮本身就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輕松、灑脫,不為人為而紛紜、復雜。《采蓮曲》很自然地寫到了這一優美別致的自然環境: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蓮女,想到采蓮女的勞動,想到采蓮女的愛情。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兒和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采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致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和著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向往著采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2、陰柔的建行
《采蓮曲》甚至連字句的排列也體現著詩人向往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各節間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間夾進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錯落和兩字一行的夾用,使人從直觀上就領略到《采蓮曲》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樣純凈無邪,不為世俗所污。
而最陰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暢、最疏朗的音韻,更是《采蓮曲》倍添風致。
當然,《采蓮曲》也明顯暴露出其內在的缺陷:結尾小船的消失,歌聲的時隱時現,難免不讓人感到空靈,倍感其境過清。而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氣質和性格。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認識生字,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教具準備:
1、CAI課件
2、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古詩
1、自由練讀古詩,圈劃生字,讀準生字
2、多種形式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教師相機解釋“羅裙”“芙蓉”,并板貼“蓮蓬”“荷葉”
3、再讀古詩,讀準讀通(多種形式練讀,相機板貼“荷花”,激勵學生會聽樂讀)
三、品讀古詩
1、(CAI:荷塘風光,采蓮姑娘的歌聲)教師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詩
2、(CAI:出示第四行)指導朗讀
過渡:為什么只聽見歌聲,看不見采蓮姑娘呢?請同學們讀讀古詩,找找原因
3、教師引導發現采蓮姑娘穿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是一樣的綠,并指導朗讀,欣賞畫面
4、(CAI:姑娘劃船)你還看到了什么?教師引導發現姑娘粉紅的臉就像一朵開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導朗讀第一、二行
過渡:還有其他的原因嗎?請大家再讀讀古詩仔細地找一找
6、教師引導發現姑娘劃著船進入池塘里,和荷葉、荷花混在了一起,讓人看不清楚指導朗讀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詩)指導朗讀
四、誦讀古詩
1、教師描述意境,配樂范讀
2、學生多種形式練習朗讀
3、師生配樂齊誦
五、課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讀,師生齊讀)
板書設計:
采 蓮 曲
(唐)王昌齡
荷 葉 羅 裙
芙 蓉 臉
池 中 人
王昌齡《采蓮曲》欣賞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裁”這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看圖、讀詩,了解詩文大意,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恬靜之美。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描寫荷塘采蓮的課件,配樂錄音帶,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
教學過程:
一、“猜蓮花”,感知古詩大意
1.猜謎引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吧!“一個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請打一植物名。學生猜。
師:對,是荷花。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采蓮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齊讀詩題)他生前就負盛名,你們想讀好這首詩嗎?那就跟我一起來欣賞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課件出示詩人圖像并配上古樂)
2.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美麗的荷塘,一群少女劃著船從遠處悠然而來。)
引導看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荷葉、荷花、少女、船)
(2)初讀古詩。
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
(3)引導想象。
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讀,仔細地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看你的腦海中能出現一幅怎樣的畫面。指名說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讀蓮花”,感悟古詩韻律
1.聽錄音感知。
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照它的節拍讀才能理解得好。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錄音朗讀體會。
2.自由練讀。
聽了錄音,你感悟出它的節拍了嗎?請自己練讀。學生自由讀詩。
3.指名讀。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
4.檢查自讀情況。出示生字:裁。指名讀全詩,教師正音。
5.小組讀。
你們都讀得這么帶勁呀!那請你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讀得好,大家夸夸他;讀得不夠好,大家幫幫他。
6.全班齊讀。
三、“說蓮花’,再現古詩意境
1.指導第1、第2句。
(1)指名讀詩的第1、第2句。
(2)看課件。
師配樂敘述: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綠羅裙融人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3)引導練讀。這么美妙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聲音要輕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學生自由練讀。
(5)指名讀。
(6)男女生比賽讀。
2.指導朗讀第3、第4句。
(1)看課件。
師配樂敘述: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
(2)角色體驗。
人與自然是多么的和諧、恬靜啊,如果你是詩人王昌齡,此時你會怎樣來吟誦“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呢?
(3)指名反復讀。引導學生讀出欣喜的語氣。
(4)邀請自己的小伙伴讀詩。
(5)全班朗讀。
3.有感情地朗讀整首古詩。
四、“誦蓮花’,領悟古詩情趣
1.教師激情敘述。
瞧,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人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此時此刻,難道你不想吟詩助興嗎?
2.指名背。
老師給你們配上古箏曲《出水蓮》,誰來和著音樂背誦這首詩?
3.同座背。給你的同座背誦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體會。
4.集體背。還有誰想試試?有興趣的同學站起來背誦,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
(全班大部分同學會站起來集體背誦)
五、“詠蓮花”,吸取古詩精粹
補充詩供學生選擇自讀。
拓展練讀:同學們學得很好。古代許多詠蓮的作品都膾炙人口。老師從其他地方選編了幾首印發給你們,可以自由選讀。(全班同學可自讀、可同座讀、可幾個人討論。)
板書設計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