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記承天寺夜游(精選14篇)

記承天寺夜游

發布時間:2022-12-02

記承天寺夜游(精選14篇)

記承天寺夜游 篇1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9-11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5-8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4 

  三味細品《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份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檢測題 

  .《記承天寺夜游》同步訓練 

  .《記承天寺夜游》綜合能力測試題 

  .《記承天寺夜游》同步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flash詩歌朗讀  

  《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1)  

  《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rm音頻課文朗讀  

記承天寺夜游 篇2

  教案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            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            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板書設計 】

  描繪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貶官

  謫居

記承天寺夜游 篇3

  課題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點

  難點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1. 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5. 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 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貼圖)

  8. 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游》。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游 篇4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會積極樂觀對待挫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背誦詩句)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有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他描寫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齊讀課題。由題目,你能了解哪些內容?

  二、介紹作者——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三、自主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3、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

  4、請學生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

  5、學生齊讀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齊讀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據課下注釋,疏通課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齊讀敘事部分,女生齊讀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課文。

  1、文中有一句寫景的千古名句,找出來。

  2、古人評價它說:“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下面我們也賞析一下這句寫景名句。

  齊讀這寫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就是結尾的抒情議論部分,自己讀讀,并且通讀全文。在讀中品,在品中讀。月下的蘇軾,會有哪些復雜的心緒呢?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心情的寂寞;面對挫折逆境的豁達,面對孤獨人生的感慨……)

  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悶、萎靡不振)而蘇軾表現如何呢?(曠達、豁達)

  帶著這復雜的心緒我們再來讀一遍課文。

  4、走近蘇軾。

  5、與蘇軾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渦中身心俱受傷害后被貶黃州的,在這樣的逆境中,仍有賞月的悠閑,這對我們直面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帶來了哪些啟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貶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尋求解脫,這是一種曠達的胸襟。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也應積極、樂觀,這樣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六、試著背誦課文。

  七、生活中,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挫折中,愿我們的胸懷永遠曠達從容。

  八、布置作業。

記承天寺夜游 篇5

  作者:蘇軾教學目標1、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2、   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和難點1、  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寢(    )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 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五、小結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游 篇6

  教學目標: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寫于他被貶在湖北黃州之時。在文中我們看不到一般人被貶官的挫折、苦痛和郁悶,我們卻只看到夜晚游歷快樂和閑適。似乎是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我們不妨來一起耐心尋味。

  二、背景資料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作者和朋友的“閑”,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7、“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7、蘇軾作文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延伸】: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為何蘇軾在被貶后卻依舊有此閑情呢?

  儒、道、禪的融合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1037-1101),21歲出蜀進京時,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奮厲有用世之志。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44歲時遭遇“烏臺詩案”,險遭不測。晚年貶海南,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的超越態度、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消解痛苦。

  所以蘇軾,既執著人生又超然物外——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生活情趣和創作活力。故黃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創作高峰——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            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記承天寺夜游 篇7

  授課班級:八(10)班    授課時間:.11.6

  學習目標:

  1. 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 在讀中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學習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時的曠達胸襟。

  學習重難點:

  1.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2.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古人借月抒懷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自學交流,整體感知

  1. 走進作者

  2. 背景資料

  3. 聽讀課文,正字音,強節奏,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教師范讀②放聲自讀③檢查生字④齊聲讀

  欣然(    ) 遂(    )  寢(     )  藻荇(   )(    )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釋加點的詞語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橫(      )    (4)蓋竹柏影也  (      )

  (5)相與步與中庭 (      )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2.結合課文注解,翻譯課文

  (1)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辭;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怎樣理解文中的“閑”字?

  五、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其實始終都是在寫人,從文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樂觀豁達的蘇軾,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

  六、達標檢測,鞏固提高

  七、作業設計

  1.默寫背誦這篇短文   2.完成本課學案

記承天寺夜游 篇8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品味法、講授法,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我想請問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過困難和挫折嗎?當你陷入困難和挫折時,你是否感到沮喪、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師跟同學們一樣,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也會產生這種心理。有一個人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個人所經歷的痛苦比我們更深,挫折比我們更多( 多媒體展示:)

  這個人就是——蘇軾。上節課我們朗讀了他的寫景文《記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卻還不知他歷盡人生滄桑,看盡世態炎涼,為何如此快樂?今天,我們再隨著蘇軾去承天寺同賞秋月,探尋快樂的真諦。3’請先聽老師讀一遍課文。

  (二)課文朗誦。

  1、老師范讀  1.5’  2、同學齊讀 1.5’

  ( 多媒體展示:)

  過渡語設計:疏通文意的工作我們已經完成了,現在我們溫習一遍。

  (三)文意疏通,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3’

  搶答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類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過渡語設計: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嗎?

  ( 多媒體展示:描寫環境的句子)(學生找出后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四)景物賞析

  (1)啟發:這句話的描寫對象是什么?怎么表現的?

  超級鏈接一: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襯:影襯光(清麗淡雅)

  (2)超級連接二:   積水空明(此何時?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橫(若真是水中所見,可見水——清)月色之清

  蓋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則說明?光——濃)月色之濃

  (3)超級連接三:添上語句后感覺不好,原文點明時間,秋夜,地點,承天寺,再加上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渲染出清涼幽靜、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而添加語增添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地點,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過渡語設計:《記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確實美倫美奐。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每夜都有到處都有,為什么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

  (五)探究蘇軾的心境10’

  (1)師:蘇軾講了原因嗎?(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那么怎么理解“閑人”這一詞呢?(課文有注釋)

  師:“清閑的人”。蘇軾的“閑”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體展示:)

  師:可見,蘇軾在黃州的“閑”,是迫不得已的,“閑人”之說蘊含著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感慨,可是作者并沒有悲嘆,而是自嘲、自慰。

  (2)師:那么,蘇軾在黃州的“閑”,是不是閑極無聊,無所事事呢?老師查到了一點資料,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 多媒體展示:

  師:這樣看來,蘇軾一點都不“閑”,反而很“忙”。那么“閑”字還該這樣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忙里偷閑——閑情雅致)

  (3)師:在政治上受打擊、生活困窘的時候還能有閑情雅致,這樣的“閑人”又能有幾位呢?文中說“兩人者耳”。“閑”——看來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閑”,蘇軾有沒有在文中告訴我們?(難度較大,學生一般很難發現。)(多媒體展示:

  師:讓我們再次齊讀寫景的句子,由“景語”來體察“情語”

  (描寫環境的句子)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師:“景語”流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從中點撥進而作出結論:

  蘇軾心如“積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體現了內心的寧靜曠達與明亮。

  師:蘇軾一生歷貶八州,走過無數的窮山惡水,卻能始終做到隨緣自適,自得其樂:

  你從這些詩詞中看到蘇軾怎樣的心境? (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呀!有了豁達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沒有了沮喪、抑郁。

  (六)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豁達心境。

  師:蘇軾之所以成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僅在于他的政績和文章,更在于他的豁達而灑脫的人生觀。也讓你我用閑適的心情去發現生活的美,用灑脫去面對人生,用豁達去創造詩意的人生。

  (多媒體展示:)

  板書:一切景語皆情語

  悲涼感慨

  景語:空明澄澈    情語:“閑”  閑情雅致

  寧靜曠達

  (七)作業:拓展練習10’

  請讀李白《游泰山》(組詩)和杜甫《望岳》根據“景語”對比兩位詩人不同的

記承天寺夜游 篇9

  篇一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搜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后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二、以讀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 ”的作用。《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三、以問導思,理解人物。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篇二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景導入法。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誦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討論法。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節課 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朗讀方法指導不到位,讓學生翻譯課文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應該在積累詞語和翻譯課文時,再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在走近蘇軾的環節中,學生對蘇軾的了解還很表面,課前應該布置學生盡可能地尋找關于蘇軾的資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蘇軾的心境。另外,本人來自方言區,普通話咬音不準,表達欠缺。本人所在學校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運用多媒體,對課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區的學生水平和本人所處地區的學生差異,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氣,造成課堂心理緊張,這也是個人心理素質、教學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先進經驗。

  2、教學中應精于備課,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積極發揮自己的內涵與睿智,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3、上課時大膽放手,靈活機動,善于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公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于臨場發揮,懂得調節現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風度,令教態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記承天寺夜游 篇10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后的呈現,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容放在初一學生中教學,這就更需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人生的一節課——《愚公移山》教學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主張:一般都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表現。試想一下:教學創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意也只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創影。”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閑人”的內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悟其人生態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幾次調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再次感謝語文組的全體老師!

記承天寺夜游 篇11

  班級          姓名            學號           等第         1.填空:(1).本文選自《 東坡志林      》,作者   蘇軾  。(2)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里見到的月下美景   ,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3)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 冰清玉潔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與“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5)文章“記”的要素是: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點:承天寺   人物:蘇軾、張懷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戶”意思是 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2、選擇(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3)、本文的構思角度是(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征  d、以物喻人(4)、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d  )a.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c.但少閑如吾/兩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5)、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閑人”罷了。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3.翻譯下列句子: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4、閱讀短文,回答問題。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a    c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a    b     )a、以: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徐以杓酌油瀝之b、且: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雖: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c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鄭君不能確定它是什么,把它給別人看,看的人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②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 開始認為不值得整治,最終到了不能夠整治。(5)、本文寫鄭君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極細小的地方。但不加關注,就可能釀成無可挽救的大禍。 5、片斷寫作練習:你是否注意觀察了月夜的景色,請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寫一段月景。

記承天寺夜游 篇12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教學重點:1、教學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游 篇13

  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  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游 篇14

  【設計意圖】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八十五字。然而這區區八十五字不僅記錄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記錄了蘇軾剎那間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動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時,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響了蘇軾的心扉,那份快樂強烈得難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為“欣然起行”;在“念無與為樂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時搜尋后,他“遂”興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一個“亦”字道出了知己間心有靈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與步于中庭”開啟了那夜悠閑、靜謐、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從而誕生了千古寫月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與審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兩問一答,既讓我們看到了蘇軾那坦然真誠的自得與自賞,更讓我們頓悟:這搖曳多姿的“樂”源自于作者那顆處逆境而不悲憂、化苦難為詩意的“閑人”之心——這“閑”不止是不得簽書公事的“清閑”,亦不止是超然于現實生活的“悠閑”,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與個人得失的“寧靜”“空靈”與“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靈的“大自由”、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設計從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切入,立足學生的閱讀初感,以品讀作者的“樂”為主線,咀嚼字詞、鏈接背景、涵泳比較、朗讀體驗,由“樂”及“閑”,還原文本中蘊含的美妙情思,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感悟蘇軾從容面對人生的審美態度。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教學難點】“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曾為妓女題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

  他是誰?

  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學之成果

  1.詢問:預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

  2.檢查預習情況。Ppt出示: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③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準確解釋: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遂至

  懷民亦未寢步于中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

  流利翻譯: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意引導學生放慢語速,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同時注意前后知識間的聯系:“戶”,聯系《木蘭詩》中“木蘭當戶織”“足不出戶”;“蓋”,聯系《童趣》中的“蓋一癩蛤蟆”和《狼》中的“蓋以誘敵”;區別“行”“步”與“走”的含義;語句的理解要到位,關注“為樂”“閑人”,“庭下”一句要如實翻譯,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用一句話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明確:“蘇軾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或“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誦讀文章之韻味。

  1.請一生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韻味。其他同學從這幾方面評價。

  2.教師配樂范讀,和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

  3.詢問:你聽出了蘇軾夜游時的心情了嗎?文中有沒有直接表露這種情感的句子?(快樂;“欣然起行”。)

  4.再請一名學生用欣然的愉悅的語氣、學老師的樣子再讀一遍課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樂曲。

  5.齊讀體會,力求讀出文言文的古雅韻味。

  過渡:在朗讀中,我們聽出了蘇軾內心的快樂。的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最快樂時就是寫作之時”,“能使讀者快樂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大特點”。接下來,讓我們潛入文本,細細品讀。

  四、品讀作者之快樂

  1.逐字逐句反復品讀,細細咀嚼,發現并還原作者蘊藏在文章詞語和句子中的快樂。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課文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理解。

  教師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發現了蘇東坡因月色入戶而迅即產生的喜悅,以及迫切想與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個“起”字和一個“行”字說明他內心涌起的那份快樂是多么強烈,多么真誠!他是多么率真可愛!

  2.學生自主品讀賞析,然后小組互相啟發完善。

  3.師生交流,點撥提升。

  ①月色入戶

  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進”,更應該解釋為擬人化的“走入”“進入”。這個“入”字寫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對月亮情有獨鐘的蘇軾(殘月,冷月,缺月,孤月,圓月,明月,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著他或悠閑或熾熱的感情、豁達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會放棄一個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顆懂得美的心,絕不輕易在無邊風月里合上外殼”。正是這個“入”字引發了蘇軾無盡的驚喜——我本無意見月,月色自“入”我胸懷,不邀而至的月色帶來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樂。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寫出了蘇軾瞬時的沉吟、思量與搜尋,正是這一轉念間,張懷民“躍上”他的心頭。“遂”和“尋”字寫出了蘇軾當時的興致勃勃,而從“念”至“遂”也涌動著一份難以言表的快樂:月色常有,但又有誰能和你共賞呢?如果沒有此人,那快樂真要減卻幾分,可是蘇軾找到了可以分享無邊風月的人,怎能不快樂萬分?

  追問:蘇軾賞月,為什么單單去尋張懷民呢?

  課下注釋提示為: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此其一。

  ppt出示張懷民的相關背景資料: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學生閱讀,明確:其二就是張懷民和蘇軾一樣心胸坦然,愛好山水,不掛懷貶謫之事,同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兩人人處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審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樂事!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亦”字中蘊含著至巧至好的快樂,寫出了知己間心有靈犀的妙趣!而“相與步于中庭”是兩個熱愛山水、心有詩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靜謐畫面。

  點撥:這里的“步”與“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換,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行”寫出了蘇軾心中強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為;而“步”則寫出了蘇軾與張懷民月下漫步時的悠閑、從容、愜意。

  探討:這里有沒有寫二人如何“交談取樂”?為什么?

  明確:沒有寫二人交談取樂。一為留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們心意相通,會心一笑勝過千言萬語,寧靜之中更顯情味悠悠。

  指導朗讀:指名讀,重讀“亦”,體會“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師生對讀“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體會二人的默契。全體朗讀記敘部分,體會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快樂。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個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蘊藏著令人驚喜的情感波瀾: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積水,積水中還有縱橫交錯的藻、荇,仔細一看,那婆娑的陰影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啊!這個波瀾,來自蘇軾的真實感受,也帶動著我們的驚喜。所以這里適宜采用比較的方法體驗探究作者的快樂。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

  細心的你能否發現改動后,我們閱讀的感覺發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補出了月色,失去了驚喜;不補出來,更能真實的體現作者當時的感受,因為作者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那是月色,這更能襯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蓋”換用“是”,語勢變平淡,沒有了“沉醉”和“發現”的雙重審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指導朗讀原文,讀出作者“沉醉美景”與“發現真相”的驚喜。

  追問:為什么蘇軾沒有用語氣詞?

  明確:作者已把心理的波瀾寓于這種曲折動人的描寫和特殊的行文順序中,不需加語氣詞。而且不加語氣詞,更能體現文言的簡潔與韻味。

  4.小結:區區85字,竟然蘊含了這么多的快樂:月色不期而至的快樂、朋友心意相通的快樂、知己相伴悠閑漫步的快樂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錯覺而引發的意外的發現的快樂。

  隨《高山流水》的音樂再讀全文,展現這份曲折流動、搖曳多姿的快樂。

  五、探尋“閑人”之魅力

  1.面對如此空明之境,蘇軾抒發了內心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追問:對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美麗的風景時時處處與我們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懷民這樣的閑人來欣賞,真是可惜啊!

  3.解讀“閑人”之“閑”。

  ①“閑人”是什么意思?(清閑的人。)

  ②“閑”僅指“時間上、事務上的清閑”嗎?一個人只有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見這樣空明的月色、優美靜謐的景色?適時鏈接蘇軾的生活背景,ppt顯示: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

  明確:這“閑”不止是不得簽書公事的“清閑”,還是面對逆境的“從容”,是超然于勞累的身體生活的“悠閑”,是詩意面對逆境、率性面對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寧靜”與“空靈”,是超越了生死的心靈的“大自由”。這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3.請你以蘇軾的身份,用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這份感慨。

  蘇軾可能有過失落,有一絲自嘲——能夠在此種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種灑脫;但此時此刻,在這個美好的瞬間,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幾許自賞,內心的愉悅、滿足和陶醉。

  齊讀體會蘇軾的自得自賞。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開《東坡志林》,翻開蘇軾煌煌近百萬字的詩文著作,這樣美妙動人的瞬間比比皆是。

  當他初貶黃州寓居臨皋亭時,他遍賞江山風月——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閑題》

  當他乘月至溪橋時,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曉——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東坡志林•西江月》

  當他夜飲醉歸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時——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5.總結結: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由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現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六、推薦閱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

  蘇軾《東坡志林》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 記承天寺夜游

    教案林 毅【教學目的】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教學重點】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點: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 《記承天寺夜游》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4篇)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4.月色入戶( ) 5.蓋竹柏影也( ) 6.但少閑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9-(精選15篇)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目標: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5-(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讀通文意。2、領悟心境。3、賞析美景。教學重難點: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2、領悟作者復雜的心境。教學方法: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媒體設計:計算機課件教學步驟:一、設置情景導入課文。...

  • 余映潮《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選13篇)

    【課程標準】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份(精選14篇)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授課人:張學新地點:深圳華僑城中學八年級(6)班一、借月導入新課,音樂進入課堂: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

  • 《記承天寺夜游》同步練習(精選14篇)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確讀音1.念無與為樂者()a.yuèb.lè2.懷民亦未寢()a.qǐnb.qènc.qìn3.水中藻、荇交橫()a.xìngb.xíngc.háng二、文學常識填空《記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是我國________...

  •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方法: 1.反復朗讀。...

  • 《記承天寺夜游》公開課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點:1、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 關于《記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2篇)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誦讀法、比較法1課時一、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2、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點: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優秀(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學習重點:目標2學習方法:自讀、講讀、合作交流課時計劃: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閱讀序幕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8精品国产高清在线xxxx天堂 | 成人啪啪18免费网站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中文久久久久久精品 | 99re学生视频精品视频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 亚洲一区影院 | 99热免费精品店 |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www.射| 欧美一级片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日本 | 久久九精品 | 成人a级毛片免费播放 |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 日本激情网 | 亚洲人体av | 美女很黄很黄免费 | 国产乱人伦AV在线无码 |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3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 懂色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 91久久老司机福利精品网 | 在线看片黄色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 | 色女孩综合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亚洲六九视频 | 97久久国产精品超碰热 | 欧美巨大黑人xxxxⅹ视频动漫 | 国产激情91久久精品导航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韩国三级理论无码 |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迷情校园 | 狠狠色丁香五月综合缴情婷婷五月 | 日韩激情无码激情A片免费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