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精選17篇)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寧化縣民族學校 鄧宣盛【案例主題】《看云識天氣》為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單元第17課,為講讀課文。這是一篇生動的科普讀物,介紹的知識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動說明的形式,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本案例試圖探索以下幾個問題:1、探索“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培養能力”課堂教學;2、如何走出說明文閱讀教學繁瑣機械的舊有模式,尋求說明閱讀教學的新方法;3.探討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案例背景】《看云識天氣》一文,主要是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讓學生了解農民生產生活中一些經驗總結。本文是介紹說明性文章,為了讓讀者有興趣,寫法生動,運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沒必要段段落實,只須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必要按照說明文的知識點(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進行教學。據此,這篇課文安排一個教學課時,知識目標、重點、難點教學課時確定為:知識目標: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篩選信息);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能力目標: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生活、了解自然的興趣。教學重點: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2、品味文章生動的語言;教學難點: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本案例設計以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出發點,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組織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技能訓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了解內容,最終實現提高品味語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在教學中,以猜謎活動、拆字游戲引出課題,把學生朗讀、默讀、品味、模仿、游戲合為一體,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感受文本的優美語句,并教學學生品味生動語言的方法,以期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堂實錄】片段一:導入新課師:我們先來做個謎語游戲——運動會上都有它,請猜一個字。生:[舉手]動。師:同學們認為呢?生:不好。師:再請一個同學說說。生:云師:能不能說說你的根據,好嗎?生:因為,“運”“動”“會”三個字中都有“云”字。師:很好。不知同學們有沒有學習過“云”的英語單詞?生:有,cloud!師:不知同學知不知道“云”字的繁體?請一個同學來寫好嗎?生:把“云”字的繁體“雲”。師:很好!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字看出點什么呢?生:有“雨”字。生:和天氣有關。生:我覺得天上有云時,可能快要下雨了吧?師:同學們說得都不錯,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對云和天氣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掌握了一些規律,今天我們來學習的《看云識天氣》,我們來看看云與天氣有什么樣關系…… 片段二:品味語言學生齊讀第1段后。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段文字嗎?生:喜歡。師:為什么?生:因為它很好。師:好在哪?生1: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師:還有嗎?生1:沒有了。師:還有補充嗎?生2:還有一些詞語用得很好。師:你能不能說說哪個詞語用得好?生2:“招牌”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形象的寫出了云與天氣的關系。師:說得真好。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運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小到一個詞語、大到一個句子,可以說這樣的句子很多。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形式來說:“我喜歡這……個句子,因為……”來表示你對本段語言的評價。如:我喜歡“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币驗樗\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學生動手寫句子,教師巡視。學生舉手發言。生1:我選擇“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蔽蚁矚g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師:說得不錯,誰再來說說。生2:我選擇“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我喜歡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云恣萬千,優美可愛。片段三:課堂游戲在找出各種云和云上的光彩這后,教師讓學生以一種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云彩的句子;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師:[示例]“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狀,排列很勻稱,我中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如果你遠遠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誰?生:[齊聲]高積云。生2:我常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出現,有時我成一種美麗的光圈,里層是紅色,外層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風雨的征兆。人們也常常議論我說什么:“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蹦銈兛芍牢沂钦l——生:[齊聲]暈【案例分析】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培養能力”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始終,無論是對文章信息的篩選,還是對語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師直接“灌輸”,而是由學習主體的自主體驗而發現的。教師的作用變為真正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學習活動的促成者,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也不是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命令性的任務去驅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游戲化,用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教師以教材調動學生,使學生樂學,并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教師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引導、點撥、調控,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即定的目標展開,通過朗讀、默讀、品味、模仿、游戲,進行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產生自行學習的內在動機。其次,本案例中對于說明性文章進行一些探索。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學科,其他學科側重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規律,而語文課中說明文教學,雖是以科普短文為文本,但教學的側重點應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即通過文本學習語言、培養細致觀察的科學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學知識——這是其他學科的任務,語文課堂不必包辦。毫無疑問,在這短暫一節課中,學生對云與天氣的關系了解肯定是粗淺的,但這已無關緊要,學生可以在日后結合生活實際去認真觀察實踐。舊有的說明文教學常是學習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機械繁雜,教者吃力,學者厭煩。本案例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力求刪繁就簡,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識點的全面,抓住語言訓練這一重難點,去除細枝末節。對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教學作了一些探索。再次,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避開以往教學中過多的強調修辭和語法知識,不作繁瑣分析,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情,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結論,而是進行了知識的生成過程,符合“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的發展的過程”的新要求。同時,教師以課文為藍本,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評析、模仿、加工、游戲、創造,雖然稚嫩和粗糙,但卻是學生對文本真實的體驗和對話,并在對話中經歷類似于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樣的語言訓練,是有效的,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最后,但不足這處也是明顯的:(1)教師在時間的控制上,不盡合理,顯得前松后緊,結課甚至有些倉促。(2)由于農村中學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師制作的課件無法應用到教學中來,使得課堂不夠流暢。(3)對于學生的發言,缺少適當的激勵性評價。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活動亦應如此。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2
【教學目的】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梢酝ㄟ^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耪J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⑵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抢首x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
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粗字寫法)
解釋詞語:姿態萬千點綴一霎間預兆輕盈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笨傉f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1、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梢匝a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云種類云的形狀位置天氣的情況卷云像羽毛像綾紗最高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卷積云像粼波很高它不會帶來雨雪積云像棉花團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高積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高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高層云像毛玻璃低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雨層云布滿天空更低雨雪就開始下降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馬上就會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光彩天氣征兆暈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六、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4
【學習目標】1.快速閱讀,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2.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3. 關注自然、熱愛科學。4.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學習積累。5. 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咀灾黝A習】
1、生難字:給加點詞注音
綾紗( ) 綢幕( ) 彌漫( ) 峰巒( ) 輕盈( )
鱗波( )諺語( ) 日暈( )崩塌( )( )
2、形似字:根據拼音寫漢字
高sǒng juǎn 云 魚lín sǒng 恿 證quàn 波光lín lín
3、判斷題
。1)虹是好天氣的標志。( ) (2)云的形狀可以影響天氣。( )
。3)日華或月華只要出現在高積云的邊緣,天氣則會變好。( )
(4)看云識天氣是生活常識,是有科學依據的。( )
(5)卷云和卷積云位置最接近。( )
4、選擇題
(1)剛剛下過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現的云是( )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積云 e.積雨云
。2)月華的光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會( ) a.變陰 b.變晴 c.不變 d.都可能.【合作學習】(一)整體感知
1、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 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 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ǘ┭凶x課文
2、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度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
表二:雨雪冰雹云層變化圖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高層云
雨層云
積雨云
表三: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華
虹
霞3.分析本文寓準確于生動的語言特點,研究討論: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舉例說明,說明文中運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5
○教學目標
、倏焖匍喿x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诶砬逦恼碌乃悸。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侔盐照n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①導入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F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②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诼犠x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偬炜盏谋≡疲翘鞖馇缋实南笳;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俦疚慕榻B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诒疚氖且黄榻B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
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6
基礎訓練一
一、解釋下列詞語,并用它造句
1.輕盈:________
造句:
2.彌漫:________
造句:
3.姿態萬千:________
造句:
二、填空
1.這種云很薄,陽光可以________云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影子依然很________。
2.不一會兒,整座云山________了,烏云________著天空。
二、簡答題
1.說說暴雨來臨前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請舉實例詳加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輕巧優美 造句(略)
2.遍布 造句(略)
3.姿態多種多樣 造句(略)
二、
1.透過 清晰
2.崩塌 彌漫
三、
1.先出現積云,積云凸起變成積雨云,積雨云越長越高,云底變黑,云峰模糊,山崩塌,云彌散,雷聲隆隆,電光閃閃,暴雨馬上就來了。
2.可舉使用修辭手法、群眾諺語等的句子。
基礎訓練二
1.根據拼音寫漢字。
、兕Azh4o________ ②輕y0ng________
、踠0ng________紗 ④l0n________波
、荼纓1________ ⑥點zhu@________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山巒( ) ②彌( )漫
③冰雹( ) ④月暈( )
、菀祸ā )間 ⑥棉絮( )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刪去后意思仍不改變的一項是
[ ]
a.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b.卷云和卷積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c.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睛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d.當那連綿的雨雪要來臨的時候,卷云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
4.在下面文中的空缺處填上合適的動詞。
夏天,雷雨到來之前,在天空先會出現積云。積云如果迅速向上________,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________奇,________天頂,就變成了積雨云。積雨云越________越高,云底慢慢變黑,云峰漸漸模糊,不一會兒,整座云山________了,烏云________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5.對下面句子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a.雨層云一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耙弧焙汀熬汀边@對關聯詞,說明“雨層云”是雨雪很快來臨的標志、預兆。
b.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這句話使用比喻說明的方法,突出卷云輕盈和潔白的特點。
c.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這兩個句子運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揭示了“暈”的特點。
d.日暈和月暈常常出現在卷層云上,當卷層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層云和雨層云時,是大風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作者引用諺語說明云的形狀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
參考答案與提示
1.①兆②盈③綾④粼⑤塌⑥綴
2.①lu2n②m0③b2o④yu8⑤sh4⑥x)
3.d
4.凸起 爭 聳入 長 崩塌 彌漫
5.d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7
一、教學目標
1、注重觀察事物的條理性(條分縷析)
2、2、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形象)
3、強調留心觀察的重要性(時時處處)
二、教學重點
在快速閱讀中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云的名稱
四、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云彩知識的科普文。學生經?吹枚啵屑氂^察研究少。設想應用多媒體手段,
通過學生的閱讀、研討和教師的釋疑解惑,來實現教學目標 。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濉 導入 新課
1、請一同學判斷當天的天氣,根據什么?
2、從天氣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據云彩來判斷天氣呢?
3、出示有關云彩的課件,看云識天氣
㈡、 課題探究
——云和天氣、云的變化和天氣變化、看云和識天氣
、纭 感知課文
1、天上的云是怎樣的呢?
姿態萬千(形態)變化無窮(特征)
2、描繪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掛什么樣的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招牌”、“標志”
3、討論:此段的結構形式怎樣?中心句是哪一句?
總——分——總最后一句
4、本段說明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表現在哪些地方?
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用詞非常準確
5、學生仿說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6、“招牌”昭示的是什么?或者“標志”了什么?
薄云——晴朗
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
7、具體討論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特征
云的種類
云 的 形 狀
位置
天 氣 情 況
高
薄
卷云
像羽毛 綾紗
最高
陽光透過 晴朗
卷積云
粼波
很高
不會帶來雨雪
積云
棉花團
2000米
映著溫和的陽光
高積云
羊群
2000米
云塊間露出天空晴
特征
云的種類
云 的 形 狀
位置
天 氣 情 況
低
而
厚
密
卷層云
白色綢幕
高
將轉陰
高層云
毛玻璃
低
將要下雨或雪
雨層云
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
積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馬上就下暴雨
討論:
8、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八種云的?
一是云的形狀,二是云的位置
9、看這八種云,識別的天氣是怎樣的呢?從中得出一個什么規律?
位置越高的云預示天氣越晴朗,位置越低的云預示天氣越將下雨
10、這部分的說明語言生動形象又表現在那些方面?
A、貼切的比喻
B 、擬人的手法
C 、描寫的語句
11、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情況
光名
產 生 和 分 布 情 況
光彩
天 氣 征 兆
暈
華
虹
霞
討論:
12、這一部分的語言生動形象又表現在哪些地方?
主要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13、朗讀最后一段,概括主要意思
目的、方法、注意事項
14、全文的結構是如何的?
總——分——總
15、小結
課文采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借助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描寫等方式
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
16、作業
收集民間有關天氣的諺語
板書設計
看云可以識天氣 云就是天氣的“招牌” 總
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輕 高 薄(晴)
看 形態 卷層云 高層云
云 怎樣看云識天氣 雨層云 積雨云——低 厚 密(雨 雪)分
識
天 光彩: 暈 華 虹 霞
氣
目的方法局限性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8
【教學目標】1、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
2、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3、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4、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云,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為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由說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云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云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后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2、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3、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拍阌^察了天空中的云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⑵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云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看云識天氣
二、感知
1、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2、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3、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并小組討論。
問題組:
、湃闹饕f了什么?請簡要概括。
、莆恼碌幕舅悸肥窃鯓拥?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后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舅悸肥窍瓤傉f云的作用,再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其中有兩小層:云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最后是總說,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
⑴共有幾種類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了?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后,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為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為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3、合作探究:
、拍芘e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颇芘e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并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贊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4、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
。ǔ鍪就队埃┳x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問題組:
、庞煤啙嵉恼Z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啤疤炜盏谋≡,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堑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云特點的一句話是什么?
、雀鶕n文舉例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單一例即可)。
、膳e例說明看云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
、诺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七@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蔷碓啤⒕矸e云、積云、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云;
、扔陮釉菩纬,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
⑸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了解了看云可以識天氣的,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四、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點評】
此教案突出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在指導學生反復閱讀中去感悟文章,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鮮明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本教案設計頗有新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熱愛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點突出,難易適度,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貼切自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課前的積累到課堂中對問題組的研討以及反饋回顧,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動態中,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較好地達成了學習目標?梢哉f,本教案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應用說明文,是很好的課例。但是本課設計一課時比較多,如果設計兩課時也是可行的。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9
一、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日暈( ) 2.棉絮( ) 3.峰巒( )
二、寫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方法。
1.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陵紗。
。 )
2.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 )
3.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 )
4.大小的島嶼擁抱著、偎依著,也靜靜地恍惚進入了夢鄉。
( )
三、分類說明。
《看云識天氣》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積云、積雨云、高積云、積云、高層云、卷層云、雨層云等八種云。請寫出晴朗天氣和陰雨雪天氣遇到的分別是哪幾種云?各有什么特點?
1.晴朗的天
。1)種類: (2)特點:
2.陰雨雪天
。1)種類: (2)特點:
四、閱讀文段。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1) 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 (2) 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3)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1.在_____內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然后再說說這個標點符號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釋加粗的詞,并從原文找出與之相呼應的句子。
。1)姿態萬千: (2)變化無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這段話的大意,然后指出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這段話用了哪些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b.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
c.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d.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烏云密布,大雨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氣”能否改成“氣候”?為什么?
。ǘ
人工降雨
①人工消雨,其實就是人工降雨。這次東亞運動會的消雨指揮部已在上海以西的太湖地區30~100千米范圍內劃了3個作業區,攔截由西而來的雨云。如果雨區有可能移到上海地區,只要指揮部一聲令下,3架飛機將隨時可升空,向天空撒干冰,提前1~2小時將這些雨迫降在上海以西地區,使上海原來可能出現的大雨化小,小雨化無。(甲)
、诟杀侨绾未咴苹甑哪?原來干冰不是冰,而是由無色的二氧化碳結成的白色雪花狀結晶體,又叫碳酸雪。它只要一暴露在常溫下,就會很快地升華,吸收周圍的熱量,使空氣冷卻。(乙)
③云是由水蒸氣組成的。習慣上,根據它的溫度可分為暖云和冷云兩種。
、芘评镏挥行∷,溫度在0℃以上。在上升氣流的頂托下,這些水珠不會掉下來,而是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層。如果在暖云中噴撒干冰,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使水氣達到飽和程度,水珠不斷增大變成了雨滴下來,便形成了人工降雨。(丙)
⑤冷云的氣溫可在0℃以下,里面充滿著閃亮的冰晶和水珠,但由于它們又小又輕,在上升氣流頂托下也不會掉下來。如果在冷云中播撒干冰,就會使它變得更冷,冰晶越積越多,越來越大。空氣托不住它,就會往下掉。(。
1.下面的一句話是從文中摘出來的,在文中已標明(甲)、(乙)、(丙)、(。┧奶帒阉旁谀膫位置?
。 )
如果云層下部到地面氣溫低于或接近0℃,就會形成人工降雪,要是高于0℃,冰晶掉下來變成融化水滴,那就是人工降雨了。
2.從本文第④、⑤兩段看,暖云和冷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暖云中噴撒干冰,為什么會形成人工降雨?(抄文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細閱讀,選出對本文結構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
(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5.第(4)段“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中的“驟降”不能改為“下降”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3~5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說明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yùn 2.xù 3.luán
二、1.比喻 2.引用 3.排比 4.擬人
三,1. (1)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 (2)輕 高 薄 2. (1)卷層云高層云 雨層云 積雨云 (2)密 低 厚
四、(一)1.(1)。表示前面是總說,后面是具體描述。(2);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別描繪了云的種種形態。(3)……表示云的變化情況還有許許多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2.(1)姿勢與神態千變萬化。“有的像羽毛,……像雄獅,像奔馬……”(2)變化不定。“剛才還是白云朵朵,……大雨傾盆”。 3.(1)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2)這段是全文的總說,后面將作具體說明。 4.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5.打比方 舉例子 作比較 6.c7.不能。因為“氣候”一般是指較大地區里較長時間的氣象情況!疤鞖狻蓖侵篙^小地區和較短時間內大氣中發生的各種氣象變化。從天上掛的云能識別的是一天或數天較短時間內的氣象情況,所以用“天氣”恰當、準確。 (二)1.丁 2.不同點: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溫度在0℃以上。冷云的氣溫可在0℃以下,里面充滿著閃亮的冰晶和水珠。相同點:由水蒸氣組成的。 3.如果在暖云中噴撒干冰,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使水氣達到飽和程度,水珠不斷增大變成了雨滴落下來,便形成了人工降雨。4.a 5.干冰使暖云溫度突然下降,所以用“驟降”,而“下降”沒有突然變化的意思。 6.分類別 列數字 7.人工降雨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0
班級 姓名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速讀課文,能概括課文內容,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緦W習重難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举Y料準備】1、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食物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一知識。2、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3、說明對象:一看標題;二看首尾總結句;三看反復出現的詞句。(說明對象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5、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作引用、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列圖表等等。(其中前五種常用)6、語言特點——準確、嚴密、簡明、科學。7、常見結構方式: 總—分—總;總—分;分—總。【教學過程】預習檢測 1.根據拼音寫漢字。①預zhào ________ ②輕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紗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點zhuì________2.給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巒( ) ②彌( )漫 ③月暈( )④霎間( ) ⑤勻稱( ) ⑥。 )形3.釋義: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征兆: 出示目標 活動設計 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內容。 1、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2-6) 。 第1層:(2-5)寫 和天氣的關系。
第2層:(6)寫 和天氣的關系。
第三部分(7) 。課堂檢測 1、《看云識天氣》,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____________,主要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2、閱讀第一段,回答下面問題。(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號前一組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省略號后兩個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這句話所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運用了 、 和 修辭手法。(4)本段文字在結構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基礎演練”題!菊n后反思】x|k | b| 1 . c |o |m
第二課時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緦W習重難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預習檢測 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說明內容。(作者在向我們介紹什么?) 2、本文介紹了哪兩種方法的看云識天氣? 3、你記住了哪些云的名稱?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象征陰雨?你還記住了哪些光彩現象的名稱? 活動設計 跳讀課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種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種云,四種光彩。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完成下表如下:晴天云彩簡表名稱形態變化位置厚度天氣征兆卷云最薄象征晴朗卷積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積云較薄高積云 天晴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名稱形狀變化過程位置天氣征兆卷層云 高高層云將下雨雪雨層云高層云變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塊布滿天空更低積雨云雷雨冰雹云彩識天氣簡表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
暈里紅外紫月暈午時風
華 里紫外紅
虹 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云層變紅課堂檢測 比較閱讀,回答如下問題。黃山的云海更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確又似海。站在峰巔,只見煙云時而為風平浪靜的汪洋,時而為浪濤洶涌的大海,時而似奔騰的急流,時而又輕柔如絹。剛才還是傾盆雨,迷天霧,而剎那間,它們就會全部散去,陽光一照,白云浩浩,瀾翻絮涌,萬道山峪沉于銀濤中,真有“忽聞海中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難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羅萬象,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8、此段描寫黃山的云海,其特點是( )(用一個詞概括)。
9、作者描寫黃山的云海,想像也很豐富,他把云海想像成( )、( )、( ) 、 ( )等。10、簡析文中劃線句運用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11、比較《看云識天氣》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對云的描寫,在寫法上它們有何相同之處? 12、打開記憶的大門,回顧一下你所積累的描寫云的詩句。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拓展拔高”題。 【課后反思】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1
17 看云識天氣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垲I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芘囵B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侔盐照n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賹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F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跈z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诼犠x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 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币痪淇傉f,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
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2
看云識天氣
瀘縣五中 羅玉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并學會觀察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理清結構,把握說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導入
1794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
除此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竹根、螞蟻、潮氣、云……)
對,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整體感知
1、題目是《看云識天氣》,那么云具有什么特點?云與天氣是什么關系?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加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2、聽課文錄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經驗是什么?(用圈點勾畫法劃出答案,并給以分類。)
(課文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類下再各細分為四種,按云的光彩也可分為四種。)
3、跳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三、研讀賞析
1、分角色朗讀:寫云的形態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學生個別朗讀,除外段落由其他學生齊讀。
2、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場小組競賽,老師出示各種云圖,然后請每一小組一位同學當一當這個“天氣情況發報員”,你來給大伙說說天空云的特點,以此又推斷什么樣的天氣情況.
競賽圖例:(多媒體顯示)
競賽細則:讓每組組長選擇,然后小組共同討論,并推選一位同學上講臺擔當“天氣預報員”,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鱗波,天晴,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度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約二千米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約二千米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圖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高層云變得更厚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 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陽照在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四、體驗反思
1、觀看各種圖片,請學生看圖識云,并指出出現這種云的天氣狀況。
2、學習本文后,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2、收集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3、觀察這一個月的云,并做好記錄,來看看云與天氣的變化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美,感受準確性;嘗試仿句,積累佳句。
一、導入
復習舊知,導入科普小品的語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但也生動形象,尤其對云的描摹細致形象。
二、賞美句——生動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生動、優美的句子讀一讀,相互交流,并說明理由。 (側重于比喻句)
2、變換表述,體會說明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的區別:(本文運用了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如:把第三段中對卷云的表述轉換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焙貌缓茫繛槭裁?(運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態更形象,讓讀者容易理解。)
3、仿句練習。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遠處的霓紅燈亮了,……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詞——準確
請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你認為運用得好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這里說明云有怎樣的作用?
、诎选巴焙汀俺3!比サ粜胁恍校繛槭裁矗
、邸岸悴亍币辉~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好在哪里?
、芪闹小耙话恪、“左右”、“有時”能否刪去?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本課的每個環節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通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钡仍~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致、用語準確,反復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致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云。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云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設計(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樣通過云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彌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3)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了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并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4)“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云,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4)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偃藗兂Uf:“東虹轟隆西虹雨”。
、谙奶欤赀^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厶栒盏教炜眨乖茖幼兂杉t色,這種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葸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積云……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云,午后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丛谱R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獲得識別陰晴雨雪天氣的知識;
。2)體會本文寓準確于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4)積累有關諺語。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能根據天上的云彩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2)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作生動說明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1)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
。2)感受文章說明語言的特點。
2、教學難點:區分云彩繁多復雜的形狀、種類。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耄
同學們知不知道“云”字的繁體?請一個同學來寫好嗎?學生寫“云”字的繁體“雲”。很好!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字看出點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氣有關。我覺得天上有云時,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們從這個字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對云和天氣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掌握了一些規律,今天我們來學習《看云識天氣》,看看云與天氣有什么樣關系。(播放視頻:看云識天氣
(二)初讀,整體感知:
聽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把握: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ㄈ┚x,議論探究:
自讀課文,認識各種云的特點及其和天氣的關系,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教師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學生回答,幻燈片同時展示云圖)
其他示例:(1)當積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時就變成了我,我是積雨云,然后我越長越高,慢慢變黑,最后我整個倒下了,這是烏云彌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下起了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者龍卷風。
。2)我是卷層云,是在連綿的雨雪來臨之前出現在天空的一層薄云,看到我,請大家出門前帶上雨具。
。3)我的綽號叫“毛玻璃”,是由卷層云積聚而來的,透過我看天就會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實我的真名叫“高層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離。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在“各種云”的介紹中,我們不僅認識了云,而且也學會了看云識天氣。
(四)品味欣賞: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系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
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2、品味語言:
本文文字優美,請同學們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回答)
例句:(1)“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边\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2)我喜歡“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這個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云和天氣的關系。
。3)我喜歡“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彼昧伺疟、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云恣萬千,優美可愛。
(4)“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運用擬人手法,一個“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層之低,云塊之厚,既準確又生動。
。5)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時間的詞: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6)文章最后兩句話“但是,天氣的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天氣預報!斌w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ㄎ澹┛偨Y: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六)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還可以通過“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小組討論并交流。
。ㄆ撸┳鳂I布置:
1、設計一個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5
公安縣向群中學 何方軍
教學目的:學習科技說明文
教學重點: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遷移寫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都聽說過“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這十萬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樣知道有大霧天氣呢?小說里的孔明故弄玄虛了一番,其實他真正知道有大霧天氣的是通過觀天象,即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看云識天氣”。
二、明確學習目標:精讀一段 自學全篇 習得一法
三、指出學習方法:教師導讀 自主探究 遷移寫作
四、朗讀全篇。
1.說一說文中寫天氣狀況的四字短語或有關天氣現象的民間諺語。
2.劃出全文的結構圖①/②③④⑤⑥/⑦
五、精讀一段。
1.齊讀第①段,總說云的形態和變化特征的短語分別是?
2.試找出這一段的所包含的美點或特點,各舉例說明。
結構美;修辭美;形象美;句式美……
3.點出全文說明中心的一句話是?
4.提煉一種句式,并用這個句式說一段話。
六、自主學習。
學生自己閱讀總結后面段落的主要內容:列舉八種云、四種云彩及其所帶來的天氣狀況
七、根據自己從這篇文章所學得的有關知識,學寫短文。
1.出示題目及要求:《看 識 》;用各種的說明方法。
2.提示:服裝與個性,發型與性格,房間的布置與生活習慣等
3.教師出示下水文:看動物識天氣
角度:從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三個方面行文。
4.學生寫作。
5.學生當堂誦讀,老師指導評價。
七、總結。從現象到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
八、課堂練習設計。
1.說寫練習。有些事物很難描摹,打個比方,就容易講清楚,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②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2.閱讀第1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文段中最能揭示云特征的那句話是?
②文段中最能揭示云與天氣關系的一句話是?
、畚亩沃信c八個“像”和一個省略號相互應的短語是?
、芪亩沃信c“變化無常”相照的詞語有?
、荼径沃饕恼f明方法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九、板書設計
精讀一段 自學全篇 習得一法
教師導讀 自主探究 遷移寫作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6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
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ㄒ唬┙忸}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ǘ├首x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ㄈ┱簟⒄屎徒庠~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 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
。ㄟ有一個音, 朦朧 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ㄋ模┙y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薄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ㄎ澹┲攸c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梢匝a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一
默讀第6段課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一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 │光彩 │天氣征兆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f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看云識天氣》教學案例分析 篇17
【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萬千”、“變化無!钡,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眱蓚副詞起什么作用? 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六、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