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大道之行也(通用14篇)

大道之行也

發布時間:2023-03-15

大道之行也(通用14篇)

大道之行也 篇1

  第五單元  第24 課           大道之行也              1課時授課時間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節課型新授課主備課人 學習目標1、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重點難點1、積累文言詞語。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課前預習1、預習內容及要求 (1)朗讀課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經歷、時代背景,了解四書五經。 (2)熟讀課文,結合注釋及資料翻譯課文,勾畫疑難詞句。 2、預習自測 (1)本文是《        》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五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禮記》儒家經典之一,共______篇,大約是_________或________儒家學者托名_________答問著作。大道,古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熟讀課文,注意以下劃線詞的讀音:選賢與能      (     )  講信修睦(     ) 矜寡孤獨(     )(      ) 貨惡其棄于地也(     )  門閂    (     ) 男有分  (     )學習過程 與方法 學習過程 與方法一、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斷句。 2、借助資料結合課文注釋翻譯課文,并歸類整理下列詞語: (1)古今異義:男有分,女有歸                矜、寡、孤、獨、廢疾者盜竊亂賊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2)通假字:選賢與(jǔ)能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3)一詞多義:能①選賢與能                    行①三人行 ②能以徑寸之木                  ②大道之行也獨①矜、寡、孤、獨、廢疾者       為①為宮室、器皿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天下為公 修①講信修睦                    歸①女有歸     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②歸來見天子分①男有分                      閉①謀閉而不興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②故外戶而不閉 (4)詞類活用: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選賢與能                        盜竊亂賊而不作3、組內互譯課文,勾畫疑難詞句,師生共同解決。二、精講互動 1、初讀課文討論問題,把握文意:(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2、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3、從以下三個角度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借此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1)在當時看來:(2)在現在來說:(3)能否實現:三、達標訓練 1、在文中找出能和下面各項相對應的句子:(1)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2、講述名人故事,樹立遠大理想: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如洪秀全、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林覺民等諸多歷史人物都曾為此而呼吁過、奮斗過,談談他們的故事,想想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課堂小結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基本特征:作業布置完成本課練習冊課后反思

大道之行也 篇2

  教學目標

  1.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講授“大道”“大同”兩個概念

  2.指導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讀理解

  自由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討論: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指導朗誦

  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         總領全文

  二.         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三.         總結全文

  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

  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 篇3

  2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以《桃花源記》)導入。

  2.《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二、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 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⑴ 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⑵ 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⑶ 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⑷ 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⑴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⑵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⑶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六、作業:背誦課文。

大道之行也 篇4

  課題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①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點

  難點背誦課文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①范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并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 篇5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的內容意義,熟練背誦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流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教師組織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相機引入。

  二、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指正。

  教師范讀。學生聆聽,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加上拼音。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留心容易讀錯的地方,作上標記。

  學生齊讀。一起讀課文,準確明白節奏重音等。

  教師自瀆。小聲跟讀,鞏固讀法。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內涵。

  (2)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要有停頓變化,不能連的太緊。

  (3)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意思。

  (4)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5)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讀。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齊讀。2、女生齊讀。3、左邊齊讀。4、右邊齊讀。5、同桌齊讀。6、學生自瀆。

  指名朗讀課文,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

  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注釋,自主理解課文內容。互相說一說,聽一聽,指出其中的不足,記錄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爭議的地方。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教師相機組織解釋疑惑或指正引導,形成共識。

  教師提出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目標設計:1、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綱領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會的社會局面怎么樣?

  教師給學生5分鐘的探究時間,學生自主開展。

  指名發言,教師相機講解強調。

  教師補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

  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領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出示老子《道德經》片段,組織閱讀,比較理解,加深認識。

  2、組織學生談談“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否能夠實現。

  五、作業設計

大道之行也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4、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選賢與能(     )   講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大道之行也(              )             親其親(              )

  閉而不興(                )             是謂大同(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情境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合作探究

  1、掌握以下文言實詞。(多媒體投影)

  1)大道之行也:施行                     2)選賢與能:通“舉”

  3)講信修睦:培養          4)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5)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6)皆有所養:供養

  7)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8)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9)不必藏于己:私藏              10)謀閉而不興:發生

  11)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作,興起     12)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2、學生思考討論: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3、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4、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5、指導誦讀

  1)、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多媒體投影)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2)、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3)、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4)、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三、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 鞏固練習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大道之行(            )            (2)選賢與能(               )

  (3)講信修睦(            )            (4)不獨親其親(             )

  (5)使老有所終(           )             (6)男有分,女有歸(       )

  (7)不必藏于己(             )             (8)謀閉而不興(            )

  (9)外戶而不閉(              )            (10)是謂大同(             )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選賢與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2)矜、寡、孤、獨、廢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 寫出與下列短語意義相同的成語

  選賢與能——

  八年級語文學案

  24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4、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學習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學習難點

  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學習過程:

  一、預習 自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選賢與能(     )   講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大道之行也(              )             親其親(              )

  閉而不興(                )             是謂大同(            )

  二、研討 學習: 

  (一)檢查預習情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

  1、掌握以下文言實詞。(多媒體投影)

  1)大道之行也: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4)故人不獨親其親:               5)矜:                    6)皆有所養:      7)男有分:                       8)貨惡其棄于地也:

  9)不必藏于己:              10)謀閉而不興:

  11)盜竊亂賊而不作:     12)故外戶而不閉:

  2、思考討論: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3、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4、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5、誦讀

  1)、理清文章脈胳,全文可分三層

  2)注意文中停頓

  3)、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4)、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三、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 .鞏固練習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大道之行(            )            (2)選賢與能(               )

  (3)講信修睦(            )            (4)不獨親其親(             )

  (5)使老有所終(           )             (6)男有分,女有歸(       )

  (7)不必藏于己(             )             (8)謀閉而不興(            )

  (9)外戶而不閉(              )            (10)是謂大同(             )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選賢與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2)矜、寡、孤、獨、廢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 寫出與下列短語意義相同的成語。

  選賢與能——

  24《大道之行也》答案(四)2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4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大道之行也 篇7

  《大道之行也》教案

  和安中學  鐘光尤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系?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大道之行也 篇8

  反觀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努力做到聲情并茂,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爭取做到抑揚頓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讓自己的情感吸引學生。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都能踴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教學重點、難點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教法的選擇,靈活多樣,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講解法以及探究歸納法,把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很好的“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是學生飽嘗了語文課堂的樂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得當,這節課,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課件,圖文并茂,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有豐富了課堂內容,感性與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板書設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征。

  整個一堂課顯得松弛有度,學習目標基本達成。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學生在探討問題的時候,我雖然適時地給予了點評和鼓勵,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的點評基本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歸納和復述式的。相對學生發言的精彩,我的點評顯得軟弱無力,反思一下,這樣的點評,一定會讓學生興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散激揚。2、在誦讀的時間上略顯不夠,導致當堂成誦有些不夠完善,原因是課前沒有認真指導好學生預習,沒能讓學生在課前對預習情況進行分組檢查或自查,對學生自覺性估計過高,致使少部分學生沒能把課文熟練地背誦下來。總之,《大道之行也》本來是一篇比較枯燥難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雖然還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學中,我一定會彌補本次教學上的不足,進一步創新教學,博眾家之所長,盡量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拓展,激勵他們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大道之行也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于魯國的現狀發出了感嘆:“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總領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設計:

  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小結: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 篇10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再看課文。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二、問題研究

  關于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

  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間劃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見得呢?

  我們細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并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權力的歸宿(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能”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生的途徑。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決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鄭玄注云:“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

  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練習說明

  一、回答下面的問題,并背誦這篇課文。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此題是據課文第二層內容設計的,這一層內容比較復雜。設題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了(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也同樣受到社會的照顧)。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例如:你對“桃源”中社會的整體印象是什么?從漁人在村中受到熱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講出來,不搞統一答案。

  二、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并作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于地也

  4.陶后鮮有聞

  目的是積累詞語,使學生養成因聲求義的習慣。

  1.與,通“舉”,讀jǔ,選拔。

  2.分,讀fèn,職分、職業。

  3.惡,讀wù,憎惡。

  4.鮮,讀xiǎn,少。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一課時教讀。基本的設想是:

  1.把誦讀放在教學的首位。

  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讀一遍約需1分鐘(包括間歇在內),要保證至少讀15遍(包括領讀和背誦的檢查)。要用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講講讀讀,使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

  2.對誦讀要作具體指導。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后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屬下讀。“而不閉”一語后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要簡化其他教學環節。

  注釋已有的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不必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著譯成現代語;《禮記》及戴圣的介紹就依題注,不作任何補充。

  4.練習(含討論)也要在課上完成,15分鐘以內最好。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二、補充資料

  康有為關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這句話的解釋: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據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顧生民而興哀也。”

  (節選自《〈禮運〉注》)

  〔注〕“據亂”“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說法,康有為借用它來說明歷史進化是從據亂世經升平世(即“小康”社會)到達太平世(即“大同”社會)。“大同”是孔子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大道之行也 篇11

  1.給加粗的字注音并對其做解釋。①選賢能(    )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女有歸(    )________________。③貨其棄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有聞(    )________________。2.翻譯下列語句。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給上題語句劃分節奏。 (一)語段點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________,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1.用課文原話填空。2.翻譯劃波浪線的語句。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選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辭手法。4.本文選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經典之一,大約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際儒家學者托名答問的著作。(二)遷移過關管仲、隰明①從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明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注]①管仲、隰(xí)明: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③蟻壤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①從桓公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蟻冬居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譯。春往冬返,迷途失道。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個成語的出處,請寫出該成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jǔ  通“舉”,選出來 ②fèn  職分、職守 ③wù  憎惡、憎恨 ④xiǎn  少  2.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1.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2.(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3.對偶 排比 4.禮記·禮運 儒 戰國 秦漢 (二)1.①討伐 ②山南 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馬識途 提示:(二)1.這道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意,首先我們應對所釋之詞各項意義心中有數,然后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加以選擇。“伐”有討伐、砍伐之意,“陽”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題作“討伐”,“山南”解。2.翻譯須注意幾點:詞語語意上的特殊性(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的活用,通假字等),句子的語序(如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當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3.這是考查我們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運用能力。由古文推斷成語多從內容出發,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質為主。

大道之行也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注]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查找資料,搜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不同暢想的內容,在班內組織一次以“暢想未來”為題的讀書交流會。

  二、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XX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①昔者仲民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④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為禮賓參加蠟祭。祭事結束后,他到城門觀臺上游覽,不禁感嘆起來。

  ②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但那時的情景古書上還記載了一些。

  ③君主世襲成為制度,修筑城郭溝池以加強防御。制定禮義來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強父子感情,促進兄弟和睦,使夫婦關系和順,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個人建立的功勞屬于自己。

  ④他們用禮來顯示正義,考驗信實,指明錯誤,確立仁讓典范,給人們指示永遠遵循的原則。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即使他有權有勢,也要把他罷免,使人們都知道他是危害社會的人。

  1. 略。

  ●板書設計

  綱    領: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關愛,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謀閉不興

  結    論:大同社會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誦并全文,默寫尚欠火候。

大道之行也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 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 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⑴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⑵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⑶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⑷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⑴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⑵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⑶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 VCD 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

  【注】

  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⑴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⑵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板書設計】

大道之行也 篇14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就有對這樣社會的描述,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是儒家經典"三禮"之一,為戰國至漢初期間儒家思想和禮儀論著的選編。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和后學撰著,漢初戴圣編寫。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學習文言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與能( )修睦( )男有分( )惡( )

  2、 解釋下列加紅字的意思:

  講信修睦:培養。

  故:所以。

  不獨親其親:(前一個)親:以……為親,意動用法;(后一個)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前一個)子:以……為子,意動用法;(后一個)子:孩子,兒女;

  寡:老而無夫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

  男有分:職業,職守。

  女有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興:發生,產生。

  作:發生,興起。

  外戶:外:從外面,這里方位名詞活用做狀語;戶:關門。這里名詞活用為動詞。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4、 解釋下列語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會上得以實施并廣泛開展。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情況(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就是說社會上的人們財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搞陰謀的事就不會發生,盜竊作亂等行為也不會興起。

  二、理解課文內容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3、 怎樣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闡述解釋"大同"社會的?全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闡述"大同"社會是分三個部分進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是總提,以下分述:①天下為公②選賢與能③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②男有分,女有歸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

  在與現實社會的對比中突出"大同"社會的特點。

  三、比較閱讀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把本文與前面學過的《桃花源記》比較起來進行閱讀,感受一下兩篇文章有和異同。(提示:從《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記》中尋找與之對應的描寫。)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據課文中的古詩文,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有關句子,每處填寫一句。

  ⑴.夜闌臥聽風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爭渡,爭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園花展,觀賞牡丹花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前4道小題為一般性默寫,根據前后句子補足原文,這類題難度較小。答題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所填內容是否完整,字數是否與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現筆誤,尤其是平時易寫錯的字,要特別留意,這樣才能保證解題的準確。后3道小題為理解性默寫,要求在全篇熟練背誦及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寫出有關的句子。第⑺題特設情境,古今結合,較好的考查了學生的積累與靈活運用能力。

  答案為:⑴.鐵馬冰河入夢來 ⑵.渭城朝雨浥輕塵 ⑶.驚起一灘鷗鷺 ⑷.枯藤老樹昏鴉 ⑸.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河北省)根據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醉翁亭記》中描寫瑯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賣炭翁》中表現賣炭翁矛盾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本題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考查識記能力,難度較大。不但要能熟練背誦課文,而且還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及重點語句的含義,缺一不可。

  答案為:①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陜西省)按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建國50多年來,我國各條戰線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戰斗英雄,正像毛澤東《沁園春·雪》里所寫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棄疾《破陣子》一詞,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概括而又生動地再現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的默寫

  【分析】:①題不但考查學生的默寫,還考查學生對名句的靈活運用。答案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②題是從理解的角度考查學生的背誦,題目中限定了默寫的內容。答案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課 外 拓 展

  讀《禮記》選文

  孔子過泰山側--從鏡子中照見人類的丑惡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使子路問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識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釋】

  ①本節選自《植弓》下。②式:同"軾",車前的橫木,供乘車時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確,確實。(5)舅:丈夫的父親。(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識(zhì):同"志",記住。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的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說:"聽您的哭聲,真像是遇上憂傷的事。"婦女于是說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說:"那您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女回答說:"這里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說:"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讀解】

  寧和虎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況也許有點夸張,但卻道出了一種現實: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兇暴,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

  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圣人,也只有哀嘆的份兒。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獸為伍,寧為野獸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殘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丑惡和兇殘,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據說,人是最怕照鏡子的。當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時,會被嚇的不附體。不知道我們從鏡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時,會不會嚇的魂不附體?

大道之行也(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第24課、大道之行也●學習目的: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3、聯系生活,理解提升。●學習時間:一課時●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學設計: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3.背誦并默寫全文。(二)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 《大道之行也》評估測試練習(精選12篇)

    1.給加粗的字注音并對其做解釋。①選賢與能( )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歸( )________________。③貨惡其棄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鮮有聞( )________________。2.翻譯下列語句。...

  • 《大道之行也》教學互動練習(精選13篇)

    教學課時:二課時互動目標:一.培養朗讀能力,在朗讀中疏通課文。二.感受儒家學者的社會理想。試卷內容:第一部分:自主探究一.了解文章來源。1.孔子, 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2.本文選自《 · 》。...

  •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初步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進而感知“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3.試背全文。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 大道之行也教案(通用13篇)

    一、預習檢測:1、正字音選賢與能睦鰥惡矜(原讀jīn,在文中讀)幼有所長男有分二、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 《大道之行也》學習要點(精選16篇)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就有對這樣社會的...

  • 初中初二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3.背誦并默寫全文。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 《大道之行也》優質課教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知識:1、熟讀成誦,掌握相關文言詞。2.領會本文豐富內涵,理解“天下為公”。方法:反復誦讀、合作探究情感:聯系生活,理解大同社會的意義學習重點: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及意義。...

  • 《大道之行也》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和安中學 鐘光尤一、教學目標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二、教學重點、難點...

  • 大道之行也的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積累“與”“親”“鰥、寡、孤、獨、廢疾”“分”“惡”“亂”“作”等重要詞語。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3、了解孔子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精選4篇)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怎么講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大道之行也》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一、說教材(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精選3篇)

    首先,這堂課的目標已達成。針對學生的情況我設計了兩點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本課;二是要求學生能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其次,對學生的發言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

  • 《大道之行也》教案范文(通用17篇)

    一、預習檢測:1、正字音選賢與能睦鰥惡矜(原讀jīn,在文中讀)幼有所長男有分二、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夜影院一级毛片 | 久久艹逼 | 戴着项圈的贵妇被调教 | 在线吸色 | 正在播放淫亚洲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 | 国产熟妇疯狂4P交在线播放 | 成年日韩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手机看片国产AV无码 | 少妇一级免费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久久精品一二 | 777米奇色888狠狠俺去啦 | yellow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 噼里啪啦免费观看高清动漫 |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 青青久久 |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 天天摸天天操天天舔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一 |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 蜜臀avwww| 成人黄色视屏 | 极品美女a诱v惑在线观看免费 | av蜜桃|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аv久久 | 欧美成年人在线视频 |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日本老妇人乱xxy | 国产在AJ精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 欧美阿v天堂 |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