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07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意義。

  2、學習運用獨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點)

  3、品味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本文的寫法。(難點)

  4、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素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時間是什么?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無處不在,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但它看不到、觸不著。日常生活中,我們記錄時間用什么呢?(鐘表、日歷),還有什么可以記錄時間的更替?(樹的年輪、樹葉的四季變化),這些記錄的都是生活時間。還有一種時間——地質時間,用什么來記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在這篇文章中尋找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

  學生討論后歸納: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2、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歸納:邏輯順序

  3、梳理本文思路

  (1)速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后歸納:5、7、18、22、24、27

  承上啟下,由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記錄時間的方法,引出下文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引出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

  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

  總括上文,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過程。

  承上文,收住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話題;啟下文,解讀下文有關巖石上的歷史痕跡。

  概括評價上一段的敘述內容。

  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啟下文,說明化石是怎樣幫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的。

  (2)劃分結構,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提出時間的話題。

  第二部分(5—29)詳細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三部分(30—31)闡釋讀懂“時間的腳印”的意義。

  三、重點研讀

  1、文本哪些段落介紹的是“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呢?

  第7—21段。

  2、巖石被破壞的因素游哪些?

  陽光、霜雪、風、雨、水、空氣、生物、人的作用

  3、巖石新生的過程是怎樣的?(砂礫、泥土)沉淀、堆積→重壓→膠結

  根據書上的有關內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

  4、人們是怎樣根據巖石來判斷時間的?(重點讀第19自然段)

  (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思考。)

  5、自由讀22-29自然段,分組討論:

  ①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可從巖石結構、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

  巖石結構——反映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

  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展

  ②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A、地殼的活動;

  B、氣候的變化;

  C、古代生物的狀況;

  D、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E、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③人類是怎樣根據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根據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高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6、細細品味最后一段,說一說:讀懂巖石記錄時間有什么重大意義?

  四、探究說明方法

  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

  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大約”表示估計,說明1米厚的巖石形成需要的大致時間。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與實際不符(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大約”一詞,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文中還有好幾處運用了列數字說明方法的.句子,請同學們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除了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外,還運用了其它的說明方法了嗎?試舉出一例。

  “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冰河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之大。

  五、品味語言

  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請你找出其中的3句,為它們批注。

  示例:

  語句: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

  批注:“攻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攻擊”是進攻的意思,它使陽光、霜雪、風、雨等有了行為意識,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時刻受到破壞,語言極富表現力。

  六、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題目《時間的腳印》?說說它的作用。

  “時間的腳印”是一個借喻,本體是“大自然中的巖石的各種變化過程”。大自然中的巖石,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記錄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地理環境變遷的故事,就像時間老人留下的腳印一樣。

  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時間流逝有形化,說明了時間在世間留下了蹤跡。題目生動形象,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讀者的探究欲望。

  板書設計

  引出話題

  時間的腳印介紹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懂巖石記錄時間的重大意義

  張華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2

  知識與技能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

  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

  學法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

  課時1課時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關于巖石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鵝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部有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礫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

  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節。

  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

  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

  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

  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

  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容?

  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

  第18自然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

  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

  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

  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時期)

  5.根據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

  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

  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地殼的活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代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9.品味說明語言

  (1)“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說明方法是列數字。

  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時間的腳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

  (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三)讀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3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教學設想:

  1,所說明的內容,對于我們來說,會覺得陌生。盡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盡管如課文聽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巖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發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學中,要借助于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閱讀興趣;再借助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

  2,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3,學法。抓住兩點:—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里把握文章的層次;—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內容。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

  學生交流,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

  例: 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俗語)

  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教師:1,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  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板書課題)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下面我們來速讀,一起解決三個問題: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4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3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  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三、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詩:

  附:板書設計 :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說讀 學寫法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4

  執教者:程璐

  地點:武漢市江夏區鄭店中學初二(6)班教室

  時間:2003年4月30日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  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三、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5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6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7

  知識與技能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

  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

  學法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

  課時1課時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

  陶世龍,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關于巖石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鵝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部有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礫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

  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節。

  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

  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

  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

  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

  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容?

  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

  第18自然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

  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

  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

  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時期)

  5.根據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

  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

  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地殼的活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代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9.品味說明語言

  (1)“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20xx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說明方法是列數字。

  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20xx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時間的腳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

  (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三)讀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3.體會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兩件物品) 

  同學們知道實物投影儀上的東西是什么嗎?它們是雨花石和三葉蟲化石標本。誰能說出他們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賞,三葉蟲化石標本可供科學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學家,尤其是地質學家的眼里,它們還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地質學家陶世龍先生所寫的說明文:《時間的腳印》。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特別是“龜裂”和“楔形”。(齊讀) 

  2.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讀完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3.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勾畫出文中的重要語句,讀后完成下列填空題: 

  從(   )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   )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  )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4.那么,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并舉例回答。教師小結: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 

  三、質疑并討論,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提問: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為什么要接著寫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我覺得這一部分可以刪去。對此說法,同學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但須言之成理。

  四、課堂反饋 

  1.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作者卻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說說你的具體感受。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就使無形的時間有形化了,既生動形象又很準確。 

  2.本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除了可以把巖石比做時間的腳印外,還可以比作什么?請大家拿起筆,把想到的句子寫下來,全班交流。學生發言。 

  3.教師引導:我也想了幾個比喻,可能不如同學們寫的好。我說一說,作為拋磚引玉好嗎?巖石是歷史的證人。 

  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是內蘊豐富的書。 

  (同步播放幻燈) 

  4.再次討論,學生發言。 

  五、結語及課外作業 

  1.巖石是時間的腳印,她講述光陰的故事。希望同學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最后,讓我們齊讀高士奇爺爺的詩《時間伯伯》。 

  2.課外作業:在課后閱讀、搜集、了解一些有關巖石、地球的知識,可以點擊:http//1141312.htm 

  【學生提問備案】 

  1.“礫巖”是什么東西?(播放巖石分類表)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鵝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部有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礫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質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三葉蟲是生活在距今約5.7億年前的寒武紀的海洋生物。   

  3.寒武紀、石炭紀、第四紀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質年表) 

  寒武紀、石炭紀、第四紀,是地質學上的一種時間劃分,是依據生物、氣候的演化來劃分的。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9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教學設想:

  1,《時間的腳印》所說明的內容,對于我們來說,會覺得陌生,語文教案-時間的腳印。盡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盡管如課文聽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巖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發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學中,要借助于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閱讀興趣;再借助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

  2,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3,學法。抓住兩點:—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里把握文章的層次;—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內容。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學生交流,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

  例: 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俗語)

  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教師:1,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 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文章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板書課題《時間的腳印》)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10

  課型:

  自讀課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

  1.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劃分文章層次

  3.瀏覽網頁,自己查找相關文章,了解課文相關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畫巖石記錄時間的循環圖和了解關鍵語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對文章觀點和結論的質疑,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3.我們自己怎樣記錄時間,使人生過得有意義。

  教學活動:

  1.畫圖和概括活動。

  2.質疑求解活動。

  3.遷移擴展活動。

  教學過程:

  板塊一:理解文章的內容。

  (一)文章題目《時間的腳印》所提的“時間”是指“地質時間”,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2.巖石又是怎樣記錄時間的?請大家自讀課文,畫一個巖石記錄時間的循環圖。

  (二)1。巖石除記錄時間外,還保存了哪些歷史痕跡?哪些段落提到了這些內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啟下句)

  3.出一個段落,讓學生補出承上啟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塊二:對課文的觀點和結論質疑。

  (一)本文寫于50年代,作者認為讀懂巖石之書的意義是什么?(找礦),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讀懂巖石之書的意義以遠不是這樣單純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讀懂巖石之書,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過程,有助于我們在外太空尋找可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讀懂巖石之書,我們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災難,為將來地球將要遇到的災難做好盡可能充分的準備。

  3.了解各種生命的進化和滅絕的過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等等。)

  (二)巖石都有哪些種類?是所有的巖石都能記錄時間么?

  (三)我們推測地球年齡的依據是什么?是否科學?

  板塊三:遷移擴展活動。

  (一)課文提到的時間是地質時間,那是靠巖石記錄的。我們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到時間的流逝的?有沒有什么印記?

  (二)我們能否有意讓時間留下的腳印,使生活更有意義?

  (給家庭成員過生日;制作成長記錄冊……)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5、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2、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3、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

  2、自讀課文一討論問題。

  媒體設計

  可用投影儀展示介紹巖石構造知識的一些畫面,還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巖石從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受。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讀設計

  從古至今,關于時間的話題很多。孔子面對滔滔東流的河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馬克思強調“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齊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閑過”;莎士比亞告誡人們“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培根認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梅森指出“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在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針對“時間”發表過自己獨特的見解。毫無疑問,這些見解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從客觀上探索“時間”的話題并不多見,至于“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這樣的話題,更是聞所未聞。這堂課,就請闊世龍先生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時間的腳印”。

  (解說:從中外名人談時間的話題開始,引出如何尋找人類史前“時間的蹤跡”這個課文所要說明的核心問題,進而導入新課,顯得自然,既可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①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

  腐蝕( )渾( )濁 山麓( )粗糙 ) 龜 裂海枯 )石爛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與括號內的`字的區別,防止誤讀、誤寫。 砂(沙)旅(族)撣(撣、蟬、嬋) 拂(佛)礫(棟、躒、礫) 炎(嚴)熱光滑(華)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和用法。藏CAng隱藏zAng寶藏殼kE貝殼qiAo地殼重ZhOng重新ZhOog重壓龜GUI烏龜JUN龜裂 (解說:這一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使用工具書,獨立思考并解答,確有疑難,教師點撥解疑。此舉意在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等學習能力。)

  (2)內容與形式總理。

  在通讀全文,整體思考的基礎上,理清本文說明的層次。

  全文共3 0個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題記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詩《時間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紹巖石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體說明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又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5、6段)總說巖石由被破壞到重新生成的過程。

  第二層(第7—16段)分說巖石遭破壞被分解為泥沙的過程(即“石爛”的過程)。

  第三層(第17-28段)分說泥沙形成巖石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應開頭,說明辨別巖石中留下的“時間的腳印”之難,意義之重大。

  (解說:設計上述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學習重點。)

  2、課堂小結。

  (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對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目的。)

  四、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體會其生動有趣的語言。

  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

  時間后,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解說:這是課后練習中的一 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 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且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2、從文中不難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巖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巖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會不會喧賓奪主從而對說明對象有所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說明巖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說明巖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對象的了解更具體、更全面。

  (解說: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設計此題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之二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巖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

  學生快速測覽課文后回答,教師明確:巖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巖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巖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巖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巖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

  (解說: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

  討論后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解說: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三、欣賞品味

  作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語言表達等方面盡量靠近讀者,使讀者愿意讀、喜歡讀。首先,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尤其是選擇高土其的《時間伯伯》一詩作題記,既照應了題目,又開啟了下文,還形象地暗示了時間每走過一個時代都會留下蹤跡,無論人類有史以來,還是史前無人之時。其次,從內容上看,說明具體、全面。如說到山野里的巖石可以記錄時間時,順便提及北京故宮的“銅壺滴漏”。介紹巖石生成過程中如何留下時間的蹤跡,卻先交代巖石的毀壞、分解過程等,不斷開闊讀者視野,使人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地運用擬人化的寫法,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把“巖石”的被動和無奈表現得令人同情。“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的排比、擬人手法加上極富特點的動詞的巧妙運用,把‘“狂風’”“洪水”“冰河”來的情狀表現得惟妙惟肖。文中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值得細細品味。

  四、課堂總結

  1、總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

  2、總結學生的學習表現。

  3、總結學習方法。

  (解說:課堂總結便于學生對課文h容的整體把握,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用已有的學習方法指導今后的學習。) 五、布置作業 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巖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試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散文,抒發一下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解說:本設計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巖石造破壞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膠結成巖石的過程,便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把握說明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學習邏輯說明順序和生動的說明語言。

  3、培養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說明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學習邏輯說明順序和生動的說明語言。

  難點:

  學習生動的說明語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精品課件展示鐘表、高山、巖石的圖片。

  同學們,現在我們記錄時間的工具主要有鐘表、日歷等。大自然經過億萬年的變化,給大地帶來了滄海桑田的巨大改變,時間的更迭帶來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變推測出時間的更迭。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時間的腳印》,了解一下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二、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其他學生補充點評。

  精品課件

  1、作者簡介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51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學院,歷任教務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詞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腐蝕渾濁山麓海枯石爛

  粗糙龜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釋下面詞語。

  蹤跡:

  海枯石爛:

  腐蝕:

  渾濁:

  楔形文字:

  參考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1ù)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釋詞語。

  蹤跡:行動所留下可察覺的形跡。

  海枯石爛:海水干涸、石頭腐爛。形容歷史久遠,萬物已變。用于盟誓,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

  腐蝕:指(包括金屬和非金屬)在周圍介質(水、空氣、酸、堿、鹽、溶劑等)作用下產生損耗與破壞的過程。

  渾濁:指由于沉淀或沉積物而混濁不清。

  楔形文字: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閱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并概括層次大意。

  參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時間到地質時間,引出話題: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重要的一種記時方式。

  第二部分(5-30):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5-22):巖石的破壞和生成。

  第二層(23-30):巖石上保存著歷史痕跡。

  第三部分(31-32):讀懂大自然記錄,造福人類。

  三、局部探究

  閱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音頻課文,圈畫重要語句,探究下面問題。

  精品課件

  (一)理解說明內容

  1、文章開頭引用高士其的兒童詩《時間伯伯》,有何作用?

  參考:引起下文,引出說明對象,說明時間每時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詩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明確。

  參考:

  (1)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2)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

  3、本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了解這些內容有何作用?

  參考:主要講了巖石的形成過程,巖石的生成變化可以記錄時間。通過研究巖石,我們可以了解地貌的變化、地質的.變遷以及古代生物繁衍、滅絕的大量心血,引導我們尋找“地下的寶庫”,更好得為人類造福。

  (二)理清說明順序

  本文說明的思路是怎樣的?什么說明順序?試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明確。

  參考:

  (1)本文說明的思路是:引出話題(巖石是可以記錄時間的)——具體說明(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實際作用(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為人類造福)。

  (2)邏輯順序。

  小結:本文先列舉現象,時間在向前走,銅壺、巖石可以記錄時間;然后具體說明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最后說明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順序即為邏輯順序。運用這種說明順序,合乎人們的認知規律;便于人們讀懂課文,了解作者所講的科學道理。

  (三)體會生動的說明語言

  作者在說明科學道理的過程中,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語言也力求作到生動,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請結合具體語句,進行賞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把石塊和輕小的沙礫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笨重的石塊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師生互評。

  四、總結拓展

  總結:學生討論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參考:

  ①介紹了巖石可以記錄時間;

  ②運用了邏輯順序加以說明;

  ③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拓展: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獲得的啟示

  參考:大自然一切現象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同學們在平時要養成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探索精神,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業設計

  1、課外閱讀陶世龍的《揭開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點。

  2、運用邏輯順序,介紹一種自然現象及其背后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說明文。

  可參考同步學案、悅讀世界

  六、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說明思路:引出話題——具體說明——實際作用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生動有趣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海洋憂思錄》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 學會從說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 2. 學習圍繞一個話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提取重要信息,然后重組信息,編寫閱讀提要。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豐富環保知識。...

  • 《變色龍》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課文的寫作順序。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難點:學習課文的寫作順序。...

  •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學習文章嚴謹的結構,有力的說理方法。2、能夠把握文章的擺事實的論證方法。教學過程:一、談話。“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我們之所以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是因為我們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 初二語文《旅鼠之謎》教案設計(精選15篇)

    合作探究:1、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作者對旅鼠之謎有幾種猜測,請大家速讀課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幾種猜測?3、這幾種猜測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還有什么疑問呢?以上就是為大家...

  •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教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人們在生活中應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2.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3.學習議論文嚴謹的思路、緊密的結構。【教學重難點】1.準確理解“靈魂”內涵。2.舉例論證的多角度和典型性。...

  • 《詩三首》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教學內容: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教學目標: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1,齊讀課題.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

  • 《精衛填海》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認識15個生字,會寫9個字,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方法識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積累詞語。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精衛這樣的行為是勇敢的行為。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通用17篇)

    課題 28.湖心亭看雪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絕、定、拏、是、客、焉;注意2個字詞的寫法:“毳”“霧凇沆碭”。 2.翻譯重點句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蘇教版《我的母親》同步訓練(精選15篇)

    我的母親·同步訓練(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伦 |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激情综合网五月激情 | 91靠逼软件 | 高清一区二区 | 里番本子库绅士ACG全彩无码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免费看 | 亚洲人成绝网站色www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软件 |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97毛片 | 91在线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 欧美成人国产va精品日本一级 | 成人免费无码A毛片 | 三级黄色大片 | 成人免费xxx在线观看 |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官网 | 五月香丁激情欧美啪啪 | 99热福利 |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 飘雪影院手机免费观看免费动漫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 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有网站 | 青青草免费网站 | 天天看高清特色大片 | 国产激情91久久精品导航 | 日本xxxxxxx18—19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 精品麻豆剧传媒av国产九九九 | 国产精品国模大尺度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午夜理论片福利不卡 | 3bmm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性天堂AV系列| 久草女人| 小次郎av收藏家 | 成年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