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記趣(通用12篇)
閑情記趣 篇1
教案示例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敘。
2.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題目中,“閑情”:清閑、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范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4)解決字詞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十
(5)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完成正音、解詞。
(6)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7)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思考題:本文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并歸納段意。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后分地敘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敘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云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第二層(3-4段)寫神游山林,觀蟲斗、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④學生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寫作思路。
2.精讀課文
(1)反復誦讀課文,正確理解疑難句意。
①學生自由誦讀,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書進一步研讀課文,圈點疑難文句。
②學生就疑難問題質疑。
③討論、交流
(2)檢查學生正確理解疑難文句的情況。
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夠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
②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當青云、白鶴來觀看,果然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③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體與花臺一般高。)
④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把叢草看作樹林,把小蟲、螞蟻看成獸類,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3)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思考題:下邊的句子是如何表現童真童趣的?
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睜大眼睛對著太陽,憨態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時的“童稚”,一面細察毫末,一面浮想聯翩、想入非非,其樂趣已遠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童稚”獨有的視角、美妙的想像面對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鶴”,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見一斑。)
③ 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徐噴以煙”之舉,非童稚不能為也,小小素帳之中,竟出現“鶴唳云端”的奇觀,確實令人怡然稱快。)
④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既然“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為丘壑,則小小癩蝦蟆便為“龐然大物”,所到之處,山為之拔,樹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無法領略的。)
⑤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觀“二蟲斗草間”的樂趣正濃,忽為蝦蟆所壞,豈有不怒之理。驚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兩下不解恨,數十下仍不解恨,“驅之別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共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深入探究
(1)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
觀察——聯想、想象——玩賞。
作者“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脖子都酸了,可見其觀察是多么專注,時間多么長久。作者善于聯想、想象、玩賞,懷著極大的熱情創造著種種屬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會出現“夏蚊成雷”“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獲得自我滿足,產生“物外之趣”。
(2)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閑情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小結
文章緊扣“趣”字落筆,揭示出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文中處處有情、處處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觀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癩蝦蟆,簡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閑中有情,才寫出讓人體味不盡的“物外之趣”。
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表達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學習作者的下筆細膩,筆端存真的風格,寫好自己的。
四、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美語句。
2.課下借閱《浮生六記》,閱讀書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寫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五、板書設計(略)
教案點評:
教學本文,首先指導學生從自學入手,自己反復誦讀,自己翻譯、理解課文,再來體會課文描寫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課文用詞的精當。可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第二步在學生反復誦讀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學生自讀、圈點課文,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們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鉆研精神;第四步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訓練學生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五步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所描繪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文章質樸、清新、自然的文風,感悟作者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第六步深入探究,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對中的“趣”字應如何理解?
活動說明:
啟發學生深入探究。
參考答案:
文章首段就交代了作者的愛好,“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一個“細”表現出作者對觀察具有濃厚的興趣。觀察夏蚊飛鳴“項為之強”;觀土墻、花臺,“定神細視”;“見二蟲斗”,“觀之正濃”。在這濃厚的觀察興趣背后的正是作者享受到的“物外之趣”。因此,文題中的“趣”字不只是指童年一些天真的趣事,更是指觀察的興致、興趣和觀察的樂趣。
閑情記趣 篇2
沈 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云:“奸近殺”,蟲亦然耶?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吳俗呼陽曰卵),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此皆幼時閑情也。
余掃墓山中,檢有巒紋可觀之石,歸與蕓商曰:“用油灰疊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勻也。本山黃石雖古樸,亦用油灰,則黃白相間,鑿痕畢露,將奈何?”蕓曰:“擇石之頑劣者搗末,于灰痕處乘濕糝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興窯長方盆,疊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橫方紋,如云林石法,巉巖凹凸,若臨江石磯狀。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萍。石上植蔦蘿,俗呼云松。經營數日乃成。至深秋,蔦蘿蔓延滿山,如藤蘿之懸石壁,花開正紅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紅白相間,神游其中,如登蓬島。置之檐下,與蕓品題。此處宜設水閣,此處宜立茅亭,此處宜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間”;此可以居,此可以釣,此可以眺。胸中邱壑,若將移居者然。一夕,貓奴爭食,自檐而墮,連盆與架頃刻碎之。余嘆曰:“即此小經營,尚干造物忌耶!”兩人不禁淚落。
友人魯半舫,名璋,字春山,善寫松柏或梅菊,工隸書,兼工鐵筆。余寄居其家之蕭爽樓,一年有半。樓共五椽,東向,余居其三。晦明風雨,可以遠眺。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廊有廂,地極幽靜。移居時,有一仆一嫗,并挈其小女來。仆能成衣,嫗能紡績。于是蕓繡,嫗績,仆則成衣,以供薪水。余素愛客,小酌必行令。蕓善不費之烹庖,瓜蔬魚蝦,一經蕓手,便有意外味。同人知余貧,每出杖頭錢,作竟日敘。余又好潔,地無纖塵,且無拘束,不嫌放縱。諸君子如梁上之燕,自去自來。蕓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
蕭爽樓有四忌:談官宦陞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有犯必罰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長夏無事,考對為會。每會八人,每人各攜青蚨二百。先拈鬮,得第一者為主考,關防別座。第二者為謄錄,亦就座。余作舉子,各于謄錄處取紙一條,蓋用印章。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不準交頭私語。對就后投入一匣,方許就座。各人交卷畢,謄錄啟匣,并錄一冊,轉呈主考,以杜狥私。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六聯中取第一者即為后任主考,第二者為謄錄。每人有兩聯不取者罰錢二十文,取一聯者免罰十文,過限者倍罰。一場,主考得香錢百文。一日可十場,積錢千文,酒資大暢矣。惟蕓議為官卷,準坐而構思。
楊補凡為余夫婦寫載花小影,神情確肖。是夜月色頗佳,蘭影上粉墻,別有幽致。星瀾醉后興發曰:“補凡能為君寫真,我能為花圖影。”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瀾取素紙鋪于墻,即就蘭影,用墨濃淡圖之。日間取視,雖不成畫,而花葉蕭疏,自有月下之趣。蕓甚寶之,各有題詠。 蘇城有南園、北園二處,菜花黃時,苦無酒家小飲;攜盒而往,對花冷飲,殊無意味。或議就近覓飲者,或議看花歸飲者,終不如對花熱飲為快。眾議未定。蕓笑曰:“明日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眾笑曰:“諾。”眾去,余問曰:“卿果自往乎?”蕓曰:“非也。妾見市中賣餛飩者,其擔鍋灶無不備,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調端整,到彼處再一下鍋,茶酒兩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蕓曰:“攜一砂罐去,以鐵叉串罐柄,去其鍋,懸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稱善。街頭有鮑姓者,賣餛飩為業,以百錢雇其擔,約以明日午后。鮑欣然允議。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眾咸嘆服。飯后同往,并帶席墊。至南園,擇柳陰下團坐。先烹茗,飲畢,然后暖酒烹肴。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 不飲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擔者頗不俗,拉與同飲。游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杯盤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臥,或歌或嘯。紅日將頹,余思粥,擔者即為買米煮之,果腹而歸。蕓問曰:“今日之游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閑情記趣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敘。
2.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題目中,“閑情”:清閑、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范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4)解決字詞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十
(5)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完成正音、解詞。
(6)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7)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思考題:本文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并歸納段意。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后分地敘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敘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云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第二層(3-4段)寫神游山林,觀蟲斗、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④學生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寫作思路。
2.精讀課文
(1)反復誦讀課文,正確理解疑難句意。
①學生自由誦讀,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書進一步研讀課文,圈點疑難文句。
②學生就疑難問題質疑。
③討論、交流
(2)檢查學生正確理解疑難文句的情況。
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夠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
②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當青云、白鶴來觀看,果然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③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體與花臺一般高。)
④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把叢草看作樹林,把小蟲、螞蟻看成獸類,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3)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思考題:下邊的句子是如何表現童真童趣的?
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睜大眼睛對著太陽,憨態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時的“童稚”,一面細察毫末,一面浮想聯翩、想入非非,其樂趣已遠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童稚”獨有的視角、美妙的想像面對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鶴”,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見一斑。)
③ 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徐噴以煙”之舉,非童稚不能為也,小小素帳之中,竟出現“鶴唳云端”的奇觀,確實令人怡然稱快。)
④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既然“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為丘壑,則小小癩蝦蟆便為“龐然大物”,所到之處,山為之拔,樹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無法領略的。)
⑤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觀“二蟲斗草間”的樂趣正濃,忽為蝦蟆所壞,豈有不怒之理。驚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兩下不解恨,數十下仍不解恨,“驅之別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共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深入探究
(1)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
觀察——聯想、想象——玩賞。
作者“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脖子都酸了,可見其觀察是多么專注,時間多么長久。作者善于聯想、想象、玩賞,懷著極大的熱情創造著種種屬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會出現“夏蚊成雷”“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獲得自我滿足,產生“物外之趣”。
(2)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閑情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小結
文章緊扣“趣”字落筆,揭示出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文中處處有情、處處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觀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癩蝦蟆,簡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閑中有情,才寫出讓人體味不盡的“物外之趣”。
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表達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學習作者的下筆細膩,筆端存真的風格,寫好自己的。
四、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美語句。
2.課下借閱《浮生六記》,閱讀書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寫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五、板書設計 (略)
教案點評:
教學本文,首先指導學生從自學入手,自己反復誦讀,自己翻譯、理解課文,再來體會課文描寫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課文用詞的精當。可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第二步在學生反復誦讀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學生自讀、圈點課文,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們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鉆研精神;第四步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訓練學生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五步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所描繪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文章質樸、清新、自然的文風,感悟作者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第六步深入探究,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對中的“趣”字應如何理解?
活動說明:
啟發學生深入探究。
參考答案:
文章首段就交代了作者的愛好,“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一個“細”表現出作者對觀察具有濃厚的興趣。觀察夏蚊飛鳴“項為之強”;觀土墻、花臺,“定神細視”;“見二蟲斗”,“觀之正濃”。在這濃厚的觀察興趣背后的正是作者享受到的“物外之趣”。因此,文題中的“趣”字不只是指童年一些天真的趣事,更是指觀察的興致、興趣和觀察的樂趣。
閑情記趣 篇4
教案示例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敘。
2.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題目中,“閑情”:清閑、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范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4)解決字詞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十
(5)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完成正音、解詞。
(6)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7)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思考題:本文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并歸納段意。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后分地敘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敘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云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第二層(3-4段)寫神游山林,觀蟲斗、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④學生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寫作思路。
2.精讀課文
(1)反復誦讀課文,正確理解疑難句意。
①學生自由誦讀,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書進一步研讀課文,圈點疑難文句。
②學生就疑難問題質疑。
③討論、交流
(2)檢查學生正確理解疑難文句的情況。
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夠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
②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當青云、白鶴來觀看,果然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③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體與花臺一般高。)
④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把叢草看作樹林,把小蟲、螞蟻看成獸類,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3)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思考題:下邊的句子是如何表現童真童趣的?
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睜大眼睛對著太陽,憨態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時的“童稚”,一面細察毫末,一面浮想聯翩、想入非非,其樂趣已遠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童稚”獨有的視角、美妙的想像面對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鶴”,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見一斑。)
③ 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徐噴以煙”之舉,非童稚不能為也,小小素帳之中,竟出現“鶴唳云端”的奇觀,確實令人怡然稱快。)
④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既然“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為丘壑,則小小癩蝦蟆便為“龐然大物”,所到之處,山為之拔,樹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無法領略的。)
⑤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觀“二蟲斗草間”的樂趣正濃,忽為蝦蟆所壞,豈有不怒之理。驚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兩下不解恨,數十下仍不解恨,“驅之別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共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第 1 2 頁
閑情記趣 篇5
教案示例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敘。
2.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題目中,“閑情”:清閑、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范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4)解決字詞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十
(5)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完成正音、解詞。
(6)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7)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思考題:本文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并歸納段意。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后分地敘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敘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云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第二層(3-4段)寫神游山林,觀蟲斗、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④學生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寫作思路。
2.精讀課文
(1)反復誦讀課文,正確理解疑難句意。
①學生自由誦讀,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書進一步研讀課文,圈點疑難文句。
②學生就疑難問題質疑。
③討論、交流
(2)檢查學生正確理解疑難文句的情況。
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夠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
②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當青云、白鶴來觀看,果然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③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體與花臺一般高。)
④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把叢草看作樹林,把小蟲、螞蟻看成獸類,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3)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思考題:下邊的句子是如何表現童真童趣的?
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睜大眼睛對著太陽,憨態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時的“童稚”,一面細察毫末,一面浮想聯翩、想入非非,其樂趣已遠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童稚”獨有的視角、美妙的想像面對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鶴”,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見一斑。)
③ 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徐噴以煙”之舉,非童稚不能為也,小小素帳之中,竟出現“鶴唳云端”的奇觀,確實令人怡然稱快。)
④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既然“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為丘壑,則小小癩蝦蟆便為“龐然大物”,所到之處,山為之拔,樹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無法領略的。)
⑤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觀“二蟲斗草間”的樂趣正濃,忽為蝦蟆所壞,豈有不怒之理。驚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兩下不解恨,數十下仍不解恨,“驅之別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共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深入探究
(1)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
觀察——聯想、想象——玩賞。
作者“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脖子都酸了,可見其觀察是多么專注,時間多么長久。作者善于聯想、想象、玩賞,懷著極大的熱情創造著種種屬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會出現“夏蚊成雷”“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獲得自我滿足,產生“物外之趣”。
(2)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閑情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小結
文章緊扣“趣”字落筆,揭示出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文中處處有情、處處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觀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癩蝦蟆,簡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閑中有情,才寫出讓人體味不盡的“物外之趣”。
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表達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學習作者的下筆細膩,筆端存真的風格,寫好自己的。
四、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美語句。
2.課下借閱《浮生六記》,閱讀書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寫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五、板書設計 (略)
教案點評:
教學本文,首先指導學生從自學入手,自己反復誦讀,自己翻譯、理解課文,再來體會課文描寫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課文用詞的精當。可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第二步在學生反復誦讀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學生自讀、圈點課文,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們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鉆研精神;第四步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訓練學生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五步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所描繪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文章質樸、清新、自然的文風,感悟作者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第六步深入探究,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對中的“趣”字應如何理解?
活動說明:
啟發學生深入探究。
參考答案:
文章首段就交代了作者的愛好,“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一個“細”表現出作者對觀察具有濃厚的興趣。觀察夏蚊飛鳴“項為之強”;觀土墻、花臺,“定神細視”;“見二蟲斗”,“觀之正濃”。在這濃厚的觀察興趣背后的正是作者享受到的“物外之趣”。因此,文題中的“趣”字不只是指童年一些天真的趣事,更是指觀察的興致、興趣和觀察的樂趣。
閑情記趣 篇6
[教學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字詞的集納梳理。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主導課型]趣讀課。
[教學設想]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閑情記趣》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緊緊圍繞一個“趣”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童真童趣圖。無論是視蚊如群鶴舞空、作青云白鶴觀,還是以叢草、蟲蟻、土礫的“小天地”為“大世界”、觀蟲斗、鞭蛤蟆,無一不是以一顆天真浪漫的童心來觀察事物,充滿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語言淺談直白,比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將教學設計成一種“趣讀課”,讓課堂也不自覺“童趣盎然”。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 分四大板塊:譯讀激趣—尋讀品趣—理讀積趣—想讀創趣,一“趣”串珠,線條單純,思路清晰。“朗讀—品析—積累—創造”的教學思路,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教學過程 ]
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閑情記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學板塊:譯讀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zhi 藐miao小 鶴唳li云端 凹凸ao tu 土礫li 溝壑he怡yi然
3、師范讀,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情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4、指名朗讀。
5、布置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情感,并注意注釋,作好翻譯準備。
6、男生讀課文,女生翻譯。或者女生讀課文,男生翻譯。讀一句譯一句。
7、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①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③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第二教學板塊:尋讀品趣。
1、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并說明“趣”在哪里。
2、學生討論、交流。
3、指名發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豐富,稚態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積趣
1、所謂理讀,就是以某知識點為核心,對文章進行梳理、整理式閱讀。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
①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③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④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⑤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⑥找出文中的成語
⑦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學生分類尋找、整理。
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 鶴——壑 向——項
②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③字同義不同的字:
④(略)
⑤成語: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⑥通假字:項為之強 “強”通“僵”
⑦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第四個教學板塊:想象創趣
1、溯趣源,說趣事
揣摩“我”的動作神態,可見“我”之所以感覺“趣”,全在一顆純真的稚心。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這類趣事么?如有的話,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
學生說趣事。
2、話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下面清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顆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
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媽媽的搖車不停地搖啊搖;
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教師小結:你們看,我們每個人說一句很美的話,組合起來還是一篇散文詩呢!
閑情記趣 篇7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敘。
2.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設計思想:
教學本文,首先指導學生從自學入手,自己反復誦讀,自己翻譯、理解課文,再來體會課文描寫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課文用詞的精當。可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第二步在學生反復誦讀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學生自讀、圈點課文,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們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鉆研精神;第四步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訓練學生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五步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所描繪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文章質樸、清新、自然的文風,感悟作者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第六步深入探究,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閑情記趣》,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閑情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題目《閑情記趣》中,“閑情”:清閑、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著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范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4)解決字詞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童稚 藐小 鶴唳 怡然 土礫 溝壑 項為之強 龐然大物 癩蝦蟆
解釋下列詞語。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擬作 項為之強 素帳 鶴唳 怡然 鞭數十
(5)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完成正音、解詞。
(6)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7)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思考題:本文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并歸納段意。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后分地敘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敘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云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于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第二層(3-4段)寫神游山林,觀蟲斗、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④學生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寫作思路。
2.精讀課文
(1)反復誦讀課文,正確理解疑難句意。
①學生自由誦讀,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書進一步研讀課文,圈點疑難文句。
②學生就疑難問題質疑。
③討論、交流
(2)檢查學生正確理解疑難文句的情況。
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夠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
②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當青云、白鶴來觀看,果然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③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體與花臺一般高。)
④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把叢草看作樹林,把小蟲、螞蟻看成獸類,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3)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思考題:下邊的句子是如何表現童真童趣的?
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睜大眼睛對著太陽,憨態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時的“童稚”,一面細察毫末,一面浮想聯翩、想入非非,其樂趣已遠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童稚”獨有的視角、美妙的想像面對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鶴”,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見一斑。)
③ 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徐噴以煙”之舉,非童稚不能為也,小小素帳之中,竟出現“鶴唳云端”的奇觀,確實令人怡然稱快。)
④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既然“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為丘壑,則小小癩蝦蟆便為“龐然大物”,所到之處,山為之拔,樹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無法領略的。)
⑤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觀“二蟲斗草間”的樂趣正濃,忽為蝦蟆所壞,豈有不怒之理。驚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兩下不解恨,數十下仍不解恨,“驅之別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共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深入探究
(1)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
觀察——聯想、想象——玩賞。
作者“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脖子都酸了,可見其觀察是多么專注,時間多么長久。作者善于聯想、想象、玩賞,懷著極大的熱情創造著種種屬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會出現“夏蚊成雷”“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獲得自我滿足,產生“物外之趣”。
(2)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閑情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小結
《閑情記趣》文章緊扣“趣”字落筆,揭示出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文中處處有情、處處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觀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癩蝦蟆,簡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閑中有情,才寫出讓人體味不盡的“物外之趣”。
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表達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學習作者的下筆細膩,筆端存真的風格,寫好自己的“閑情記趣”。
四、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美語句。
2.課下借閱《浮生六記》,閱讀書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寫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閑情記趣》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五、板書設計 (略)
閑情記趣 篇8
潛江市王場鎮中學 熊秀娟
教學目標 :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學習、發揮創造性想象。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了解文意。
教學難點 :
對“物外之趣”的體味。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 :
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導入 《閑情記趣》。
二、總體把握課文內容:
學生欣賞帶有音樂背景的朗讀帶,思考:
1、文章圍繞哪一個字來寫?
——趣
2、作者寫了哪些“趣”事呢?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標題。
——夏夜戲蚊、神游土墻、草間觀蟲斗
三、認真分析到底怎樣有趣:
(一) “夏夜戲蚊”學生思考:
1、蚊子怎樣有趣呢?
——作者把“夏蚊成雷”想象成“群鶴舞空”,還把“(蚊子)沖煙飛鳴”想象成“鶴唳云端”。
2、這都是作者“夏夜戲蚊”的故事。“夏夜戲蚊”給他帶來了什么趣味?
——怡然稱快
(二) “神游土墻”學生思考:
1、土墻、叢雜處有什么樂趣?(提示:作者把什么想象成什么?)
——作者把叢草想象成森林,把蟲蟻想象成野獸,把土礫想象成丘壑。
2、這時作者的心態又是怎樣的呢?
——怡然自得
(三)土墻、叢草不僅有神游之趣,那還有什么樂趣呢?
1、 “草間觀蟲斗”學生回答:
——觀蟲斗。先是看到二只蟲子相斗,接著來了一只癩蝦蟆,把二只蟲子給吃了。
2、思考:一只癩蝦蟆出現了,你會怎樣?請大家注意作者的動作。
學生回答:
——驅蝦蟆。動詞有捉、鞭、驅。
小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身影。
(四)回憶作者所寫的童年趣事,說說作者的特點。
——作者不僅視力好,而且還想象豐富。
四、發散性思維,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出示圖片,配以背景音樂,讓學生看圖片,充分發揮想象力,說一說圖片中是什么(可以添畫,也可以靈活轉動紙張),話語要詳細。分小組討論,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說的最多、最詳細。
五、小結:
回顧全篇,讓學生談談學習了這篇文章的體會。
閑情記趣 篇9
【教學目標】
德育點: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
知識點:教會文言字詞的集納梳理;了解古文敘事的方法。
技能點:體會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教學重點】
要反復朗讀,弄懂課文意思,了解作者記述趣事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主導課型】
趣讀課。
【教學設想】
《閑情記趣》筆觸生動,刻畫細膩,緊緊圍繞一個“趣”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童真童趣圖。無論是視蚊如群鶴舞空、作青云白鶴觀,還是以叢草、蟲蟻、土礫的“小天地”為“大世界”、觀蟲斗、鞭蛤蟆,無一不是以一顆天真浪漫的童心來觀察事物,充滿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語言淺談直白,比較易懂。基于此,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文眼“趣”字,教成“趣讀課”,讓課堂也自覺“童趣盎然”。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大板塊:譯讀激趣——尋讀品趣——理解積趣——想象創趣,一“趣”串珠,線條單純,思路清晰。“朗讀——品析——積累——創造”的教學思路,既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師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幼時記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
清中期與桐城派異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鄭燮、沈復等。鄭燮的家書隨意、口語化,多瑣碎之事,亦令人喜愛。袁枚的《隨園記》文筆自然,不見用力,而文氣十足,讓人覺得結構頗為嚴謹,表現了相當的修養和才氣。《浮生六記》是沈復的自傳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記述家居及游歷生活。這組文章,文筆細膩,不作粉飾,明瑩純凈,感情真摯,堪稱中國文學中頗具新鮮意味的創作。讀罷《閑情記趣》,我們會感知許許多多。
一、譯讀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鶴唳lì 凹凸āo tu 土礫lì 溝壑hē 怡yí然
項為之強( ) 蝦( )蟆( )
3、范讀,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整篇文章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然、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4、指名朗讀。(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5、學生再讀,邊讀邊理清結構層次邊體味情感,并注意注釋,作好翻譯準備。
文章的內容,按總分順序來安排,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憶童趣。
第二部分(2-4):具體記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點題,收束全文。
6、男(女)生讀課文,女(男)生翻譯,讀一句譯一句。
翻譯的時候聯系上下文,重點揣摩下列語句: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了鶴。)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與臺齊(使身子與花臺平齊)。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悅,自覺是一種滿足。)
④見二蟲斗草間。(看見二只蟲子在草間爭斗。)
7、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①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為題創造性的翻譯課文。
③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二、尋讀品趣
1、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并說明“趣”在哪里。
學生討論、交流后,指名發言(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礫云端”有趣,趣在想象豐富,稚態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作者記敘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
——①擬夏蟻為“群鶴舞空”。②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③懲治蝦蟆,為小蟲打抱不平。
3、作者所說的“物外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產生的?
——“物外之趣”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如:夏蚊成(想象成)群鶴舞空;沖煙飛鳴(想象成)青云白鶴;叢草(想象成)森林;蟲蚊(想象成)獸類;土礫(想象成)丘壑……均富有創造性。作者還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來寫出這樣一種“物外之趣”。
三、理解積趣
所謂理讀,就是以某知識點為核心,對文章進行梳理、整理式閱讀。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
1、 找出文中音同字不同的字。
——音同形不同的字: 礫、唳; 鶴、壑; 向、項
2、 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3、 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字同義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云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余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經常)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當作)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4、 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藐小微物、龐然大物;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
6、找出文中的成語。
——成語: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四、想象創趣
1、溯趣源。
揣摩“我”的動作神態,可見“我”之所以感覺“趣”,全在一顆純真的稚心。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有這類有趣的事么?如有的話,試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這題得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并不需要太多的講解。)
2、說趣意。
學生說趣事(話童年,延趣意。倘沒有學生回答,教師可以講講自己童年的快樂時光。)。
3、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翼。下面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 課堂小結
本文善用短句,逼真描繪,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作者用“明察秋毫”寫出了他善于觀察細微之物;寫昂視夏蚊在白色蚊帳中被煙熏時,用“鶴唳云端”狀其情態;寫定神細看土墻凹凸處、花臺草叢間,用“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繪其形貌;寫大而笨的癩蝦蟆擾亂觀察興致,用“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似乎讓人感到了癩蝦蟆的殘忍,無怪乎作者會“捉”、“鞭”而驅之。作者大多采用短句,將其仔細觀察所得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總之,這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文中的所謂“物外之趣”是通過創造性的想象而得來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知識豐富,想象力的豐富。從文章里,我們看出了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確實,我們跟作者的年代比較,現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們是否要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呢?
※布置作業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帳中,徐噴以煙(慢慢地)
③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④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2、翻譯全文。
3、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詞語造句。
4、找出課文當中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原因。
閑情記趣 篇10
閑 情 記 趣 作者:沈復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里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云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墻凹凸的地方,或是花臺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LD語文熱線
《閑情記趣》節選 2003/04/20
閑情記趣 篇11
[教學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字詞的集納梳理。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主導課型]趣讀課。
[教學設想]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閑情記趣》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緊緊圍繞一個“趣”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童真童趣圖。無論是視蚊如群鶴舞空、作青云白鶴觀,還是以叢草、蟲蟻、土礫的“小天地”為“大世界”、觀蟲斗、鞭蛤蟆,無一不是以一顆天真浪漫的童心來觀察事物,充滿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語言淺談直白,比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將教學設計成一種“趣讀課”,讓課堂也不自覺“童趣盎然”。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 分四大板塊:譯讀激趣—尋讀品趣—理讀積趣—想讀創趣,一“趣”串珠,線條單純,思路清晰。“朗讀—品析—積累—創造”的教學思路,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教學過程 ]
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閑情記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學板塊:譯讀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zhi 藐miao小 鶴唳li云端 凹凸ao tu 土礫li 溝壑he怡yi然
3、師范讀,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情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4、指名朗讀。
5、布置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情感,并注意注釋,作好翻譯準備。
6、男生讀課文,女生翻譯。或者女生讀課文,男生翻譯。讀一句譯一句。
7、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①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③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第二教學板塊:尋讀品趣。
1、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并說明“趣”在哪里。
2、學生討論、交流。
3、指名發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豐富,稚態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積趣
1、所謂理讀,就是以某知識點為核心,對文章進行梳理、整理式閱讀。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
①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③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④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⑤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⑥找出文中的成語
⑦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學生分類尋找、整理。
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 鶴——壑 向——項
②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③字同義不同的字:
④(略)
⑤成語: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⑥通假字:項為之強 “強”通“僵”
⑦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第四個教學板塊:想象創趣
1、溯趣源,說趣事
揣摩“我”的動作神態,可見“我”之所以感覺“趣”,全在一顆純真的稚心。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這類趣事么?如有的話,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
學生說趣事。
2、話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下面清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顆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
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媽媽的搖車不停地搖啊搖;
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教師小結:你們看,我們每個人說一句很美的話,組合起來還是一篇散文詩呢!
閑情記趣 篇12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孝都中學 仇定榮 2004-8-5 希望語文網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后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于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蚊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游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斗,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二、觀察細微,凸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目細視”中的“定”,“觀之正濃”中的“濃”凸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蛤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魯迅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夸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夸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準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云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 小石潭記(精選14篇)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小石潭記》是一篇寫景優美,意境豐富,情感復雜的古代記游散文。設計這篇教案,我本著重視學生積累,提高學生能力的原則,把朗讀作為課堂的主線,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達到背誦、明意、感悟的目的。...
- 答記者問(精選3篇)
教學目的:1.了解口語的特點和學習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意義。2.了解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及其原因,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學以致用的,因此對這種新聞傳播方式和它的形式,我們不宜談得太多,而喧賓奪主,...
- 《答謝中書書》名師教案(通用17篇)
一、教材分析《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
- 五柳先生傳(通用12篇)
.《五柳先生傳》學習要點.《五柳先生傳》教案 4-5.《五柳先生傳》教案 1-5.《五柳先生傳》課堂教學實錄.《五柳先生傳》譯文和寫作動因.《五柳先生傳》同步練習《五柳先生傳》ppt課件9《五柳先生傳》ppt課件8《五柳先生傳》ppt課件6《五柳...
- 羚羊木雕(精選13篇)
.《羚羊木雕》教案9.《羚羊木雕》教學設計8.《羚羊木雕》教案5-7.《羚羊木雕》教案4.《羚羊木雕》教案1-3.《羚羊木雕》解題點要.《羚羊木雕》說課稿 2份.《羚羊木雕》課堂教學實錄.師生真誠對話,讓生成更具魅力——《羚羊木雕》案例分析...
- 《晏子使楚》優質課教案及反思(精選13篇)
一、教材簡析《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 桃花源記(精選16篇)
21陶淵明○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朗讀、背誦課文。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3.掌握并積累文言詞匯,了解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能力目標1.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 狼·教案示例(精選3篇)
教學目的1.掌握生字生詞。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教學設想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知識引路。...
- 《精衛填海》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認識15個生字,會寫9個字,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方法識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積累詞語。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精衛這樣的行為是勇敢的行為。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 八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