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席慕蓉《鄉(xiāng)愁》(通用12篇)

席慕蓉《鄉(xiāng)愁》

發(fā)布時間:2023-08-18

席慕蓉《鄉(xiāng)愁》(通用12篇)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1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xiāng)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xiāng)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xiāng)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xiāng)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xiāng)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jié)對故鄉(xiāng)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jié)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jié)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xiāng)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xiāng)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xiāng)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xiāng)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比喻“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xiāng)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xiāng)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xiāng)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yè)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fā)言。

  打草稿。

  發(fā)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2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xiāng)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xiāng)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xiāng)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xiāng)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xiāng)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jié)對故鄉(xiāng)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jié)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jié)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xiāng)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xiāng)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xiāng)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xiāng)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比喻“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xiāng)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xiāng)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xiāng)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yè)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fā)言。

  打草稿。

  發(fā)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3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xiāng)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xiāng)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xiāng)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xiāng)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xiāng)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jié)對故鄉(xiāng)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jié)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jié)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xiāng)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xiāng)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xiāng)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xiāng)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比喻“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xiāng)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xiāng)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xiāng)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yè)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fā)言。

  打草稿。

  發(fā)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4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xiāng)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xiāng)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xiāng)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xiāng)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xiāng)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jié)對故鄉(xiāng)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jié)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jié)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xiāng)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xiāng)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xiāng)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xiāng)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比喻“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xiāng)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xiāng)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xiāng)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yè)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fā)言。

  打草稿。

  發(fā)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5

  教學要求

  1 在已有的“詩教”基礎上,擴大學生閱讀視野,加深閱讀印象。

  2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具有質疑、解疑、歸納、綜合的能力。

  3 背誦《鄉(xiāng)愁》。

  教學難點 

  通過品位語言來鑒賞詩歌,通過個人質疑、集體解疑來理解詩歌。

  教學角度

  詩歌品味課

  主要教學過程 

  欣賞--朗讀--品味--遷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1 同學們,首先想請你們來傾聽一段非常優(yōu)美的旋律。

  (播放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

  這段婉轉的旋律選自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先生的《思鄉(xiāng)曲》,他用音樂來傾訴心中的鄉(xiāng)愁,想必已深深地打動了你們!是啊!那剪不斷的鄉(xiāng)愁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永恒描寫的主題。讓我們來看看古代的詩人又是如何來傾吐心中的鄉(xiāng)愁的!

  (FLASH演示)

  同學們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xiāng)愁的詩句嗎?

  (生交流)

  2   其實,現當代詩歌中也有很多寫鄉(xiāng)愁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FLASH演示)

  二  品味

  1 朗讀

  (1)同學們不但被優(yōu)美的畫面感染了,更被這位先生的朗讀打動了。的確,他的朗讀語調深沉,語速緩慢,感情真摯。但我相信,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讀來,都會別有一番滋味。你可以獨自一人來品位這首詩歌,也可以邀請三、兩好友,一起讀好他。

  (多媒體出示整首詩歌。學生自由離座朗讀。)

  (2)指名讀

  (3)齊讀: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充滿離愁的詩歌,你可以看著媒體,可以看著我,也可以閉上眼睛,隨著旋律,在心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2 品位

  (1) 鄉(xiāng)愁寫得真美啊!同學們讀得也美!就像古人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 自學及小組學習

  (多媒體演示學習方法

  批注要求:1、品味:批注詩歌中的好詞好句。

  2、質疑:將疑問寫在記事帖上,貼上展示板。    

  3、解疑:瀏覽展示板上的問題,選擇你認為可以解答的,在興趣組中探討、交流。)

  (3)師生互動。

  學生質疑并集體解疑。

  (品位,例:詩歌結構上有相似之處,有五組詞語在詩歌中的位置相同,詞性也相同。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名詞美,形象寫出了“鄉(xiāng)愁”;

  “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他們增強了句子的詩意;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這些數量詞美,美在他們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小時侯、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寫出了作者人生的四個階段;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寫位置詞美,美在雖然沒有寫清地點,卻表現了余光中與親人、與大陸難以逾越的距離。)

  師小結:《鄉(xiāng)愁》從語言上來說,樸素、自然、親切。就好象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侃侃述說著思想的故事。與母親的母子情,與妻子的夫妻情,與祖國大陸的魚水情。從小到老,時間愈久,思鄉(xiāng)愈切。而且每一段落的結構都相同,字數也相同,形式也一樣,讀起來確有音調和諧之美。如果說《靜夜思》是古詩中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名作,那么余光中的這首《鄉(xiāng)愁》就是現代詩歌中的佼佼者。他同樣是全世界華人游子的詩!讓我們再一次輕聲的來讀一讀,來細心品一品這首《鄉(xiāng)愁》吧!

  (多媒體演示)

  3 拓展

  讀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幾分詩情,突然間詩興大發(fā)--師作詩:“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鄉(xiāng)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xiāng)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鄉(xiāng)愁是別離時母親依依的揮手。” 啊!我發(fā)現同學們不但欽佩曹老師的才華,好象也躍躍欲試了!好,你們也來試著表達心中的那份濃情詩意吧!請選擇一、二句,寫在卷子下方。

  (多媒體出示:鄉(xiāng)愁是……   母愛是……   友誼是……)

  4 欣賞

  每位同學都當了回小詩人,挺過癮吧!只要積累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我們的詩歌就能更上一個層次。這里,我推薦幾首同樣描寫鄉(xiāng)愁,但和余先生風格迥異的佳作。有席慕容的《鄉(xiāng)愁》,彭邦楨的《月之故鄉(xiāng)》,舒蘭的《鄉(xiāng)色酒》。任意選擇一篇輕聲讀一讀……誰愿意先來誦讀!

  (指名讀并請學生談談感受或略作賞析。)

  三  結束語

  優(yōu)美的詩歌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的欣賞水平!我歡迎同學們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詩歌,與大家共賞!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jié)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huán)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xiāng)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fā)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xiāng)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chuàng)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jié)”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jié)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jié),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jié)節(jié)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jié)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huán)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huán)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jié)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jié)節(jié)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huán)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xiāng)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國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jié),仿寫一個小節(jié)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yōu)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jié)“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xiāng)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chuàng)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

  1、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xiāng)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PPT:

  【友誼示例】

  小時候/友誼是一顆甜甜的糖果(面包、餅干)/我吃這頭/好友吃那頭

  長大后/友誼是一本輕輕的書冊/我看這頭/老師看那頭

  后來呀/友誼是一串小小的數字/我在這頭/同學在電話那頭

  【青春示例】

  小時候/青春是一張五彩的畫卷/我在外頭/向往在里頭

  長大后/青春是一段長長的旅途/我在這頭/理想在那頭

  后來啊/青春是一張斑駁的照片/我在里頭/淚滴在外頭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7

  一、詩歌解讀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jié):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jié):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xiāng)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jié):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jié):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三、閱讀目標

  體驗作者寫作特色,體會作者思鄉(xiāng)情懷,祈禱兩岸和平統一,學習簡單的詩歌寫作。

  四、指導過程

  (一)初讀詩歌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三)分節(jié)感悟

  關鍵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第一節(jié):鄉(xiāng)愁——郵票——母子離別,書信寄情

  第二節(jié):鄉(xiāng)愁——船票——夫妻離別,天各一方

  第三節(jié):鄉(xiāng)愁——墳墓——母子訣別,陰陽兩隔

  第四節(jié):鄉(xiāng)愁——海峽——同胞相望,期盼統一

  (四)文風賞析

  關鍵詞:象征

  (五)朗讀表情

  關鍵詞:緩慢,深情,惆悵  

  (六)模仿創(chuàng)作  

  關鍵詞:學習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一種情感。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8

  學習目標:

  1、體會詩中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鄉(xiāng)愁》詩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走近作者

  三、學習過程

  (一)第一次先學后教,整體感知,掃除生字障礙。(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下面請4個同學輪流朗讀這首詩,一個同學讀一節(jié),比一比誰的聲音最響亮,吐詞最清晰。其余同學認真聽,發(fā)現有錯,立即舉手幫助糾正。

  (二)第二次先學后教,聽示范朗讀,背誦課文。(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和詩歌的感情,聽完后模仿朗讀。

  1、學生聽讀,有感情朗讀。

  2、抽生讀,有感情齊讀課文。

  自學指導:同學們試背誦課文,6分鐘后看男生女生誰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節(jié)一節(jié)反復背誦,再和同學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第三次先學后教,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在書上圈點勾畫,8分鐘后看男生女生誰能準確回答問題。

  課文原文

  鄉(xiāng)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9

  《鄉(xiāng)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xiāng)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xiāng)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fā)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本首《鄉(xiāng)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 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jié)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xiāng)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xiāng)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鄉(xiāng)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xiāng)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xiāng)的詩《鄉(xiāng)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xiāng)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10

  一曲哀婉的鄉(xiāng)愁曲

  ──《鄉(xiāng)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

  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xiāng)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由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的思鄉(xiāng)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的,此詩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根據新課程厘定的課程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新課程確立起的新的學生觀即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根據此我設計了《鄉(xiāng)愁》一課的教學過程 :

  一、以歌、詩激情,提示課題

  播放《故鄉(xiāng)的云》歌曲,讓同學們跟唱,引導學生進入對故鄉(xiāng)美好的回憶,從而產生思鄉(xiāng)的情結,進而設問同學們是否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唱一曲贊歌?讓學生唱愛家鄉(xiāng)的歌曲。然后教師朗讀《月之故鄉(xiāng)》“天上有個月亮,地上有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領學生繼續(xù)思鄉(xiāng)。而后教師引導題目,孟郊有一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文輻射),教師深情朗讀后,說今天我們大家學一首現居于中國臺灣著名的華人余光中先生寫的一首《鄉(xiāng)愁》詩,然后標題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讀,深入主題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鄉(xiāng)愁》這首新格律詩節(jié)奏感很強,適宜學生的朗讀。具體表現在:從詩的每一節(jié)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jié),節(jié)與節(jié)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出完美的結構。另外詩人采用復沓手法,全詩各節(jié)都采用“鄉(xiāng)愁是──”與“我在這頭──你在那(里)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應用,既突出地寫出了鄉(xiāng)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和脈絡,從而增添了詩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詩的節(jié)奏感。從各個小節(jié)來看,各節(jié)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低回往復,抑揚頓挫,增添了詩的音韻美。本詩有結構美、旋律美、音韻美的同時,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因此在指導朗讀中,給學生談了三美后,把作者寫詩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紹:余光中先生寫鄉(xiāng)愁之情,不是抒寫一般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詩人回憶七十年代初創(chuàng)作《鄉(xiāng)愁》時的情景,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xiāng)之情便愈多,我的懷鄉(xiāng)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屋內感情所至,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了《鄉(xiāng)愁》。”“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結和內心讀白。這樣完美的形式,這樣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讓學生們深入其中,興致朗讀呢?之后,教師先示范朗讀,再讓學生默讀、單讀和齊讀,在不斷的指導中,學生朗讀的感情逐步投入,簡直與余先生當時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獨特的意象,精巧的構思

  “意象”一詞在學生心中是難以理解,在講解中,我說意象就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鄉(xiāng)一節(jié),維系母子深情的紐帶是小小的郵票,這郵票就是第一節(jié)的意象。學生在我介紹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節(jié)的意象,即思鄉(xiāng)一節(jié)是郵票,思情一節(jié)是寄托思戀的船票,思親一節(jié)是尋找母愛的墳墓,思國一節(jié)是骨肉分離的鴻溝──海峽。之后,結合余先生的生活,講解為什么以這些事物作為意象來寫。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節(jié)想到了祖國大陸這個“最大的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有了“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一句。《鄉(xiāng)愁》一詩正是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明朗、集中、強烈、無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全詩以時間為線,把四個意象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在構思上,以時間為順序結構全篇,層層深入。在地點上,前三節(jié)寫詩人不在大陸的經歷,最后一節(jié)寫詩人在孤島上的鄉(xiāng)愁之情。在內容上,以思鄉(xiāng)──思情──思親──思國結構全詩,表達了自己愛國主義的情感(或以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家鄉(xiāng)別結構全詩)。

  四、巧妙輻射,加深理解

  鄉(xiāng)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chuàng)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不乏許多抒寫鄉(xiāng)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適時地進行輻射閱讀對引導學生學習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幾首寫鄉(xiāng)愁的詩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鄉(xiāng)愁》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的晚上響起

  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此詩清麗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鄉(xiāng)特征和故鄉(xiāng)氣息的“故鄉(xiāng)的歌”和“故鄉(xiāng)的面貌”,將它們融入美麗的月光和朦朧的霧氣中,真切感人地表達了思鄉(xiāng)的濃情。最后,詩人將鄉(xiāng)愁比作沒有年輪的長青樹,永遠不老,永遠銘記在詩人心中,可見,詩人的思鄉(xiāng)的情感是多么濃烈而醇厚。

  (2)李廣田的《鄉(xiāng)愁》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聽到了在故鄉(xiāng)聽過的明笛/雖說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偶然間憶起了心頭的/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只是故園這邊的小池塘/蕭風中,池塘兩岸的蘆與笛

  此詩抒情的角度十分獨特,詩人用古城的靜夜、故鄉(xiāng)的明笛、家鄉(xiāng)的歌吹和故園的小池塘、蕭風中的蘆與笛等意象,組成一幅明麗清冷的畫面,表達了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思念家鄉(xiāng),眷念父母的深情,使鄉(xiāng)愁具有一種強烈的彌漫性和滲透感。讀罷此詩,你的靈魂不得不與詩人的靈魂共鳴,勾起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擠盡乳汁的云/疲憊地泅過……/小小的窗/鑲不住/神往悠悠

  驀地,整個北方/在我眼中蘇醒/四十年/好長,好長的夢哪/麥浪,一波波/翻騰于南中國臺灣/滿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國啊/故國的江南何處/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吳儂儂軟語/在妻充滿水聲的雙瞳

  此詩的特色在于選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輕輕飄過所引發(fā)的鄉(xiāng)愁,來表現作者對故土、對祖國的柔柔深情,詩人用現實世界與夢幻世界交織的抒情手段和北方與南方的時空跳躍手法,使這首詩所營造的藝術世界顯得異常豐富和遼闊。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吳儂軟語,有愛妻水汪汪的雙瞳。詩中雖有淡淡的哀愁,卻無處不流溢著對故國的熱烈的愛,以及渴望與家鄉(xiāng)親人團聚的燃燒的情感。

  五、真情傾訴,言于寫作

  在對比完幾首鄉(xiāng)愁詩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加深對全文主題、意象、構思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現摘抄幾首如下:

  89班學生李廣明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份快樂/我在幸福中/母親在操勞中

  長大點/鄉(xiāng)愁是一種無知/我無憂無慮/母親卻牽腸掛肚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下份份憂傷/我在傷心/母親在流淚

  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種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興

  89班學生李凌霄的《快樂》

  小時候/快樂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長大后/快樂是一個完完整整的詮釋/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來啊/快樂是一絲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擁有

  而現在/快樂是一種永永遠遠的幸福/我在喜悅/我更在享受

  88班學生劉曉婷的《親情》

  小時候/親情是一塊塊奶油餅干/我一塊/母親一塊

  少年時/親情是一絲長長的線/這一頭/那一頭

  長大后/親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牽你的心/牽我的心

  而現在/親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輕輕一碰/就碎了

  編輯短評:朗讀、解讀主題,延伸閱讀、仿寫,可以看出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過程 很實在。縱觀教學設計各環(huán)節(jié),均符合課改理念。(溫立三)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11

  《鄉(xiāng)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xiāng)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xiāng)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fā)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本首《鄉(xiāng)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jié)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xiāng)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xiāng)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鄉(xiāng)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xiāng)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xiāng)的詩《鄉(xiāng)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xiāng)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席慕蓉《鄉(xiāng)愁》 篇12

  [教學目標 ]

  1.學習《鄉(xiāng)愁》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藝術特色。

  2.領會詩句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3.認識和理解《鄉(xiāng)愁》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資料下載]

  1.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現居中國臺灣。是當代詩人和詩評家。在當代詩壇是很有影響的人物。他的詩作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他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散文富于詩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渾。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萬圣節(jié)》《天國的夜市》《在冷戰(zhàn)的年代》《白玉苦瓜》《與永恒拔河》等等。

  2. 時代背景

  《鄉(xiāng)愁》這首詩選自《白玉苦瓜》,寫于七十年代。詩人是在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的,幾十年來一直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渴望團聚,渴望統一。因此寫下了此詩。

  3. 名家點評

  《鄉(xiāng)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鄉(xiāng)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zhí)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在詩中,隨著“鄉(xiāng)愁”在人生每個階段對應物的改變,“鄉(xiāng)愁”的情緒越來越濃,最終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鄉(xiāng)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整體感知]

  1. 語知歸類

  略

  2. 理清思路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fā)深深思鄉(xiāng)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xiāng)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xiāng)。在這里,故鄉(xiāng)即母親,母親即故鄉(xiāng)。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xiāng)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四節(jié)詩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xiāng)愁,一層層加深。

  段落層次

  第一段:寫小時候離家外出讀書,小小郵票封封家書寄鄉(xiāng)愁——思念母親。

  第二段:寫長大后奔走他鄉(xiāng)謀生,窄窄船票趟趟歸路連鄉(xiāng)愁——思念愛人。

  第三段:寫到后來時空隔離溝通,矮矮墳墓生死分割斷鄉(xiāng)愁——懷念母親。

  第四段:寫至現在形勢所迫離國,淺淺海峽中國臺灣大陸隔鄉(xiāng)愁——思鄉(xiāng)思國。

  文章結構圖

  小時候—我這頭—郵票—母親那頭

  長大后—我這頭—船票—新娘那頭

  鄉(xiāng)愁:                                              盼祖國統一,想親人團聚

  后來啊—我外頭—墳墓—母親里頭

  而現在—我這頭—海峽—大陸那頭

  3. 討論解惑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郁深沉?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在語速和節(jié)奏處理上應注意什么?

  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yōu)美的戀歌。朗讀時語速要放緩慢一點;要多停頓,不直讀長句。

  詩人把鄉(xiāng)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很明顯,這首詩是以時間的變化、推移來組織全課的,全詩共四節(jié),對應的是四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詩人為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找了一個最能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

  鄉(xiāng)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xiāng)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xiāng)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這首詩有何藝術特點?

  首先是主題深刻。“鄉(xiāng)愁”的主題是歷久常新的,作者是向更深的挖掘,由孩子思念母親.丈夫思念妻子升華到游子思念祖國,既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也抒發(fā)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懷。

  其次是意象獨創(chuàng)。作者用托物寄情的手法,把非常抽象的情感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變成具體可感的意象。“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幾個形容詞把鄉(xiāng)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射出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郵票傳遞的是母子深情.船票運載的是夫妻深情.海峽連接的是愛國之情。

  再次是構思巧妙。作者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寫了人生的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到后來、而現在),又以空間的阻隔為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母子分離、夫妻分離、母子死別、游子與大陸分離),找到了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樣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鄉(xiāng)愁層層加深。

  最后是形式完美。這首詩的藝術形式完美突出,令人矚目。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結構美。其實《鄉(xiāng)愁》是一首新格律詩。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整齊,段與段.句與句和諧對稱;變化就是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注意了長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二是音樂美。作者采用了復沓手法,全詩各節(jié)都是采用“鄉(xiāng)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頭”的句式,這樣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加之疊詞和恰當的量詞的運用,使得這首詩節(jié)奏明快.旋律美妙.抑揚頓挫,增強了音韻美。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要要弄清一下三點:①領會詩句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②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藝術特色③理解掌握這首詩的何藝術特點。

  [同步練習]

  一、基礎題

  1.下面對《鄉(xiāng)愁》一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xiāng)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xiāng)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2.簡要分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疊詞運用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鄉(xiāng)愁推向頂點的是哪一節(ji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其鄉(xiāng)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詩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鄉(xiāng)愁是……”說一句話或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理解:

  世間最美的墳墓

  (1)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將被后代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里。順著一條羊腸小道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數陰庇。她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在他們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時,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到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2) 后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fā)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后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一一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允許你大聲說話。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林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著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和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

  8.本文的記敘線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全文后理解這座墳墓最大的特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突出這一特點的描寫分別是(寫出兩個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0.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人們懷著“敬畏”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說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墳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多處用了襯托的寫法,請舉兩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開頭和結尾寫法上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席慕蓉《鄉(xiāng)愁》(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鄉(xiāng)愁教案范文匯總(通用17篇)

    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鄉(xiāng)愁》朗讀錄音二、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

  • 《鄉(xiāng)愁》教學實錄(通用16篇)

    《鄉(xiāng)愁》(教學實錄)執(zhí)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xiāng)愁》歌曲,創(chuàng)設氛圍。用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jié)課的背景音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 《鄉(xiāng)愁》創(chuàng)新教案設計(通用17篇)

    [創(chuàng)新設計]一:訓練重點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二:課時安排1、課時:一節(jié)課2、課型:比較·品味課三:預習要求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四:教學主要過程教學板塊之一:通讀,了解詩歌大意1:結合對預習...

  • 《鄉(xiāng)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鄉(xiāng)愁》教案設計及執(zhí)教:重慶市110中學 方世芬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體會詩歌運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二)能力訓練要求1.學習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寫法。...

  • 《鄉(xiāng)愁》九下(通用14篇)

    鄉(xiāng) 愁 教 學 設 計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教學目的:朗讀背誦詩歌,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思想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和理解,理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

  • 一曲哀婉的鄉(xiāng)愁曲──《鄉(xiāng)愁》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曲哀婉的鄉(xiāng)愁曲 ──《鄉(xiāng)愁》一課的教學設計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xiāng)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這不是...

  • 《鄉(xiāng)愁》說案(精選16篇)

    《鄉(xiāng)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于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鑒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

  • 八上《鄉(xiāng)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余光中《鄉(xiāng)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與韻味。2. 了解詩歌的意象,并能通過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3. 聯系作者生平理解詩歌的情感,感悟中國人所特有的鄉(xiāng)愁情結。...

  •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鄉(xiāng)愁》教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懷。...

  • 《鄉(xiāng)愁》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6篇)

    鄉(xiāng)愁是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xiāng)。那么鄉(xiāng)愁的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xiāng)愁》教學教案設計,給大家作為參...

  • 鄉(xiāng)愁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材簡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 《鄉(xiāng)愁》教學案例(通用17篇)

    案例描述師:同學們,鄉(xiāng)愁是思念家鄉(xiāng)的憂傷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

  • 《鄉(xiāng)愁》(通用15篇)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2.《鄉(xiāng)愁》教學設計1.《鄉(xiāng)愁》說案.《鄉(xiāng)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教案3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教案2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教案1九年級...

  • 鄉(xiāng)愁 教案(精選14篇)

    《鄉(xiāng)愁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 《鄉(xiāng)愁》教學資料(精選14篇)

    誦讀欣賞《鄉(xiāng)愁》教案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鄉(xiāng)愁》朗讀錄音二、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无码久久久潘金莲 | 午夜禁片|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 蜜臀av一区二区 | 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 黄色网络在线观看 | 99久久自偷自偷国产精品不卡 | 女性女同性aⅴ免费观看 | 我要看免费黄色片 | 国产3区 |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 色婷婷久久久久swag精品 | 东京久久久 |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喷水 | 超碰在线观看av | 老中医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播放 | 大陆老太XXXXXHD |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性夜久久一区国产9人妻 | 69日本xxxxxxxxx19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 日本黄色片免费 | 日本xxx视频 | 日本熟妇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亚洲区激情区无码区 | jizz老师喷水| 超碰91青青国产福利手机看片 | 福利片一区二区 | 亚洲男女网站 | 少妇嘿咻做爰吃奶摸视频网站 | 亚洲人久久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