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余光中《鄉愁》(精選16篇)

余光中《鄉愁》

發布時間:2023-08-18

余光中《鄉愁》(精選16篇)

余光中《鄉愁》 篇1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余光中《鄉愁》 篇2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余光中《鄉愁》 篇3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余光中《鄉愁》 篇4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余光中《鄉愁》 篇5

  課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詩歌,學習詩歌借助具體意象表現抽象感情的方法。

  2、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思鄉愛國的深厚情感。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聯想想像,進入詩歌意境。

  一、渲染氣氛

  欣賞歌曲騰格爾的《鄉愁》誰來說說聽了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理解,其鄉愁詩也異彩紛呈。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預習展示

  1、我會讀

  生朗讀《鄉愁》(生正音評價朗讀優缺點)

  2、思考: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余光中說:“一首詩要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潛在的生命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人。”)想想應用怎樣的語速、語調來讀?

  (思鄉之情)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國暫不能還,作者便滋生了寶馬香車也載不動的鄉愁。

  3、請大家帶著濃烈的思鄉之情再讀讀這首詩歌。

  4、想進步的更快嗎?老師給大家找一個PK的對象(放錄音)。

  5、生挑戰讀。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鄉愁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么事物來形象表現它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應該通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像在什么時間、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但是路途遙遠隔著千山萬水不能回到她的身邊。他只有在昏黃的燈下把這份依戀和思念傾注在信箋間,再小心翼翼地貼上這小小的郵票。望著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見母親此時也在昏黃的燈光下為自己織毛衣……

  請大家依據自己的理解任選一小節詩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3、悟感情:作者借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墳墓(矮)—生死別  海峽(淺)—家國戀

  4、“已恨海峽相阻隔,海峽還被暮云遮”,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余光中為什么對大陸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師相機補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中國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64歲。正如他自己所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余光中60年代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中國臺灣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鄉愁》,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時,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20分鐘便寫出了本文。他還說:“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

  (齊讀全文,體會詩人蘊蓄了20年的思鄉之情)。

  五、鞏固拓展

  1、“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大家還能知道哪些寫鄉愁的詩、詞、曲。

  2、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勾起我們的思鄉戀土之情。請以“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寫句子。

  六、師生結合板書小結

  七、布置作業

  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板書:

  小時候  郵票(小)—母子情

  長大后  船票(窄)—夫妻情  家愁

  后來啊  墳墓(矮)—生死別  ↓

  而現在  海峽(淺)—家國戀  國愁

  作品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系之下,反復詠嘆。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后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后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游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淀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為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回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余音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言上純凈、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余光中《鄉愁》 篇6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范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里,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后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學生這么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借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于他們能說出多么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于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余光中《鄉愁》 篇7

  教學目標 :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3.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4.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課時設計: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鄉愁,是對家鄉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人們的腦海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把學生找的詩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簡介。

  二、詩歌的賞析

  1.整齊的結構美

  形式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長短句錯落有致,反復和重疊交相輝映。

  內容上: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2.質樸的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 → 長大后 → 后  來 → 現  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  票 → 船  票 → 墳  墓 → 海  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  枚 → 一  張 → 一  方 → 一  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淺淺的(輕描淡寫)  

  3.和諧的的音樂美: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                        而現在↘

  鄉愁/是—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大陸/在那頭 ↘

  4.深沉的意境美

  時間線索: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

  這頭      這頭      外頭      這頭

  空間線索:  {         {          {         {

  那頭      那頭      里頭      那頭

  人物線索:    母親      新娘      母親      大陸

  (祖國母親)

  抒情線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鄉情

  感情基調:愁(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余光中《鄉愁》 篇8

  感覺很長時間都沒事可做,腦子有些生銹了,總是不能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閑適得有些懶散,更有些窒息。總以為自己想要的就是這種生活,現在卻很想尋找“脫籠之鵠”的暢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則我可能就要“死于安樂”了。

  參加這次教學能手大賽我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選課、備課、試講、講課,終于讓大腦運轉起來了,好像又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了。

  現在我就教學設想、備課中遇到的問題、教學思路、評課、授課等方面進行反思,以激勵自己取長補短。

  一、選課及其教學設想

  聽說要參加教學能手大賽,很著急也很茫然,覺得好像沒什么是自己擅長的;多虧了帶教我的李敬東老師的悉心指導。老師翻看完教材后馬上就拍板:“你就上《鄉愁》吧,公開課上詩歌容易出彩。”說實話,詩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該從何下手,看著老師對我充滿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務明確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靜下心來,開始仔細研究課文。考慮到本課文是初三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要教學生理解海外華人和古今炎黃子孫熱愛祖國的情感,我對這首詩進行了總體設想——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感情及詩的意境美;掌握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詩歌的感情,熟讀并背誦詩歌。我根據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實際情況,從自己的思鄉情結導入,再介紹作者余光中,讓學生對他的思鄉意識有粗淺的認識;再通過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節奏;再通過詩歌意象的解讀,理解作者蘊涵在詩歌中的強烈的鄉愁來分析全詩,體會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國的感情;然后做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也根據自己已有的思鄉之情以及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寫寫自己的“鄉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這樣的設想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心里著實踏實了許多。

  二、備課中遇到的問題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主要遇到了兩個問題:對作者情感線索的把握和問題鏈的設置。詩歌是最富情感的,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發同樣的哀樂,引發作者和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我從這句話中受到啟示,決定從朗誦詩歌入手。由于風格的因素,我對詩歌的朗誦還找不到門路,于是上網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誦的鄉愁,認真細致地品味了其中蘊含的感情,自己再來讀的時候就有感覺了。在一次次的配樂朗誦中我也進入到了“思鄉”的境界。另外,備課過程中,我在問題的設置上過于簡單,生成性不夠。李敬東老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從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示,比如對詩歌意象的分析、詩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學效果

  只有靈魂真正地受到觸動才能把詩歌的感情讀出來。我努力學著去體會余光中的鄉愁,剛開始同學們沒有把握住感情基調。

  我的示范朗誦以及一起歸納每小節詩的朗讀語氣,配樂朗誦詩歌,播放《鄉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圍,學生的朗誦還是有了提高。在對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讓學生自己完成我設置的問題鏈討論題,學生還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讓我覺得不滿意的是在練習“鄉愁是什么”寫個仿句時,他們無從下手,我又通過一首改寫得很俗的鄉愁和這首詩作比較,讓學生明白“意象”是詩歌的生命,他們從中也受到一定的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了文本,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并給學生分析了這首詩歌的寫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讓學生從象中感悟思鄉之情,真正讓他們懂得“意象”是詩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詩歌才具有生命力。整節課上下來,一氣呵成,盡管中間兩次停電,我沒有慌亂,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內容。

  四、評課

  上完這堂課后,語文組的老師及時給我提出了很多建議,讓我受益匪淺。老師們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認為我在進入狀態的同時,通過詩、畫、樂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也帶進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對詩歌朗讀節奏和詩歌情感的體會,真正作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同時,老師們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讓學生做仿寫句式的時候,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短了,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評價學生的方式比較單一等。李敬東老師和周純杰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比如問題的設置應該要深遠一些,讓學生體會到思維的跳躍;不要過多受到教案的束縛;讓學生讀詩的意圖不要僅限于讀,讀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實說,這些意見真的非常中肯,擊中了我的軟肋,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這堂課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驚喜地發現自己也能上好詩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個潛能。真的要好好感謝我的帶教老師,他讓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學生知識的缺乏和朗讀時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我也明白要讓十多歲的學生理解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的思鄉之情有些奢求,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思鄉的滄桑和"落葉歸根"卻無法實現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課堂上我對這方面的問題有意逃避了,我對學生進行的感情引導不夠。今后我會多在這方面下下功夫。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準備的過程中思維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識的匱乏和思考問題的淺薄,我還常常教育學生思考問題要深入一些,可連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顏!

  知識體系確實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經迫在眉睫了!否則我無法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師只能教出落伍的學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沖沖電了,多跟我的老師學學,我相信自己會做得越來越好!

余光中《鄉愁》 篇9

  一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教學角度:語言品味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品味——遷移。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人。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

  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深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慕蓉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鄉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      美,美在       ”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有如下一些說法:

  ①“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②“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③“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 

  ⑤“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 

  ⑥“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用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鄉愁》。

  四、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第二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仿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學生寫句舉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二 

  教學目的: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意境。

  教學角度:情境體驗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想像——積累。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觀看《鄉愁四韻》MTV片段導入  。

  二、朗讀 

  1.找四位同學分節朗讀余光中的《鄉愁》。

  2.朗讀指導。從節奏、重音、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指導。

  3.聽配樂詩朗誦,要求邊聽邊想像詩句所描繪的情景。

  三、想像余光中《鄉愁》的畫面,引導學生體驗情感 

  1.學生齊誦第一節,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學生分組想像第二、三、四節的畫面。老師不失時機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想像的畫面配詩。

  3.給想像的畫面取名,并體會這些畫面所表達的情感。

  明確:畫面依次為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家人之愛與國家之思很好地在詩中融為一體。

  四、用畫面想像法讀席慕蓉的《鄉愁》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并想像。

  3.師生共同完成畫面創設。

  清幽的月光灑進窗欞,詩人獨坐窗前凝思。遠處好像有人在吹竹笛,那聲音清悠、渺遠、若有若無。詩人的思緒不經意又回憶起遙遠的故鄉,可故鄉的面貌在腦中卻總是模模糊糊、似隱似現,就好像那大霧里別離時揮動的雙手,心中有而眼前無。可是,在心靈深處,這種思緒和情感卻一直模糊不了,就像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記憶里永遠茁壯、永遠繁茂、永遠清晰! 

  4.體味這首詩的情感。

  明確:淡淡的思念與哀愁。

  五、根據想像背誦這兩首詩 

  三 

  教學目的:擴大閱讀視野,加深閱讀印象,培養分析、歸納、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歸納、評析能力的培養。

  教學角度:美文助讀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助讀——評析。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簡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經歷、文化底蘊的相同與不同。

  二、朗讀 

  1.朗讀指導。

  2.學生自讀。

  3.聽兩首詩的配樂朗誦。

  4.放音樂,學生隨音樂朗讀。

  三、比較 

  1.從情、結構、語言、意象、意境、意蘊、寫法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并發表意見。

  2.下發資料《兩首<鄉愁>各有千秋》,讓學生看看自己的比較到位沒有。

  兩首《鄉愁》各有千秋(節選)

  首先從詩的意象來看,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四個典型的意象來載情——“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不同的意象與關情對象一一呼應,思兒的母親、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親、祖國的大陸,詩人正借此傳達出漸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喚華夏統一的深遠意境。而席慕蓉《鄉愁》的意象是“一支清遠的笛”、“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借哀怨悠長的笛聲抒發了對故鄉綿綿不斷的情思,借“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鄉情結,離別時間愈長,思鄉的感情之樹愈茂。兩首詩都用了多個意象來寄托自己思鄉的感情,把分離后的悵然迷惘和無盡的思念抒發得淋漓盡致。

  其次兩首詩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詩(以下稱余詩)在形式上很整齊,具有建筑的美。全詩四節,各節結構都相同,字數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樣,這樣從整體上看就顯得句子齊整,結構緊湊和諧。開頭一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節的句式都與此相同,這樣就形成了回環復沓的形式,在音節、節奏方面也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讀起來確有音調和諧之美。席慕蓉的《鄉愁》(以下稱席詩)在形式上雖然沒有余詩那般整齊勻稱,但也另有一番情趣。開頭一節僅兩句,字數相同,形式整齊,內容連貫。第二節的第一句較長,第三節中間一句較長,整首詩顯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劃一的句式。

  再次語言風格也各具特色。余詩語言樸素,生活氣息濃,完全口語化,詩中多用疊字,讀起來感到自,親切,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愉悅感全詩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侃侃敘說著思鄉的故事,從小到老,時間愈久思鄉愈切。席詩在語言上較為講究,“清遠的笛”、“模糊的悵惘用詞典雅而富有詩意。就是常見的用語,也被詩人詩化了,那“沒有年輪的樹”、“有月亮的夜晚”都是從日常用語中提煉出的妙語,令人耳目一新,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卻不是的感覺。

  (張祺)

  3.學生自讀資料,找出自己的比較與資料中的比較有何異同。

  4.啟發學生說出資料上沒有的內容。

  四、下發兩首寫“鄉愁”的詩,要求任選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月之故鄉

  彭邦楨(中國臺灣)

  天上一個月亮

  水里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里

  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鄉

  一個在水里

  一個在天上

  鄉色酒

  舒蘭(中國臺灣)

  三十年前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還年少

  你圓

  人也圓

  三十年后

  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五、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有可能的話寫成鑒賞性文章 

  (湖北公安縣孱陵中學434300)

余光中《鄉愁》 篇10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謠的歌調,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于筆端,把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巧借“距離”表現出來,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王老師的《鄉愁》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第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鄉愁的感悟之中。這堂課的設計思路:聽讀:感受—朗讀:理解—演讀:想象—比讀:發現—創讀:創造。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情。這首詩的“情”就重在“鄉愁”上。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第二、處理好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王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在聽讀時,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詩,用簡潔的文字說感受;在朗讀時,她讓學生把各自放進詩歌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心聲。而且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里,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王老師讓學生去多讀反復讀課文,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第三,處理好閱讀和生活的關系。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讓學生用“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句話就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王老師讓學生選一小節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也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系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讀為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鑒賞,有的放矢,讓學生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余光中《鄉愁》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七)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八)比較賞析:請閱讀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交流后面的問題。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席詩共用了哪三種意象表達鄉愁?這三種意象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兩首詩有何異同?

  (九)想象和聯想是詩歌創作最基本的要素,請同學模仿《鄉愁》以實寫虛,以具體表現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練習。

  鄉愁是                       (也可以寫“友誼”“母愛”等。)

  (十)課外延伸:可以改寫成散文,可以譜曲歌唱,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用flash制成動畫。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日積月累】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 聲 聲 慢 》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 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 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

  剪不斷的鄉愁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永恒描寫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你把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寫在黑板上。(學生朗讀)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鄉愁》,看看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來傾吐心中的鄉愁的!

  二. 深情地朗讀:

  1.聽讀。播放《鄉愁》的配樂朗讀。

  教師提示: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于聲,見諸于音。

  2. 試讀.學生選一段展示朗讀才藝,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

  幻燈片出示:

  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郁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重讀“小小”)

  我/在這頭                   (重讀“這”,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                  (重讀“那”,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重讀窄窄)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讀“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3.練讀、展示。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配樂朗誦,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 細膩地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幻燈片出示:

  (1)從整體結構上,

  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

  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

  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四.優美地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豐富地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讀了余光中的《鄉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幾分詩情,突然間詩興大發--師作詩:“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鄉愁是別離時母親依依的揮手。” 啊!我發現同學們好象也躍躍欲試了!好,你們也來試著表達心中的那份濃情詩意吧!請展示你們的才華吧。(多媒體出示:鄉愁是……   母愛是……   友誼是……)

  六、結束語:

  1.通過補寫,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詩歌所包含的感情,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游子濃濃的鄉愁吧。

  2.聽啊,這樣一曲時時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一分鐘吧。

  七.布置作業:

  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余光中《鄉愁》 篇12

  江高二中 李秀芳

  【創新設計】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鑒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藍圖

  教學分為幾大板塊:1、音畫情景;2、朗讀領悟;

  3、詩歌欣賞;4、自主探究。

  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步驟 及內容

  一、導入  :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于大陸,定居于中國臺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著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著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認識余光中:

  1、學生自主介紹,相互交流,說出對于光中的初步認識。

  2、老師適當補充其人其事。(關于時人的評價、詩人的情感世界等)

  三、朗誦:

  1、范讀欣賞。(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提問:以第一節為例,給詩歌劃分朗讀節奏。

  3、分四組朗誦。注意模仿節奏、重音、詩歌感情。

  邊讀邊思考:讀完整首詩,你的頭腦里剩下幾個什么詞語?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分小組合作探究:

  1、這首詩是通過哪些事物來表達感情的?2、作者用什么作為線索貫穿這幾個意象?

  3、詩的每個章節分別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

  4、請把每一個章節想象成一幅圖畫,并給這幅圖畫取一個題目。

  (討論后明確并用幻燈出示板書)

  五、主題的探討:

  提問:你是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讓學生從詩人的文字表達中總結出詩的主題。(教師適當小結,幻燈出示板書)六、聯想遷移:

  1、讀全詩,再次領悟全詩意境。

  2、以“讀______________                 __(余詩中的句子),我聯想到_____________                   。(課外詩詞曲均可)”為例造句,請說說余光中《鄉愁》讓你想起了什么?(教師出示幻燈總結)

  七、比較閱讀: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鄉愁》,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

  八、拓展模仿:

  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課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九、朗誦、領略音樂美:

  1、明確余光中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幻燈出示板書)

  2、自由朗讀。

  3、請兩位同學朗讀。

  十、作業 布置:

  選取鄉愁中的一節,展開精彩想象,試將屬于你心中的畫面描繪出來,要求表現出詩人的感情。

余光中《鄉愁》 篇13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

余光中《鄉愁》 篇14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余光中《鄉愁》 篇15

  【設計】

  文本細讀教學法。

  【創意說明】

  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二、細讀探究

  1、細讀鄉愁的情感內涵:

  ⑴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么?

  親情

  鄉愁愛情

  祖國情

  ⑵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細讀鄉愁的形式講究:

  ⑴“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么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結構的復沓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三、規律把握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2、拓展閱讀《鄉愁四韻》。

余光中《鄉愁》 篇16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

余光中《鄉愁》(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鄉愁教案范文匯總(通用17篇)

    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鄉愁》朗讀錄音二、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

  • 《鄉愁》教學實錄(通用16篇)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歌曲,創設氛圍。用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課的背景音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 《鄉愁》創新教案設計(通用17篇)

    [創新設計]一:訓練重點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二:課時安排1、課時:一節課2、課型:比較·品味課三:預習要求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四:教學主要過程教學板塊之一:通讀,了解詩歌大意1:結合對預習...

  • 《鄉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鄉愁》教案設計及執教:重慶市110中學 方世芬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體會詩歌運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二)能力訓練要求1.學習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寫法。...

  • 《鄉愁》九下(通用14篇)

    鄉 愁 教 學 設 計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教學目的:朗讀背誦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思想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和理解,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 ──《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這不是...

  • 《鄉愁》說案(精選16篇)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于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鑒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

  • 八上《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與韻味。2. 了解詩歌的意象,并能通過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3. 聯系作者生平理解詩歌的情感,感悟中國人所特有的鄉愁情結。...

  • 《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鄉愁》教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6篇)

    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那么鄉愁的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給大家作為參...

  • 鄉愁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材簡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 《鄉愁》教學案例(通用17篇)

    案例描述師:同學們,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 《鄉愁》(通用15篇)

    .《鄉愁》教學設計2.《鄉愁》教學設計1.《鄉愁》說案.《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3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九年級...

  • 鄉愁 教案(精選14篇)

    《鄉愁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 席慕蓉《鄉愁》(通用12篇)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內容學生活動內容媒體使用時間設計意圖一、 導入二、誦讀、分析三、應用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 99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91国精品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色七七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成a人片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白人极品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 377人体裸体露私图片 | 一级特黄在线观看 | 久久久女人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 美国一级a毛片 |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 | 综合久久综合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小说 | 天堂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亚洲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 中文字幕av在线播放 | 黄色片子在线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av在线日 | 日本丰满人妻久久久久久久 | www.亚洲人 | 黄瓜视频网址 | 一区二区三区999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 成人影院yyyyy111111 | 最近韩国动漫hd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japanese成熟丰满人妻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99热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男啪女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www.久久色 | 99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