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精選16篇)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
《口技》
一、字音字形
。ㄒ唬┳忠
驚覺(jiào) 囈語(yì) 叱(chì) 齁聲(hōu) 中間(jiàn) 曳屋(yè) 許許(hǔ) 犬吠(fèi) 幾欲先走(jī)
。ǘ┳中
齁聲 屏障
打鼾 疊嶂
二、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队莩跣轮尽肥乔宕藦埑本庉嫷囊徊抗P記小說集。本文作者是林嗣環,字鐵崖,清代人,著有《秋聲詩》。
三、知識點梳理
。ㄒ唬┰~類活用
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奇妙的聲響。如:眾妙畢備
。ǘ┮辉~多義
乳:婦撫兒乳 喂奶,動詞。
兒含乳啼 乳頭,名詞。
名: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動詞。
有仙則名 有名,動詞。
絕:以為妙絕 極,副詞。
群響畢絕 消失,動詞。
(三)通假字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 坐通“座”。
(四)古今異義
幾欲先走 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中間 古義:中間夾雜著
今義:兩事物之間的位置
稍稍正坐 稍稍 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會賓客大宴 會 古義:適逢,正趕上
今義:合龍,聚在一起;會議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 古義:只,僅
今義:但是
聞 古義:聽見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賓客意少舒 少 古義:稍微
今義:跟“多”相反
雖人有百手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兩股戰戰 股 古義:大腿
今義:大腿;某些機關、企業、團體中的組織單位。
。ㄎ澹┲攸c虛詞
其:其夫囈語 她的
不能名其一處也 其中的
之:于廳事之東北角 的,結構助詞
婦拍而嗚之 代小兒子,代詞
撤屏視之 形式賓語,不譯
而:婦拍而嗚之 表并列關系的連詞
既而兒醒 作表時間的副詞的詞尾
四、課文翻譯及結構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
京,京城,國都,這里指清代的京城北京。善,擅長,善于?诩,雜技的一種,表演者運用口部發音來模仿各種聲音。有……者,有……的人。
開頭就點明“善口技者”!吧啤弊重灤┤麄故事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善”字。它實際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贊揚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藝,表現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正趕上(一家)大擺筵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寬的屏風,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后面,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罷了。
會,適逢,正趕上。賓客大宴,意思是“大宴賓客”,大擺筵席請客。大,盛大,指客人多,酒菜豐盛。宴,宴請,用酒菜款待客人。于,在。廳,客廳。原指官府辦公的地方,亦作“聽事”,后也用來稱私人府第的堂屋。施,設置,安放。屏障,亦作“屏鄣”,這里指屏風。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又叫“醒木”。大小不一,一般約一寸長,半寸厚闊,用木或玉石制成。表演開始時,用醒木擊桌,以示止語注意;在表演過程中使用,則可以增強氣氛,助長聲勢。而已,句末助詞,意思是“僅此于此”,相當于“罷了”。
寫口技表演的原由、時間、具體地點、場地設施和道具。因為是“賓客大宴”,所以主人邀約著名藝人舉行口技表演來助興。時間是一次“大宴”前后!笆┌顺咂琳稀,既點出演出場地之狹小,又暗示表演者與外界間隔,無法得外人幫助。四個“一”和“而已”,列舉場上有限物件,點出道具的簡單,表明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眾賓團坐。
眾多的賓客相聚而坐。
團坐,相聚而坐。團,聚集、集合。
一句話,引出聽眾。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風后面醒木一拍,全場立刻肅靜,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反襯“撫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肅靜、企盼的氣氛!皾M”“無”兩詞,說明人人如此,無一例外。這兩句話,表現了聽眾對這位名噪京城的藝人的向往,反襯他的表演的藝術魅力,烘托了開頭提出的“善”字。
以上是第一部分,寫演出前的準備和會場情形。作者著力于寫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藝,對他的其他情況則一字不提,而對表演場地、設施和簡單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起襯托作用。最后寫聽眾的表現,為表演的開場渲染氣氛,預示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即將開始。
第2段寫表演者模擬一家人深夜里的生活瑣事發生的聲響和聽眾的反應。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遠遠聽到長長的巷子里傳來了一陣狗叫,隨即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
“遙聞”,寫聲音來自遠處。“深巷”點明聲音由外傳來!叭汀变秩旧钜沟沫h境氣氛!扒飞臁薄皣艺Z”寫室內的聲音,聲音由外而內,由遠而近。遠處“深巷中犬吠”“欠伸”“囈語”,寫聲音之小。
既而兒醒,大啼。
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
聲音由少漸多。
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婦人撫慰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婦人拍著哼著哄他睡覺。
“撫兒”“含乳啼”“拍而嗚之”,是幾中聲音的混合表演,而前面寫的“欠伸”“囈語”“大啼”“犬吠”是單獨的聲音。由單聲而混聲,寫出了口技表演的變化多端。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接著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孩子入睡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這幾句話,寫了兩方面的意思。其一,從“當是時”到“一時齊發”,是寫幾種聲音同時發出,打破了夜的靜謐,寫出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合寫五種聲音的交響,語氣急促,突出了第一個高潮到來的氣勢。其二,是“眾妙畢備”一句,這是作者的贊語,呼應開頭的“善”字。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暗暗贊嘆,認為好極了。
用一系列動作寫聽眾反應!吧祛i”“側目”,描寫入神、專注之狀;“微笑”,刻畫心領神會之態;“默嘆”,寫出為表演者的技藝所折服,但在全場靜默的情況下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這些神情和動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極大藝術魅力,它完全征服了聽眾。
第2段寫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聲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們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嘆”的情況,是表演的第一個高潮。作者巧妙地把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結合起來。先正面寫聲音由遠及近,從外到內,自小漸大,由少而多,由單聲到混聲的變化,從中不僅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藝高超,而且可以看出這場表演是精心設計的 ;接著著力描繪聽眾的神態,這是側面烘托,二者自然結合,表現了口技人的非凡的技藝和神奇的效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第3段寫全家再次入睡,深夜復歸寧靜。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沒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嚕,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越來越輕逐漸停止了。
先寫丈夫熟睡后,后寫婦人和小兒子入睡。兩個“漸”和一個“止”字,寫拍兒聲越來越輕逐漸停止,表示婦人和小兒子也漸入夢境。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隱隱約約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傾斜翻倒,婦人在夢咳嗽的聲音。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賓客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坐端正了。
寫聽眾反應,亦是側面烘托之筆。
第3段寫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經過和聽眾情緒的變化。作者仍采取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聲音由顯而微,深夜復歸寧靜,賓客心情放松,一切顯得自然而合理。這是一個過渡段,是第一個高潮的余波,又是下一個更大高潮的前奏。這就更突出了這場口技表演構思設計的巧妙,表現了民間藝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第4段寫口技表演者模擬一場特大火災的驚險場面和聽眾的強烈反應。這一段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突然有一個人大喊:“失火了!”隨即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跟著大喊。兩個孩子齊聲啼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號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里面夾雜著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的爆裂聲,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呼救聲,一齊用力拉倒著火房屋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滅火的聲音。
以上第一小層,寫火災發生后由一家驚起、鄰居驚駭呼叫的情況,進而發展到火勢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搶救的驚險場面。聲音由“微聞”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齊作”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由緩到急。七個“聲”字和五個“百千”迭用,寫出了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互相交織,表現了火勢的猛烈和火災現場的紛亂。表演達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藝、才智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是沒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任何一處。
以上第二小層,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處”相對照,用夸張的手法稱贊口技表演之“善”。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以上是第三小層,寫聽眾以假為真、驚慌欲跑的強烈反應。“離席”“奮臂出袖”,寫驚慌的動作;“變色”“兩股戰戰”,寫驚懼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寫驚恐的心理!跋茸摺币徽Z,形象地寫出了聽眾真的以為置身火災現場而忘了是在欣賞口技表演了。這從側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戲劇性效果。
以上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形象地表達了口技藝人精彩的表演。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了。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撤區屏風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第三部分再次寫道具的簡單,照應了開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聲響為“百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俺菲痢焙魬_頭的“施屏”。讓賓客看清臨時舞臺上還是開場時的那幾樣東西,演出過程中并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各種聲響全是“口技”,從而起了側面烘托作用,表現了口技表演之“善”。
五、寫作特色
1.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作者買哦寫口技模擬的各種聲音,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著是正面描寫;買哦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心理等,則是側面烘托。在描寫表演的三個重要場面中,都是先正面描寫,后側面烘托。側面烘托主要有這樣幾處:寫賓客們“無不伸頸,冊目,微笑,默嘆”,表現聽眾們專注入神及嘆服的神態、動作;寫“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現賓客們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心情有所放松,一張一弛,聽眾已進入表演者創造的境界中;賓客們如臨其境弄假成真,“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襯托出白哦眼獲得的神奇戲劇效果;開頭與結尾遙相呼應,強調道具十分簡單,告訴人們屏風后面并無機關或奇特之處,也是從側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確實不凡。
2.記敘條理清晰而富于變化
課文通過對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的敘寫,表現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藝和巧妙的構思,贊揚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與才能。記敘的線索是一個“善”字,記敘的順序是時間順序。按照時間先后,作者依次描寫了三個場面,條理分明而曲折多變。第一個場面先靜中有動,引發出聲,聲音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由單一到眾多,整個場面是漸進式的;第二個場面由鬧而靜,聲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出現低谷。百年眼與記敘都有了起伏,在全文中也起到了過渡的作用;第三個場面是突發的,“大呼”又迅又猛,各種聲音齊作,把氣氛推向高潮,然后收聲,群響畢絕,出人意料,真可謂波瀾起伏,動人心魄。
3.語言洗練、生動
全文不到四百字,卻具體展現了口技表演的全過程,語言準確洗練。課文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口技藝人摹擬的各種聲音,表現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用“遙聞”一詞準確形象地說明聲音之遠。“微聞”鼠聲“作作索索”,形象地表現聲音之細微,如在近旁,渲染了一家人再次入睡后復歸沉寂的精密氣氛。“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潑水聲!边@一段用排比形象地寫出火勢之猛,場面之亂,人之慌亂。“雖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處也!边@幾句話用夸張手法贊嘆口技表演的高超。幾處側面描寫,更為形象傳神,以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揭示聽眾的心理,烘托口技者的表演魅力。
六、課后習題解答
(一)提示:有或沒有都可以,但必須結合所看的相聲表演和本文內容,說清自己的理由。
(二)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少頃、既而、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等詞語。所在的句子略。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分別是:一會兒、不久、同一時候、不多久、突然、一會兒、突然。
這些詞在文中有兩個作用,一是表明時間的先后,說明作者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二是讓讀者感受到口技表演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模擬了眾多的音響,表現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答案參見“古今異義”
(四)一(張)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扇子 一(把)撫尺 一(個)大兒 百(只)手 百(個)指 百(張)口 百(條)舌
同步訓練
一、給加點字注音(10分)
少頃 夫叱大兒聲 犬吠 曳屋許許聲 幾欲先走 中間 囈語 驚覺 齁聲
二、朗讀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組是(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a.(1)(3)
b.(2)(3)
c.(1)(4)
d.(2)(4)
三、解釋下列加點字(12分)
(1)滿坐寂然
(2)會賓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5)不能名其一處也
(6)京中有善口技者
(7)婦撫兒乳
(8)眾賓團坐
(9)曳屋許許聲
(10)奮袖出臂
(11)兩股戰戰
(12)幾欲先走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10分)
。1)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古義 今義
。2)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古義 今義
。3)雖人有百手 古義 今義
。4)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古義 今義
。5)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古義 今義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的含義(4分)
1.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2.婦拍而嗚之
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撤屏視之
五、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2.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六、課文中的以下兩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4分)
1.遙聞深巷中犬吠。
2.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七、課內閱讀(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解釋加點的詞(4分)
力拉 雖 其 色
2.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2分)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3.下面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這段寫聲音的順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這段用五個“百千”極力渲染火場和大廳里聲音的嘈雜,從而表現口技者技藝高超。
d.這段主要內容是寫表演者以口技摹擬失火、救火時發出的各種聲音。
4.有關賓客的描寫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八、中考題(XX年山東省威海市中考卷)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10分)
。祝┏藗髦敛澈=纭?ぢ勑绿刂,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掠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鋤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選自《龔遂治渤海郡》)
(乙)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旁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惫匝略P判云:“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選自《鶴林玉露》)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移書敕屬縣 ( ) ②開倉廩假貧民 ( )
、墼懼,乃庫中錢也( ) ④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據文段意思,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僦T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
②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3.(甲)文中,龔遂為了穩定渤?さ纳鐣刃蛟诟叭瓮局胁扇×四男┐胧渴盏搅嗽鯓拥男Ч?(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張乖崖這一人物?(3分)
參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設置,安放(4)夾雜(5)說出(6)擅長,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揚起,張開(11)大腿(12)幾乎
四、1.結構助詞“的”
2.他,代小孩
3.結構助詞“的”
4.代指屏障內
五、翻譯
1.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暗暗贊嘆,認為好極了。
2.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
3.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六、(1)遠遠地聽到從深巷中傳來的犬吠聲,,這是營造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生活情境中,使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聲所吸引。這一句既是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的鋪墊。
。2)這是用老鼠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朦朧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后的沉寂狀態,并為下面即將表現的大火災蓄勢。
七、課內閱讀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臉色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3.c
4.不能。因為描寫賓客的反應是從側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八、中考題
1.①命令 ②借 ③盤問,責問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或追究)。②(于是)親自提劍走下臺階,斬了那個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還迎接的軍隊;下令撤銷捕吏;明確良民與盜賊的標準(答出兩點給1分,三點給2分)。效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1分) 4.既可以說張乖崖防微杜漸,嚴懲污吏,也可以說他執法過嚴。(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2
教學目標 :
1、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感受我國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
3、背誦全文 。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帶領學生通讀課文,找準課文節奏,并讓學生翻譯文章內容
一、導入: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一段,引導學生:一張普通的嘴竟能將這些樂器模擬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這種靠嘴模擬各種聲音的藝術就是我國藝術園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能做的還只是簡單的模仿,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欣賞林嗣環給我們帶來的那位藝人的表演,看看他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聲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清人張潮的《虞初新志》,這是一本筆記體小說集,本文作者林嗣環,清代文學家,字鐵崖,著有《鐵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詞,朗讀文章
1、 教師范讀,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頃(qǐng) 囈(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間(jiàn) 許(hǔ) 曳(yè) 幾(jī)
2、 學生齊讀,教師在讀完后指點節奏
3、 點一到兩人來朗讀,要求注意節奏,語氣。
四、翻譯文段
1、齊讀第一段,教師帶領翻譯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長,善于。 會:恰逢,正趕上。 宴:擺宴席。 于:在。 施:擺。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座”。 寂然:安靜無聲。
2、請學生再讀第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師從旁指點字詞。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4全班齊讀,讓學生小組討論并嘗試翻譯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師請學生匯報情況。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跑。
五、讓學生復習,自讀,嘗試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到文章題眼:“善”
一、復習字詞,引出新課
二、整體把握
1、 學生齊讀文章后討論口技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通過哪些詞語來判斷故事情節的發展?
明確: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失火救火
2、 讓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寫了哪些聲音,聲音的變化,及賓客的反應。 明確:聲音由少到多而雜,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的變化是:小——大——小——大 (具體聲響、賓客反應略)
4、 問題探討
1、 通讀全文,找出文中統領全文的一個詞,并說說從哪些方面來闡釋這個詞的。(討論再回答)
明確:善 道具簡單、正面描寫場景的精彩、賓客反應側面烘托
5、 復習字詞,嘗試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課文細究,討論文章各部分的描寫手法。
一、復習詞句
二、問題研討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聲驚醒的過程, 是按怎樣的聲音變化順序來寫的?這段中描寫賓客的神態有什么作用?
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順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驚醒的過程的。
段末描寫聽眾的神態是對口技表演的側面烘托。“伸頸”“側目”,是寫賓客聽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這些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機的聯系起來,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寫的內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這一段寫的是一家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從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聲音?這段中寫賓客的表現有什么作用?
這一段開頭用一個“忽”字,連用三個“大呼”,表現了火著得突然,而且很大。緊接著連用三個“百千”,極寫聲音之復雜。又用“中間……百千齊作”寫火勢兇狠,用“又夾…… 潑水聲”寫大火中人們的行動!胺菜鶓,無所不有”,總寫失火時聲音之逼真。
接著作者用夸張的手法盛贊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段末寫賓客的表現,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兩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刪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兩次列出的道具雖然是一樣的,第一次列出時只是簡單的一個交代,為下文做鋪墊,在最后再次列出時精彩演出已結束,含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樣從側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藝高超。同時兩次的工具陳列形成前后照應,讓全文結構更完整。
三、小結:
本文通過簡單地文字,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我們欣賞到一場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火災發生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我們也應該多多的學習這樣的寫法,讓自己的寫作更上一層樓。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數學1、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學知識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能力訓練1、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條理清晰地復述三個場景
二、教學重點:1、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描摹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1、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
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四、教學時間: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sì)頃(qǐng)傾(qīng)囈(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間(jiàn)許許(hǔ)曳(yè)
幾(jī)
2、閱讀課文,根據注解翻譯全文
(二)導入
1、讓學生聽一段口技錄音
討論:這段聲音像什么?中間表現了什么情節?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下剛才所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人能學一下。
學生發言,明白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讓學生表演一下,創造一下氣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在長期的生活中觀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欣賞的。
3、作家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队莩跣轮尽肥乔宄瘡埑本庍x的筆記小說。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課
1、聽讀課文,注意節奏,語音、語氣,領會作者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安放少頃:一會兒
但:只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畢:全絕:極點,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曳:拉
雖:即使名:說出奮:卷起
股:大腿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3、再次朗讀課文
4、小結:本堂課我們了解了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并且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5、布置作業:
1、思考: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的是哪幾段?寫了幾個場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生:
表示同時發生:
表示相繼發生: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全文,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口技過程中的幾個場景。
(二)正課
1、提問:課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個字?
討論并歸納:“善”
2、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
討論并歸納:是第二、三、四段,寫了3個場景
3、請三位同學分別復述這三個場景。
4、分析三個場景
提示:學生可以注意表現時間的詞語
①第一個場景:夜深人靜,一家人驚醒的場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遙聞遠→近
便有外→內
夢中驚醒既而小→大
當是時分→合
一時齊發
②第二個場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未幾大→小
再次入睡:
微聞密→疏以動襯靜
③第三個場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忽小→大
俄而響聲齊作
火起群亂中間百千齊作
又夾無所不有
5、這三個場景描寫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還有其它方面的描寫嗎?如果有,請找出來!
討論并歸納:有,寫了聽眾的反應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意少舒稍稍正坐
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6、這些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側面描寫,作用是烘托口技藝人技藝高超
7、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8、提問:在這三個場景中,作者除了描寫口技者高超技藝和聽眾的反應外,作者有沒有直接進行評論?
討論并歸納:有,中在第二段中說“眾妙畢備”;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
9、提問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兩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的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總結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11、知識拓展:課外閱讀《老殘游記》選段《絕唱》,小說中有些精彩的音響描寫,揣摩兩文中有關語句。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4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訓練學生能自瀆文言文。
3、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4、感受口技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民間藝人的藝術魅力,心中升騰對祖國民族精粹藝術的驕傲之感。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會學生理解翻譯全文,在此基礎上對本文突出的寫法: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加以賞析。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聽錄音,練習朗讀課文,做到準確、流暢、有感情。練習中要重點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聲 中間(jiàn) 許許(hǔ) 幾(jī)欲先走
2、學生自己嘗試解釋字詞義,疏通課文大意,將自己不會的問題標記出來。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們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相聲、小品中感受過口技這種表演技藝,口技的魅力是無窮的。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說一下哪位演員非常擅長這一方面的表演。(學生討論后發言)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林嗣環筆下的口技藝人其技藝如何高超。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檢查預習:
分別找高、中、低層次的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評析。(如果讀得好,可進行下一環節教學,否則,可再由幾個同學試讀,進行練習,教師做朗讀指導。)
三、疏通文意
1、學生將預習時不懂的字、詞、句翻譯提出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形成統一意見。
2、學生提出小組未解決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重點疑難問題。
3、教師檢查課文翻譯,每一小組抽查一人進行班級文章翻譯接龍游戲。如出現問題教師可進行指導。
4、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往學過的知識出發,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檢查重點詞義。
(1)會賓客大宴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四、精讀研討
1、口技藝人表演的兩個場面是什么?
2、遙聞深巷中犬吠這一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
3、文中多次描寫聽眾的反應,這些描寫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么作用?
5、課文怎樣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
四人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確:
1、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2、這犬吠聲是遠遠聽到的,并且是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做鋪墊。
3、具有側面烘托,表現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應,使文章結構保持完整,同時具有側面烘托,表現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寫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聽眾兩方面:一方面描寫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現其高超技藝,這是正面描寫;另一方面寫聽眾的神態、動作,以聽眾的反應烘托其高超技藝,這是側面描寫。此外,首尾兩次清楚交代極簡單的道具,也是側面描寫。
五、學生背誦課文
教師指導背誦:可用作者寫文章的思路來指導學生背誦,注意首段與末段相照應的結構特點,中間三段每段都先寫藝人所模擬的音響,后寫聽眾的反應,這些可作為背誦的詞語線索。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課文,默寫時要求學生配上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簡單插圖,用正楷或行楷做一期文言文書法作品,參加班級書法展。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5
一、課文導入。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能模仿人類的語音。比如鸚鵡能學人說話,海豚能像人—樣發出悅耳的音符。聲音是個奇妙的東西,能把你帶入變幻肉奇的境界?诩急硌菥驮邕@樣一種藝術。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看《口技》這篇課文。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難字句。
四、教師解答疑問,并強調掌握重要字詞的讀音、釋義
五、齊讀課文。
要求:①高聲朗讀,熟悉課文情節。
②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六、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復述課文。
說明:①最好用講故事的形式,盡量扣準課文內容。②教師應進行點評。
七、自由朗讀第2、3、4段,爭取能背誦下來。
八、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
1.齊讀第2、3、4段。
2。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
三個場面:①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②一家人醒而夢。⑧火起后眾人的慌亂惶恐
3.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井口頭作答。思考:三個場面聲音的變化有何特點?
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說是按“小一大(第一個場面)一小(第二個場面)一大(第三個場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4.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這段寫—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3.思考:課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吧啤弊纸y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
不是簡單重復.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于:開頭以交代道具為主,為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贊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
三、分析2、3、4段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并談談側面描寫有什么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眾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比較第2、3、4段中聽眾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表演者的贊賞,觀眾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眾“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
“遙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拔⒙劇笔侵嘎曇糨p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幾”。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制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五、總結課文主旨。
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贊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六、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題。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6
[教例簡述]
這是《口技》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此時課文講析的任務已經完成。教學時間還有30分鐘。
教師:《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據教學要求,應當全文背誦,F在大家聚集會神、齊心合力,在老師帶領下反復朗讀、背誦。
下面用兩分鐘快速誦讀,誦讀之中要默想:開頭——畫面——畫面二——畫面三——結尾。
。▽W生誦讀)
教師:下面再用兩分鐘快速誦讀。誦讀之中默想,哪兒是正面寫聲,哪兒是人側面寫聲。
(學生誦讀)
教師:現在咱們用“搶記法”背第一段,注意,搶記中也有規律,大家可扣住幾個動詞和幾個“一”,加快背誦速度。
(全班同學兩分鐘內背完)
教師:下面咱們用“競爭法”背第二段,誰先背完誰舉手。競爭要講究技巧,背誦本段可以用“畫面浮現法“可以用分層消化法”,可以用“情節線索法”,可以用“緊扣字詞法”等。下面競賽開始。
。ㄈ低瑢W爭先恐后,三分鐘背完)
教師:第三段三個句子,很簡單,一分鐘背下來。
。▽W生背誦)
教師:背第三段咱們用了“限時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誦,以快為原則,不但要很快背下來,還要介紹你背誦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鐘背完)
(學生介紹背誦方法:①分層消化法:按繪聲——評論——側面烘托三個層次背;②電影鏡頭法:火起——人犬聲、風火聲,搶救聲——聽眾表情;③記憶線索法:聲音的先后順序;④表情誦讀法;⑤說書法……)
。ń榻B背誦方法四分鐘)
教師:第五段與第一段遙相呼應,詞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學們已經能夠背了。
下面咱們利用下課前的幾分鐘進行“答背,即我點什么,你們就背什么,開始:
、俦抽_關和結尾
②背第二段中寫“醒”的場面描寫
、郾车谒亩沃小笆Щ稹钡膱雒婷鑼
、鼙吵鏊奶巶让婷鑼懙木渥。
[評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時教學中,一般用兩節課講析,有少數教師用三節課講析,在松散的教學結構中浪費好不少寶貴的時間。
此教例是用兩節課講完全文并讓全班同學能背誦全文。背誦花去30分鐘,“工作”效率很高,故稱為“高效背誦”。
背誦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學程序合理。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整,要求大家“聚精會神”然后進行三遍鋪墊性全文誦讀,其后才帶領學生進入緊張的背誦階級,最后還進行了鞏固性檢查。
第二,教學方法巧妙。教師主要的技巧在于設置了一個背誦的“激勵機制”,采用“搶記法”、“限時法”、“競爭法”、“自悟法”、“檢查法”等種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不斷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情緒飽滿。
第三,穿插的內容豐富。在鋪墊性誦讀階段,教師巧妙穿插對課文寫作藝術的復習、回味;在指導背誦階段,穿插了背誦方法的指導、點撥,還特別穿插了學生背誦技巧的介紹。
知識訓練和技能訓練結合進行,教學頻率高、密度大、效果當然不錯。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7
七個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傳統的翻譯
——記《口技》教學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級 堯彬
《口技》一文,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地描寫,結構層次清晰、有條不紊,極好地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教學時亦應抓住其結構和語言的特點進行教學。但上過本文,有一個鏡頭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師: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闭f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滿意,“默嘆”一詞表明賓客還能意識到這是口技表演,雖已入神但還能自持。
生2:“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現了賓客也隨口技表演內容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也說明賓客逐漸難以自持。
生3:“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睂戀e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
生4:我認為賓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嘩然)
我當時也懵了:是我看的資料不全嗎?不權威嗎?但在我的記憶中是翻譯成的“幾乎想爭著逃跑”呀!隨即,我讓學生展開討論,自己卻趕緊翻閱資料。但事實就是這樣:《教師教學用書》中譯為“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點撥》等中都譯為“幾乎想搶先跑掉”之類的,無一是譯為去救火的。
我暫不表明觀點,讓學生自己表決。結果各有理由:
認為是逃跑的理由是:眾多資料書中是這樣的翻譯,古漢語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釋為“跑,逃跑”。因為此時賓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災面前表現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實的。
認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發生火災后賓客們應立即想到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文中的“奮袖出臂”一詞也表明賓客們準備大干一場!白摺笔墙忉尀椤芭堋,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時也表明了賓客們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說,我贊成了救火的觀點。因為我們的教學,不只是欣賞文中壯觀的場面,體會寫作的精妙,更要培養學生做人素養。至于是否改變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環在天之靈也不會過多指責吧。
2005/6/13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3.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積累一點文言詞匯。
4.喚起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
學習重點:目標1、2、3
學習難點:目標2、4
學習安排:兩課時
一 預習?導學
1.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蚱溜L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5).查閱資料,了解一點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識,寫在下面。
(6).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7)讀準下列字音:
少頃 伸頸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曳屋許許聲 幾欲先走 咳嗽 齁聲
(8)試著翻譯全文,把不懂的做好標記
二課堂研討: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指名匯報師生探討明確)
2范讀、齊讀
3掌握詞類活用現象: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 “婦撫兒乳”中的“乳”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喂奶”講。請在文中找出這類詞,寫在下面。
4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完成“練習三”
5找出古今異義詞,比較古今不同含義寫在下面
:
6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三作業:1熟記實詞義。2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齊聲背誦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這些句子中的加點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今意義不同的,如“會”“但”“聞”“少”“稍稍”“雖”“股”“走”;另一類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嗚”“名”,在課文中都用作動詞,現在都用作名詞。對這些容易理解錯的詞應注意。
1.會賓客大宴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臂出袖,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三、本文為了說明聲音發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既準確又富于變化。例如,“少頃”用于聽眾入座到開演之間,除表示時間不長外,還有等了一會兒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響之后的短暫時間;“當是時”表示就在那個時間;“一時”表示同一時間;“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況突然發生的時間。用詞的變化多樣,說明作者善于根據所反映的事物的特點和文章的需要而選擇最恰當的詞語準確地表達內容。
1.表示突然發生: 2.表示同時發生: 3.表示相繼發生: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四、 寫作方法探究
1本文描寫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聽眾兩個方面:一方面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直接表現其高超技藝,這是正面描寫;另一方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以聽眾的反應烘托其高超技藝,這是側面描寫。在描寫表演過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后寫聽眾的反應,從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機地聯系起來,以聽眾的反應為烘托,從側面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并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儆蛇h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谟纱蠖,由密而疏,微聞余聲。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由少而多,響聲大作。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響聲大作
2除寫口技藝人的技藝精湛外,還寫了聽眾的表現,表現人們驚恐萬狀的句子有哪些?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3開頭和結尾兩次強調道具之簡單有何用意?
4以老鼠跑動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蒙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對表現后文失火場面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舉例說明。
五、作業:記敘一堂課或一次活動,要求正、側面描寫相結合。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9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文言實詞含義。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ǘ┠芰δ繕
1.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有條不紊、清楚地敘事的能力。
。ㄈ┣楦心繕
認識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及部分虛詞的讀音、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講解重點、難解字詞,學生自譯,教師給予訂正、補充。
2.背誦全文,力求當堂背誦。
邊譯邊讀邊析,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背誦。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多讀文章(小組讀、個人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明確重點實詞的讀音及含義。
2.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復述3個場景的描寫。
3.通過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能理解兩種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聽過口技嗎?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寫這一技藝的文章。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聲音來欣賞,而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來欣賞。這,又是一種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讓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表演一下,以創造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ǘ┟鞔_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掌握部分文言實詞。
2.直譯全文(課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課下自譯完成二、三、四段)
。ㄈ┱w感知
1.結合《閱讀提示》及注釋①,請學生簡介文學常識,教師補充。
《口技》節選自清代人張潮編寫的《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公元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讀課文
、俜蹲x,請同學讀準下列字音。
頃qǐng 傾qīng 囈yì 絮xù 叱chì 間jiàn許 許hǔ 曳yè 幾jī
、趯W生自己小聲朗讀一遍。
、壅垘讉同學起來朗讀,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ㄋ模┲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詞的意義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施:放置會:集會,恰逢但:只
聞:聽見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請一學生依注釋翻譯,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況。介紹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布置、道具、聽眾的情況及開演時的氣氛。
特別注意“善”字,它是統領全文、連貫全文的關鍵字眼,全文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它。
。4)朗讀、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再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讀成誦,比比誰背得快。
。5)抽查背誦情況,鼓勵完成情況好的同學
比如:教師提示“表演者的情況”,學生齊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時間”,背“會賓客大宴”;提示“舞臺布置”,背“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提示“聽眾情況”背“眾賓團坐”;提示“開演時的氛圍”,背“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以下當堂背誦同此,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2.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注意幾個詞語。
絕:消失、沒有之:指屏風里面
(2)學生直譯文段,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的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聲響的繁雜,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讀、背誦(同上)
。5)抽查背誦情況。
3.第二、三、四段
。1)朗讀。
。2)結合注釋,自己翻譯。
。3)準備這三段內容的復述。
。ㄎ澹┛偨Y、擴展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課文,一部分同學還當堂背誦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讀、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們不僅要會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內容,請認真做準備,下節課要求復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比比,誰復述得最好。
。┎贾米鳂I
朗讀、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熟讀、翻譯了課文,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描摹出精采場面的,很值得我們學習。這節課,我們繼續研讀這篇文章。
。ㄒ唬┟鞔_目標
1.掌握部分實詞。
2.復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
3.分析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檢查學生自譯第二、三、四段的情況
(1)部分實詞的詞義理解(請學生起來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其—他的乳—名詞,乳,動詞,喂奶畢—全絕—極、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雖—即使中間—中間夾雜許許—擬聲詞名—說出股—大腿奮—卷起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2)請了個同學起來翻譯這3個文段,一人一段,教師學生共同點評。
2.齊讀3個文段,準備復述
3.請幾個同學來復述,一人復述一個場景,比比誰復述得好。要求:
(1)復述的內容要與原文相符,要抓住要點;
(2)口齒清楚,語句連貫,要一氣呵成。
(請幾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裁判來點評)
4.分析這三個文段
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
的聲響所構成的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
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后的喧鬧情景。
作者是怎么寫“聲”的?(即按什么順序描摹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第二場景
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3)第三場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眾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于反襯與贊美藝人技藝高超。
(5)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最后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峰,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三)總結、擴展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希望大家仔細體會。在日常寫作中,能抓住特點,運用這種傳神的描寫。
。ㄋ模┎贾米鳂I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背誦全文。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0
《口技》
我國古代有許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關于作者: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犊诩肌肥撬摹叮记锫曉姡咀孕颉返囊徊糠。
關于口技: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學習課文,按注釋讀一遍課文,把字音讀正確,理解生字生詞的意思,了解故事情節,按層次理解課文內容,口述或筆譯全文。
思考:
1、“京城有善口技者”,從課文的哪些描寫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內容;聽眾的反應。
2、文章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3、本文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聲音的遠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樣把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描摹出來的。
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如:犬吠聲,婦人欠伸聲,其夫囈語聲。
聲音大小相同。如:兒醒大啼聲;夫醒聲;婦撫兒乳聲,兒含乳啼聲,口中嗚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
聲音疏密錯落,或由密而疏,微聞余響。
如:夫 聲,婦指兒漸拍漸止聲;鼠作作索索聲,盆器傾倒聲,婦夢中咳嗽聲;或由疏而密,百千齊作,驚心動魄;如:一人大呼火起聲,夫起呼聲,婦起呼聲,兩兒哭聲及百千人大呼聲,百千兒哭聲,百千犬吠聲,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4、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這樣寫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深入探求:
1、本文寫作上是以正面描寫為主還是以側面描寫為主?
先看文章中有關正面描寫部分。文中以較多的篇幅刻畫描寫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當是時,婦手拍兒聲,……眾妙畢備!庇秩鐚懟馂膱雒鏁r,文中寫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潑水聲……”這些描寫,都從正面形象而生動地刻劃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見,本文在正面描寫方面,確有其“善畫聲”的獨到之處,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的。
另外,文章為了襯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時在側面描寫方面有生動的刻畫。如通過寫聽表演的賓客的神情動作來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過文章首尾兩次寫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簡單:“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與表演內容中所摹擬的“百千齊作”之聲,形成對比,等等。都是從側面表現了口技人技藝的高超。
綜上所述,本文在寫作上應該是以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為其主要特色的。
2、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有以下3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
、賹懣诩颊弑硌菀患掖笮乃瘔糁畜@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趯懣诩颊弑硌萘艘患掖笮∮诌M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
、蹖懣诩急硌菔Щ稹⒕然鹁o張的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3、本文在文言詞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俟沤癞惲x詞
但 古義:只 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聞 古義:聽 今義:用鼻子嗅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谝辉~多義
乳:“婦撫兒乳” 動詞,喂奶
“兒含乳啼” 名詞,奶頭
絕:“以為妙絕” 副詞,極
“群響畢絕” 動詞,盡,消失
③詞性活用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名:“不能名其一處也”原為名詞,活用為動詞,“說出”。
測試
1、加紅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驚覺(jué) 囈語(yì) 伸頸(jǐng) 既而(jí)
B、叱責(chì) 傾斜(qǐng) 意少舒(shāo) 未幾(jǐ)
C、犬吠(fèi) 少頃(shǎo) 曳屋(yè) 咳嗽(sòu)
D、崩倒(bēng) 屏障(píng) 幾欲先走(jǐ) 許許聲(xǔ)
2、下列各組加紅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是( )
A、眾賓團坐:坐立的“坐” 滿坐寂然:通“座”,座位
B、以為妙絕:到極點 群響畢絕:極,極端的
C、婦撫兒乳:奶頭 兒含乳啼:乳頭
D、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向,意向
3、《口技》作者是 , 朝人。
課內閱讀題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4、依次解釋加紅詞,正確的一項是( )
覺 是 畢 無
A、睡醒 這 全,都 沒有一個
B、睡覺 這 完全 沒有
C、覺醒 那 都 沒有
D、睡醒 那 完全 沒有一個
5、概括段意準確的是( )
A、這段話寫口技人的表演情況和聽眾的反應。
B、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一家人睡覺的情形。
C、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對表演者高超技藝的默嘆。
D、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對表演者高超技藝的贊嘆。
參考答案
1、
答 案:C
知識點:多音多義字的辨析;文言文中特殊字音的掌握。
解 析:A項中,“既”讀音應為jì,“既”和“即”要注意分清,“即”讀jí。B項中,“傾”應讀qīng,這個音經常被讀錯。D項中,“幾”在這里讀jī,“幾乎”的意思,這是一個多音字!霸S”在本文讀hǔ,是一個象聲詞,形容房屋倒塌的聲音。
2、
答 案:A
知識點:對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象的掌握。
解 析:A項中,第一個“坐”是動詞,坐立的坐;第二個“坐”是通假字,通“座位”的“座”。B項中,“群響畢絕”的“絕”是“停止、消失”的意思。C項中,“婦撫兒乳”的“乳”是名詞做動詞,“給……喂奶”的意思。D項中,“不能指其一端”的“指”是動詞,“指明,指出”的意思。
3、
答 案:林嗣環 清
知識點:對作家作品知識的掌握。
解 析:《口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這本書的作者是清朝學者張潮,這是他編選的,但要注意文章的作者是林嗣環。
4、
答 案:A
知識點:對文言文中一些詞義的理解。
解 析:“驚覺”的“覺”這里讀jué,是“覺醒”的意思,而不是“睡覺”的“覺”(jiào)。“是”在文言文中作代詞,“"這,這樣”的意思!爱叀痹谶@里作副詞,“全,都”的意思!盁o”在文中與“不”連用,雙重否定表肯定,指所有的人都伸頸……,所以是“沒有一個”的意思。
5、
答 案:C
知識點:對文章意思的概括。
解 析:A項概括得太空泛,不能明確文章的內容。B項概括得不全面。D項內容概括得很全面,但賓客對口技表演的反應不是大聲的贊嘆,而是“微笑,默嘆”,不出聲地,心領神會地。所以C項最全面,準確。
中 考 解 析
1.文言語句加紅色字讀音有錯誤的是
A.其夫囈語(yì) 湯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嚙人,無御之者(niè)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kuì)
C.人則無法家拂士(bì) 默而識之(zhì)
D.神情與蘇、黃不屬(zhŭ)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點】:文言詞語的讀音
【分析】:答案為A項。“湯熨之所及也”中的“湯”是通假字,同“燙”,應該讀四聲,用熱水焐。
2.解釋紅色的詞都正確的是
A.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同“飼” 見:同“現”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敵 窘:困窘急迫 敵:脅迫,攻擊
C.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書:書信 罾:用網捕
D.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植:種 褻:親近而不莊重
【考點】:詞語的含義
【分析】:答案為B項。A項中的“食”應該讀shí,“吃”的意思。C項中的“書”是動詞,“寫”的意思。D項中的“植”解釋有誤,“植”在句中是“樹立”的含義。只有B項中的解釋都是正確的。
3.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A.本段開頭以“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為”相比較,引出了下文的議論。
B.“退亦憂”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相呼應。
C.“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D.這段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政治抱負。
【考點】: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為B項。選文中的“退亦憂”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相呼應。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相呼應的是“進亦憂”。“進”即指“居廟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巴恕奔粗浮疤幗h”,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重難點:
本文從三方面記敘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寫口技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記敘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于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
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后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口技》(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注解)。
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代福建省晉江縣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鐵聲詩》等,現在已經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節選自《鐵聲詩自序》(見清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說《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刪改。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先請同學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導學習第一段課文(先請同學朗讀并翻譯,然后由教師補充講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講析課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講析課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講析課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2
一、導入課文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能模仿人類語言,比如鸚鵡能模仿人學說話,海豚能像人一樣發出悅耳的音符。聲音是個奇妙的東西,能把你帶入變化離奇的境界?诩急硌,就是這樣一種藝術,讓我們一起來欣享《口技》這篇課文。
二、教學目標
朗讀、積累、品味
三、朗讀
1、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字正腔圓(讀出感情、讀出節奏、讀出重音)。
生讀課文,每個小組試讀,爾后挑出一名展示;同學們讀得積極踴躍,有模有樣!
老師也讀一讀第四段啊,跟你們學習了!
2、再讀課文
理清情節、感知內容,思考:
1)、找出時間詞語,
2)、本文寫了哪些場景?
組內交流,提問,生答
歸納:
本文按什么順序來寫?(按時間是順序)
三個場景:夢中驚醒、再次入睡、火起群亂
四、積累
我們進行了朗讀,了解了情節,下面我們著重于積累。積累重點詞語、重點語句、重點段落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
會(適逢、正趕上)賓客大宴
但聞(只聽見)屏障中
婦扶兒乳(喂奶),兒含乳啼,婦拍兒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之
賓客意少(稍微)舒,稍稍(漸漸)正坐
雖(即使)……人有百口,不能名(說出)其一處也
于是……,兩股(大腿)戰戰,幾欲先走
2、翻譯下列語句
1)、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2)、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生討論,舉手翻譯、評議糾錯
3、課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4、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
5、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并談談側面描寫有什么作用?
例如:
1、“遙問”表遠遠的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深夜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生活環境中。
2、“微聞”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寧靜。
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首先自己,然后在小組,在班級內品味。
師總結:同學們品味各有千秋、各有風味。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3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課文內容,培養誦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起表現作用。
3、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并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教師:1993年,有一個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電視臺名牌欄目《曲苑雜壇》中表演系列節目“洛桑學藝”一炮打紅。在“洛桑學藝”中,他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自此一年內,洛桑這個笑星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遺憾的是,這位年輕的笑星過早地隕落。1995年10月2日因車禍去世,年僅27歲。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對他的表演記憶猶新。下面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這位年輕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學藝片段,約3分鐘)
教師問:短片中那么多的聲音是怎么來的?明確:都只是憑一張嘴模仿出來的。
問:知道這種技藝叫什么嗎?明確:口技。它是一種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擬各種聲音的傳統民間藝術。
問:洛桑雖然已經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們還能通錄像欣賞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實,口技是一種很古老的民間藝術,可那時不象現在有攝象機,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過文字記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場用文字形式記載的口技表演。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環寫的《口技》,把書翻到20課。
二、新授。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場口技表演。(聽錄音)
1、齊讀課文。
2、問:剛才我們欣賞的《洛桑學藝》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簡單的,那么文章中的這位口技藝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問:文中哪一節對此進行了交代?明確:開頭和結尾兩節。
問:按理講對道具的交代只要一處就足夠了,作者為什么要交代兩次呢?
明確:說明口技藝人技術的高超。問:那么這位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表現在哪里呢?
如學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把他放一下,等會再來看。
3、問:課文中的口技藝人模仿了哪些聲音?明確:犬吠欠伸囈語兒啼婦嗚夫叱絮絮,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咳嗽,大呼、齊哭、百千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等。
問:這么多的聲音都是同一個場景中發生的嗎?明確:不是,三個場面:
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一家人由醒而夢。
火起后眾人的慌亂惶恐。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第2節。問:這一節中大家對那些詞句在理解上還感到困難?(學生質疑,相互幫助解決)如無疑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4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課文記敘的內容。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3.感受細膩生動的描寫,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積累詞語,背誦全文。
學能目標
1.培養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德育審美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感受古人寫作語言的簡約及營造廣闊的想像空間的技巧。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了解寫法,品味語言,培養寫作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洛桑學藝》光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查閱有關口技的音像資料,記錄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做口技練習,體會口技表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總體把握文章結構,了解主要內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統領作用。
教學設計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的片段。趁學生情緒高漲之時,教師引導:普通的一張嘴,竟能將如此眾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嘆為“聽”止。這就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如此,那林嗣環筆下的那位口技藝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把握讀音。
教師范讀。朗讀過程中設“陷阱”(故意讀錯),學生在教師朗讀過程中挑錯誤,加以改正。
2.討論學習,了解大意。
學生討論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找出標志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歸納: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感知語言,領悟特點。
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刻畫了哪些聲響,進一步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
教師明確:
。ň唧w聲響略)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變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當我們觀看一場表演時,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師在學生發言后引導:首先確定一場表演涉及的雙方(表演者、觀眾)
表演者 表演的內容 表演的道具
觀眾 看表演的反應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最精彩的表演=最復雜的內容+最簡單的道具+最熱烈的觀眾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找課文中原句來印證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
教師協助歸納:
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觀眾反應 表演前: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夢中驚醒: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漸入夢鄉: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場百象: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結論 表演精彩善
教師引導學生用課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善。
質疑問難
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交流,教師歸納總結,交學生下來分小組討論研究。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5
[教例簡述]
這是余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教學基本任務:品讀、積累,并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時間分配:教師大約15分鐘,學生大約30分鐘,以學生活動為主。
1、讀
第一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沸沸揚揚。第二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朗讀——請同學讀得有景有情。
2、說。
①這篇課文可用一個“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樣寫“善”?請同學每人用“善在……它寫出了”說一句話。
、趶摹翱诩急硌荨钡慕嵌,形成課堂教學的簡略板書:
一字立骨—善—聲音有大小 有內外 有高底 有動靜 有遠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點面 有張弛 有明暗
3、做—討論、完成課堂智能練習:
①指出用法特別詞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嗚( )
、谀阋欢苷页稣n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巯旅娴脑~古今詞義區別較大,試說說看。
但( ) 覺( ) 是( ) 畢( ) 目( )
意( ) 少( ) 雖( ) 名( ) 色( )
股( ) 走( )
、芙忉屧~義之后,你認為下面五個詞屬于( )
妙:眾妙( )畢備 以為妙( )絕
絕:以為妙絕( ) 群響畢絕(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滿坐( )賓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萸,課文中還可以找出不少的近義詞呢。
群響畢絕——( ) 滿坐寂然——( )
變色離席——( ) 大啼——( )
一時齊發——( ) 中間……之聲——( )
撤屏視之——( ) 驚覺欠伸——( )
、蕃F在,該輪到你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
[評析]
這節課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節典型的“誦讀,品析,積累”課。“讀、說、做”三步既表現一種教法,也點示了對文言課文的一種學法。
最有新意的是這一份《課堂智能練習》——我們在觀察課中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項的練習。它充滿了創造性,真是匠心獨運。
這份“智能練習”可能表現了教者這樣一種思考;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課堂積累太少,學生的課堂學習筆記主要被圖形板書所覆蓋,從語言理解、語言品析、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有限。二是技能訓練力度不夠,學法指導、思辨訓練、聯想遷移訓練和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訓練都比較薄弱。而設計得比較好的課堂練習就能解決一些這兩上方面的的問題。
從上面的“智能練習”可見,學生們不僅僅只是“做”練習;他們要“做”,還要分析、歸類、聯想、概括、發現。這樣,“練習”的層次就高了——它訓練了“知”,也訓練了“智”與“能”!
這咱“翻新”給我們以啟示:原來,在有心人的眼中,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內,都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我們提倡這種價值的課堂智能練習。
《口技》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篇16
一 出色的結構安排
。ㄒ唬┯浭掠袟l理。全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順著眾賓的所聞寫來,使讀者能有親歷的感覺。(二)行文有波瀾。所記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緊,聲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記事的波瀾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態萬狀,盡來眼底!坝谑琴e客無不變色離席”以下是波瀾漸低的寫法,卻也有作用,比喻的說法是用綠葉來襯托紅花,為的是使花顯得更紅艷。(三)擒縱之法,或是說勒放之法。第3段寫夫婦入睡,微聞鼠聲,幾乎歸于靜寂,“賓客意少舒”,這是勒。緊接著“火起”,形勢大變,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這一放才顯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四)前后照應。記敘文,尤其篇幅比較長的,容易顧此失彼,《口技》在這一點上則頗有可學之處。例如文章開頭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簡單設施,結尾重復一次,這是前后呼應,提醒讀者,文中所寫的千態萬狀只是“技”,并沒有弄虛作假。
二 精彩的文字
。ㄒ唬┖喚殹N难,尤其是古代文字,簡練是共同的特點!犊诩肌匪浿潞苄缕妫蚕喈敺彪s,卻僅僅用了三百多字。(二)生動。一般說,生動是由于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能夠形象化。例如,賓客的“伸頸”,“側目”,“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婦人的“驚覺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三)貼切。例如,寫小兒是“含乳啼”,大兒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遙聞”,老鼠作作索索是“微聞”等,都恰如其分,準確逼真。(四)繁簡得當。一事有一事的發展變化,其中有大小,有輕重,有順逆,有松緊,所以不能平均地寫!犊诩肌分虚g部分形容口技之妙詳寫,開頭結尾略寫,在繁簡方面處理得當。
三 生動、形象、細膩的場面描寫。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1段)是寫表演前的準備和全場情況的。而在這段文字的開頭,就有一幅“鳥瞰圖”似的場面描寫。文章開頭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筆扣題,總寫一筆,點出地點(“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著就點明表演的場合:“會賓客大宴”。作者在此著墨寥寥,未加鋪陳,但是,卻從總體著眼,概括地寫出了全場總的氣氛和景象。作者將一幅熱鬧畫面鮮明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全面的鳥瞰圖似的描寫外,作者又攝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寫鏡頭。如:“會賓客大宴”描寫之后,緊接著就寫了“于廳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無敢嘩者”這一場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筆的畫法,把那種在場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場合、人物、道具、表演效果,都作了細膩的、真實生動的刻畫和描繪。再有,《口技》一文對場面的描寫,尤其對熱鬧場面的描寫,除寫得有條不紊,嚴謹有序外,還寫得錯綜復雜,變化多姿。如第二部分(第2—4段),是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反應的。以其中對口技的描繪為例,它是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鬧,由緩慢而急快,由簡單而紛繁,由一家而涉及鄉鄰。各聲并出,紛至沓來,直至萬簌俱發,莫名其端時,真使人應接不暇,嘆為觀止!其他,如寫表演的過程、交代場景和寫聽眾的反應,無不寫得有頭有尾,眉目清晰,層次井然,嚴謹有序。當中又穿插三個場景描寫: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寫一家人復睡入夢,恢復安靜的情形,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文增波瀾,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第三個場景寫緊張的救火場面,是整個表演的高峰,情節發展的高潮。隨聲換形,場次分明?傊兴x擇的場面描寫,顯示了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氣氛,推動了情節發展,深化了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