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3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發布時間:2023-12-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3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1

  【同步達綱練習】

  一、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

  a.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 )

  b.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 )

  c.一抬腳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查,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b.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c.一切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意力。

  d.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三、用適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a. 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 傳統教育的目的并 尋求新知識, 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b.實驗的過程 消極的觀察, 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c.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 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試比較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詞語,指出哪個詞最合適,并說明原因。

  1.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試、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

  2.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撐、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3.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領會)的。

  【創新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

  (一)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為什么說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3.“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錯誤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選文中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打點的詞語可以刪掉嗎?為什么?

  (二)

  最苦與最樂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的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這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這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開。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得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有人說:既然這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1.按已給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請從最后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文章最后所說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1)“卸卻”責任指 (10字以內)

  (2)“解除”責任是 (10字以內)

  3.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么?

  5.讀完全文后,你對“責任”是怎樣看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科滲透訓練】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青年”,它們包含了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a.一帆風順 b.袖手旁觀 c.一蹴而就 d.事在人為

  二、b三、 a.但是、因為、不是、而是 b.不是、而是 c.不但、而且

  四、1.測量,因為“測試”是對機械、儀器和電器等的性能和精度進行測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儀器對科學實驗中的有關數值進行確定,故用“測量”。

  2.支配,因為“支配”是對人或事物起引導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撐”是抵抗住壓力使東西不倒塌或勉強維持。

  3.領悟,“領會”一般與“精神”等搭配,“領悟”一般與“知識”等搭配。

  【創新能力訓練】

  (一)1.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證法,道理論證。

  5.不能,否則就不能突出途徑的單一性

  (二)1.知足 安分 達觀(“難免”不得分)沒有盡應盡的責任2.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1)未盡責任,丟開不管(“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亦可)(2)盡了責任,再無負擔(“解除掉責任”不得分,“解決責任”得1分)

  4.人人必須盡責任(或“人必須對生活負責”;“盡責雖苦卻樂”)(就“最苦”或“最樂”某一方來表述,不得分)

  5.本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

  6.(1)每一個人都有責任;(2)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3)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人痛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2

  [知識與能力] :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導學、啟發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PPT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

  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

  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內容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層次清晰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以及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講述實踐精神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

  2.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的特征:表判斷的陳述句;高度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四、論證方法。

  1.引用古語。

  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

  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說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舉明朝大理論家王*明“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

  (2)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

  (3)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

  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深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的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

  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上。

  六、延伸、討論。

  1.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2.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愿動手”歸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2、重點詞語

  補充: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七、課堂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八、布置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5

  知識掌握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華裔________家,________獎獲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兩篇和________、《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

  能力提高

  治學的必由之路

  ①在科學上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治學大多走過一條共同的道路。由博返約,精修一門,是治學的真諦。各種學科都應該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學科應該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魯迅所說:“讀書‘瀏覽’是重要的,但光‘瀏覽’不行,那樣會成為‘雜耍’,是不會有成就的。應該在‘瀏覽’的基礎上,然后抉擇而入自己所愛的較擅長的一門或幾門。”在這方面,列寧是個極好的范例。列寧從小就有廣泛的讀書興趣,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但當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社會科學,積極參加革命實踐,終于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由此可知,博是弓,專是箭。只博不專,弓便無用;只專不博,箭飛不遠;既博又專,弓響箭飛,才能準確中的。

  ②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出現“通才取勝”的局面。所謂通才,是指精通一二門專業而又知識面廣博、基礎扎實的人才,美國曾對1311位科學家的論文、成果和晉級過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調查,發現他們很少是僅僅精通一門專業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學取勝的通才。無數事實證明,世界上有卓越貢獻的巨人,多是廣博與專精的典范。

  ③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就不難懂得什么是治學的必由之路。

  1.從文中找出“博”的三個反義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準確中的”里,“中”讀為________,是________詞。

  3.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在下面句子的橫線上填上具有限制作用的詞語,然后簡述填寫這個詞語的理由。

  “各種學科都應該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學科應該知道其中的一切。”理由是________。

  4.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內容。

  ________

  5.第一段中畫線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是:a.________,b.________。它們在文中的作用。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6.這篇議論文中引用的魯迅的一段話屬于________論據。

  7.再舉一個和列寧事例性質相同的用以證明本文論點的事實論據。________。

  8.這篇短文告訴我們________是治學的必由之路。

  延伸拓展

  科學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要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資料的差異,認識的方法不同,①就會出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情況,以至引起學術上的論爭。因此,有作為的科學工作者都把反對的意見看做對自己的莫大幫助,把對自己的批評當作珍貴的友誼。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對我的論題的坦白的批評,更能使我感到激勵。”歌德也說:“我們贊同的東西使我們處之泰然,我們反對的東西才使我們的思想獲得豐產。”這都是因為,贊同的意見未必正確,反對的意見未必錯誤。退一步說,即使錯誤的反對意見,對自己的科學研究也是很有好處的。

  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為探討定比定律,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辯論。最后普魯斯特成為辯論的獲勝者,發現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氣揚,相反,他對貝索勒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說:“要不是你的質難,我是難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功勞。今天,為了四化建設而鉆研科學的崇高志向,使科學工作者胸懷更為寬廣,虛懷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聽得進“敵對”意見。

  1.對本文的論點,人們有四種意見,你認為哪一種意見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    ]

  a.科學就是探求真理。

  b.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要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

  c.有作為的科學工作者都把反對的意見看做對自己的莫大幫助。

  d.贊同的意見未必正確,反對的意見未必錯誤。

  2.文中畫橫線的部分用了哪種表達方式?將應選答案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    ]

  a.議論

  b.說明

  c.抒情

  d.敘述

  e.描寫

  3.引號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畫曲線①②兩句話中的引號各是哪種用法?將應選答案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稱謂

  c.需要著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諷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①(    ) ②(    )

  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論,請根據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判斷:是道理論據的,在句后的括號內畫“√”;不是道理論據的,在句后括號內畫“×”。

  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對我的論題的坦白的批評,更能使我感到激勵。”(    )

  b.歌德也說:“我們贊同的東西使我們處之泰然,我們反對的東西才使我們的思想獲得豐產。”(    )

  c.最后普魯斯特成為辯論的獲勝者,發現了定比定律……。他對貝索勒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說:“要不是你的質難,我是難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5.這篇短文先后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論證方法。

  參考答案

  【知識掌握】

  1.丁肇中  物理學家  諾貝爾

  2.《禮記》《大學》《禮記》《大學》《論語》

  【能力提高】

  1.約、專、精

  2.zh^ng  動詞

  3.有些  “各種學科”是照應“博”,“有些學科”是照應“約”的

  4.指代魯迅的話和列寧的事例

  5.比喻、排比、對比(任選兩種)  比喻使所說的“博”與“約”的關系形象易懂;排比把“博”與“約”的道理說得有氣勢;對比使“博”與“約”二者關系更鮮明。

  6.道理

  7.略

  8.廣博專精結合

  【延伸拓展】

  1.c

  2.d

  3.①a  ②e

  4.a(√) b(√) c(×)

  5.引證法  例證法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修身、齊家、誠意、正心”等詞語。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能力目標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及樂于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

  2.學習本文“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初步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標出論證方法,體驗論證效果。勾畫不懂的地方提出質疑,先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再共同探討交流解決。

  難點

  1.理解樹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

  2.引導學生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設計語文活動:格物致知離你并不遙遠。重讀《綠色蟈蟈》,回憶《昆蟲記》的內容,并結合《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兩篇文章,亮出你的觀點。不要讓學生覺得格物致知精神離我們很遙遠,法布爾觀察綠色蟈蟈那么親切,離我們那么近。讓學生在體驗法布爾的科學探究精神的同時,也樹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積極地觀察探究實驗,你也能成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思維,啟迪學生實地考察、動手實驗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導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對話討論。通過對話理清思路,明確論證方法。質疑交流難理解的問題。

  3.語文活動。設計語文活動突破難點,讓學生一方面體驗法布爾的科學探究精神,也樹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積極地觀察探究實驗,你也能成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鍛煉學生搜索論據資料的能力、寫小議論文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考試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舉步維艱。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啟示。

  二、交流預習內容

  生字詞的讀音和詞語意義。

  A.讀準字音: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肇(zhào)

  B.弄懂詞義:

  彷徨: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頓好。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思想純正。

  三、默讀課文,理清脈絡,辨析結構

  1.學生快速默讀原文,圈點批注。

  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觀點,初步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標出論證方法,勾畫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圈點批注,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各段的關鍵句、過渡段、過渡銜接的詞語等。不懂的句子勾畫出來,以備下面的小組交流和質疑交流。

  2.小組交流。

  在圈點批注自主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脈絡,弄清本文的論證結構。分小組進行交流,明確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他的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

  首先,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病。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于是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作者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論證。

  然后,分析科學上實驗精神的重要性。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討就可求到的。闡述了實驗的過程和要求:實驗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實驗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目標作為探索過程的向導。以探察竹子的性質為例,說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識,只有靠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于事的。

  接著,作者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是中國學生大都偏重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重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考試的成績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個人的經驗為證,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誤以為靠埋頭讀書能應付一切,結果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傳統教育的弊病,也說明了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闡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二是應付世界環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結尾提出了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文章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思路來行文的。

  四、探尋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效果

  先回憶復習上一課學過的論證方法;然后瀏覽本文,標注本文的論證方法,再小組交流。

  本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說理方法,正反結合論證有力、充分。

  1.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作者在課文第4段舉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擺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理論輕視實驗的事實;第12段又舉了自己到美國念物理時吃的苦頭。這些事例論證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講道理上,課文第3段結合《大學》中的理論,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義被埋沒的原因;第6~10段從理論上記述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13段記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也是講道理。

  2.對比論證。

  作者還運用了對比論證,使論證說理更加鮮明。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的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王陽明“格”竹子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進行了對比,突出新的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

  3.作者現身說法。

  現身說法,舉自己的求學經歷和體驗,親切而有說服力。

  五、質疑問難,合作交流

  對學生交流閱讀時勾畫的疑難問題,質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對話,通過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難問題。在平等的氛圍里積極探討明確下列問題: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又是什么?

  明確:《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作者談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明確: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是應付今天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語文活動

  活動主題:格物致知離你并不遙遠。

  要讓學生覺得格物致知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法布爾觀察綠色蟈蟈那么親切,離我們那么近,就像我們在拿一只蟈蟈在觀察。讓學生一方面體驗法布爾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也樹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像法布爾關注昆蟲一樣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積極地觀察探究實驗,你就是一個能夠擁有創造力的人,不斷地努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結合《綠色蟈蟈》《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談談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認識。

  亮出你的觀點: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對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談談怎樣能具有格物致知精神,交流分享。

  七、布置作業

  語文活動: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現代中國人。

  活動方法:查找資料,閱讀思考,學寫小議論文。

  活動目的:培養搜索論據資料的能力、寫小議論文的能力;體驗樹立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運用,強調聯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現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意地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其創新能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9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

  3、聯系學生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重點:1、議論文三要素在本課的體現。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義。

  教學難點:1、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

  2、對文中難句的理解。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請一學生講《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

  師小結:“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下面,我們就學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訴我們科學發明創造應當靠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點學生介紹)

  三、檢測預習:

  1、生翻開這課的《導與練》,師找四名學生上臺寫出“基點梳理)1—4的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難詞,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2、師補充:根據所給內容在課文中找出相應詞語寫在括號里。(師說生答,師把詞板書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順利,沒有阻礙。( 一帆風順  )

  b、置身于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袖手旁觀 )

  c、不知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點生按座次朗讀課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讀、漏讀、錯讀,聲音要宏亮,吐詞要清楚;讀完后師找學生點評。

  五、鞏固鋪墊:師生一起回憶議論文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同學們可結合課文后邊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論證)

  2、什么是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樣理解論據呢?

  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根據,它又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

  4、那什么是論證呢?

  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推理論證等,在議論文中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論證方法說理,很少只用一種方法。

  六、活學活用:那么本課的論點是什么?你能為本文列出結構提綱嗎?利用剛才所復習的議論文知識,小組討論完成。小組可推舉一個代表把討論提綱寫在黑板上,其他人則寫在書上或者預習本上。師生共同訂正。(板書)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論點)

  第二部分(3---12)分析問題

  a、(3—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b、(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處?是什么含義?

  a、“四書”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b、含義是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得,一旦面臨真正的實驗,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適應現在的世界。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a、傳統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八、說古論今: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壤上至今還沒有誕生諾貝爾獎?談談你的反思。你覺得一個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主動塑造自己為國爭光?可暢所欲言。

  九、走進文本:生自由讀課文,進一步走進文本。

  十、鞏固提高:做這課的《作業手冊》。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習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論據和論證方法來說明道理的。

  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在書上找答案。(事例論據,道理論據;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

  三、師生互動:繼續研讀課文。

  1、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實驗的精神”?

  實驗的精神就是積極的探測,細致具體的計劃。

  2、第8、9兩段都是論述“實驗”的內容,刪去一段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8、9兩段分別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使論證嚴密,更有說服力。

  3、將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為“沒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不常有”說明“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會經常出現,但不是不可能出現,如果改為“沒有”就太絕對化了。

  4、第12段中的“這樣”指什么內容?

  “這樣”指“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5、作者說:“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段話怎樣理解?你能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嗎?

  a、 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b、 示例: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6、哥白尼為了推翻教會的“地心說”,翻閱大量文史資料,經過長期的實踐觀察,最終提出了“日心說”,除了以上這些實例,你還知道哪些能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重要性的實例?說出來大家聽聽。

  例:a、以前流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達爾文長期考察通過化石發現人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b、以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說,而通過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人們發現地球是圓的。

  四、探究語言:本文限制性修飾詞語的運用及關聯詞語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連貫性,試找出文中這些詞語句子和你的同學一起探討。

  1、“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惟一”一詞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眼光、勇氣和毅力”這三個詞語位置能互換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地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三個詞位置不能調換。

  3、試比較下面兩句話的異同。

  a、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b、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兩句話內容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a句關聯詞“不是……而是…….”列出兩種實驗態度作比,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樣才能取得實驗的成功,強調了“積極的探測”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b句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五、拓展閱讀:課外語段訓練,見《導與練》的《作業手冊》“小議傳統教育”。

  六、積累摘抄:見《導與練》“課堂小比拼”1“四書”、“五經”。

  七、課后拾貝:欣賞文章《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八、拓展延伸:預習15課,做《導與練》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10

  [知識與能力] :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導學、啟發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PPT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

  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

  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內容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層次清晰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11

  教學重點:

  (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歸納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 明確學習目標

  3. 了解作者

  4. 檢查預習: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釋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回答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明確)例: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2. 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格物致知”作為一種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2)師: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歸納本文結構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1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A. 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 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 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四)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

  你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一個例子。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12

  一、學習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二、學習方法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三、重點 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四、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二).技能訓練 

  1.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2..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3.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4.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①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測評 

  1.下面一段話中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a.眼光 勇氣 毅力b.勇氣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氣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氣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個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篇13

  張國生

  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起碼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參考,發現只有“課文說明”“有關練習”“有關資料”幾項,而“有關資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一則。我想,如果教師只掌握這么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恐怕還達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顧自己的鄙陋,冒昧補上幾滴,再發表一點商榷意見,最后談談我怎樣教這一課。

  一,幾則參考資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處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條目”之二。

  2.關于王陽明格竹

  這個故事許多書里都提到過,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這個故事最早見于王陽明《傳習錄》第318(錢德洪序):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3.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4. 丁肇中先生的幾張照片

  還可以有其他一些參考資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一個物理學家的體驗》,以及丁肇中談實驗物理、談反物質、談宇宙大爆炸等。這些文章較長,限于篇幅,這里就不錄出了。

  二,關于本文結構層次的商榷

  《教師教學用書》認為,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第2—12段):論述論題。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我認為這種分法不當,對段意的概括也不準確。理由如下:

  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論題”。此文是一篇講演稿,第一段只是講演開始前的概括介紹,介紹這次講演的內容和范圍。至于“論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真實性需要證明的命題。據此,這篇文章的論題應是其題目“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文章不能分為三部分,而應分為兩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說第2-5自然段是論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也不準確,太寬泛了。準確的說應是: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那么準確的分層應當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應當是:

  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講演內容: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論述“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層:

  1.(2段):“格物致知”的出處和意義。

  2.(3-5段):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6-12段):實驗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13段)得出結論:希望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我給課本編輯先生提一個建議: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把它刪除,本文內容會更集中,更嚴謹。當然,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

  三,我的教學設計

  1.介紹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張,照片加動感美術字:“追星當追這樣的星”等。另通過超級鏈接進入丁肇中主頁,推薦學習瀏覽。

  2.預習課文,整體感知,弄清下列問題: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課文中怎樣解釋?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3.閱讀2-5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說: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是什么書?“格物致知”出自何處?引原文,讓學生背過“三綱領”和“八條目”。

  作者對《大學》“格物致知”的主張怎樣評價?

  傳統的中國教育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嗎?為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為什么用這個例子證明?

  王陽明是什么人?王陽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課文是怎樣介紹的?想深入了解請參看王陽明《傳習錄》原文,附帶進行文言文閱讀練習:(1)解釋加紅色的詞語。(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處?(3)二人“格竹”的結果如何?他們得出什么結論?(4)這樣“格”竹子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參讀胡適《格致與科學》(節選),回答下列問題:(1)“格致”有哪兩種意思?(2)胡適寫此文想說明什么?(3)胡適與丁肇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觀點相同嗎?

  作者認為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敗?然后提供佐證材料:王陽明《傳習錄》在敘述“格竹子”后說:“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討論:按照現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4.閱讀6-12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提示這一段大意的語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哪一句?“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系?

  作者認為: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這個例子典型嗎?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

  5.歸納練習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講了哪些道理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6.學生論壇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此題系發散性的討論題,不必得出一致的標準的答案;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7.擴展遷移

  一是提供一組圖片,讓學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樣從事“實驗科學”的:

  1.丁肇中教授負責實施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項目——l3實驗室。

  2.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使用的環狀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間,周長27公里,規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3.由中美等國家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這是為了在外層空間尋找反物質、暗物質以及研究宇宙射線實驗研制的首臺太空磁譜儀。該實驗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國承擔關鍵部件——永磁體系統的研制。

  二是“網上閱讀”: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嗎?點擊進入下列網頁:“丁肇中網頁”“丁肇中自傳《在探索中》”“丁肇中談實驗物理”“丁肇中談反物質”“丁肇中談宇宙大爆炸”“丁肇中與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話”……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搜索資料。

  看了以上設計,可能有的教師會認為課外內容多了一些,難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懷疑搞這些不考的東西是不是得不償失。對此我想說明以下幾點:

  1.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前言”部分規定: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要求。

  2.新課標“課程目標”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3.新課標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其“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擴展語文學習資源的任務: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我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擴展語文學習的資源;這樣安排,也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學習。

  4.當年,清華大學的沈元教授在中學數學課上講“哥德巴赫猜想”,使陳景潤受此激發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這才有了后來的數學家陳景潤和陳氏定理。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提供一些“反物質”之類的實驗物理知識,說不定也會有學生把發現反物質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并且說不定還會成為丁肇中這樣的實驗物理學家,真的發現反物質。

  地址:河北邢臺八中;郵編054000;辦公電話:0319-2050633;e:。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設計示例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目的:(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通用17篇)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級:九年級語文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 初中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重點:(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極其重要性。(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教學方法: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

  •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 初中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修身、齊家、誠意、正心”等詞語。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 初三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山東光遠中學王新偉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7篇)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訓練(精選17篇)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377人体裸体露私图片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黄片 | 99re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州国产精品久久久 | 欧美无砖区准a |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一区最新章节 | 国产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97 | 欧美贵妇xxxxxbbbb| 久久精品操 | 色七七亚洲 | 纳粹荒淫史 | 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久 | 国产精品麻豆久久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AV综合第1页 |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 亚洲无吗一区 | 72成人网 | 久久久久99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色戒一 | 啊啊啊免费网站 |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 日本a级黄绝片a一级啪啪 |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专区免费 | 亚洲无遮挡av | 国产小呦泬泬99精品 | 国产一区h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 精品成人影院 | 老师穿超短包臀裙办公室爆乳 |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福利社老司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