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3-07-2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

  山東光遠中學   王新偉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牵鰧嶒灥哪芰Ψ浅2,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哪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學生積極舉手,教師指明學生回答)

  生讀:丁肇中……

  師:丁肇中先生在1999年來到中國科學院作報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是他的報告的一部分.下面,我們大家放聲朗讀一下這篇文章,看一看,大家能不能找到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師:課文讀完了,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學生紛紛舉手)

  生(甲):我覺得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生(乙):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學生鼓掌)

  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還有沒有其他同學補充性地說明以下造成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

  生(丙):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只重視人們的理論,只重視思考,而不重視人們的動手能力,因此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師:好,你總結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生: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格物致知”作為一種精神,是指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師:文章中有沒有解釋?請告訴大家。

  生:有,在57頁。

  師:中國尋求知識的過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生(齊答):是主動的。

  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生(甲):我覺得中學生缺少的就是實踐精神,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生(乙):我覺得文章中已經告訴給我們明確的答案: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生(丙):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道理⑴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道理⑵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道理⑶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生(。何矣X得前面三位同學的總結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作者還通過舉例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作者舉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舉了自己由于受傳統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的事例,證明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學生有“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

  師(總結):這幾位同學總結得都發現好。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中心論點的。那么,課文在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分析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病,論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之后,在文章的結尾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義。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是什么?(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生(齊讀):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師:你覺得一個人能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學生思考、探究、發言)

  生:對事物客觀的、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師:這種探索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

  生(齊答):這種探索是積極的,主動的。

  師(深含激情地總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對事物客觀的、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這種探索是積極的,主動的。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的精神,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精神,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學生表示深受啟發)

  師:你覺得你具備不具備這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大家談一下。

 。▽W生短暫思考后,踴躍發言)(教師適時點評,肯定學生的說法)

  生(甲):我 經過實踐后,我才知道了冰的硬,水的軟?梢妼嵺`精神的重要作用。

  生(乙):我原來不會修鐘表,等我 翻閱了有關鐘表運轉的原理后,我又親自把我的馬蹄表拆開重新裝了一遍,雖然表走得不準了,但是,我在這其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可見,探索精神和實踐的精神對我是多么地重要。(學生大笑)

  生(丙):¨¨¨

  師(充滿感情地總結):其實呀,“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曾經說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于創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祖國走進了一個令人振奮自豪的新時代。主要我們立足于自己的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創造輝煌,我們也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學生信心百倍地鼓掌)

  師:學習完本文后,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同學們在課下把自己的收獲寫下來,并在班內交流。好,下課!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2

  文是作者一個報告文學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 

  首先,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釋“四書”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與現代學術的基礎實地探察,即實驗,恰恰實一致的。但傳統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因而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作者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說明王陽明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這是儒家傳統的看法決定的。 

  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討就可求到的。闡述了實驗的過程和要求:實驗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實驗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目標作為探索工程的向導。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質為例,說明要得到關于竹子的知識,只有*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于事的。 

  接著,作者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是中國學生大都偏重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重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荚嚨某煽兒芎茫谘芯抗ぷ髦行枰弥饕鈺r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個人的經驗為證”,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誤以為*埋頭讀書能應付一切,結果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這就更加深刻揭露了傳統教育的弊病,也說明了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闡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結尾提出了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教學建議 

  一.不妨在一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學習重點:一是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當然,允許學生根據本人情況另外確立學習重點。 

  二.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注意提醒學生,一定要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閱讀課文?梢越M織一些討論,下列問題可供選用: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觀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的問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c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0.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討論練習二。

  課后記: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4

  [知識與能力] :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導學、啟發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PPT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

  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

  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內容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拔摇钡挠H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層次清晰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5

  [知識與能力] :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導學、啟發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PPT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

  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

  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內容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層次清晰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6

  【教學依據】

  讀書、求知,是一個古老的話題。除了特殊情況,一個人平均要在學校度過人生的大約五分之一的時間。因此,對于求知,人們已是司空見慣了。然而,人們在求知時常常走進誤區,其實應歸咎于我們追求知識的不良習慣。讀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們就會恍然大悟,怎么樣獲取知識,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訴了我們:“格物致知”,“第一,尋求真正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作者開宗明義地給我們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不僅如此,課文的針對性很強。作者在一開頭就說“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作者深知,在他們身上維系著民族的命運,未雨先綢繆,可見作者丁肇中的一份良苦的用心。作者這樣面對面似的指點,嚴肅而真誠,語重而心長,能從內心去振撼學生。不僅如此,作者還聯系了自身學習求知的實際,這樣,不但縮短了作者同學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們倍感熟悉和親切,而且,還使廣大學生真實地、更快速地享受到“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的好處,更直接地讓學生們結合自身實際,反省過去,設計未來,懲前毖后。因此,課文在內容上具有強大的啟發和誘導作用!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課文,主要采用了議論這一常見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要求作者的立場堅定、觀點明確,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有一絲含混模糊。比較起來,它的確不具備記敘描寫那種特有的欲言而不言的含蓄美,但是,它的縝密的邏輯思維以及鮮明而準確的語言,能使讀者頓時豁然開朗,其內心即刻“分野中峰變,陰陽眾壑殊”。議論所具備的這種能快速梳理思維、高效地提高鑒別力的優勢,應該說是為含蓄的敘述描寫語言所難以企及的。

  作者選擇議論行文,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確的。他考慮到了自己的文章最應該看的是哪樣的人,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學生,作者深知,由于他們常常涉世未深,其世界觀和分析鑒別的能力尚處于有待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所以,對于學生,如果作者總是采用模棱兩可的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結果,絕不能說沒有過對牛談琴的無奈,有時竟然把學生的思想導入歧途也未可知。

  傳統的教學,特別是對議論說明文體的教學,往往是遵循著議論說明的形式特征而按部就班。碰著議論文,開首就是“論點是什么”,接著就是“用了哪些論據”,“論證方法怎么樣”呀,凡此種種經院哲學術語式的問題,不勝枚舉,結果是學一千篇議論文,其實只要學一篇就已足夠了。

  傳統的議論文教學,把作者的觀點作為道德訓誡的機器,灌輸的是無血無肉的教條一般的“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體驗,影響了他們思維素質的個性開發,千篇一律,僵化死板,使其漸漸陷入麻木和盲從的境地,如此這般,還何求什么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呢?

  是文章,就多是作者的獨創,作者的個性特征不時地滲透在其作品之中,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作品的獨創性的特點,總是用某一個既定的模式去肢解文體,這是顯然地不能從實質上去把握課文的。就學生這個方面而言,他們的基礎,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閱歷,也是參差各異的。閱讀同一種課文,他們所獲就一定互有懸殊,這一點,也必然要求課堂的教學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開放性,使學生的閱讀的不同面貌都展現出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對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閱讀,應該以原則為指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許可他們對作者的主張進行質疑,肯定他們自己的哪怕是直覺的判斷;對于作者在說理達意上的表達特征,不僅從消極意義上去把握議論的一般性常識,還要從積極意義上去鼓勵他們去補充和創新,在生動具體的閱讀實踐中,使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過程,從而使其思維和運用能力得到真正的開掘和提高。這樣做,必然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成了閱讀的主人,從而改變了昔日那種被動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見色行事的奴隸地位。

  閱讀本篇文章,鼓勵學生去做獨到的發現和理解,尊重其富有個性色彩的判斷,這也符合須多角度多層次的創造性進行閱讀的這一精神的____“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語文課程標準》)鑒于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宜局限于片面意義上的準確和絕對意義上的“標準”,勉勵學生打破常規,勇于向權威挑戰,從而砸出學生創新意識的火花。

  或許有人會誤認為,議論文非文學作品,在“情感”等方面,缺乏動人的力量,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作者的主張和看法,同樣來自于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只不過作者將其抽象和高度概括了而已。只要教師不墨守課文的抽象的語句,而積極地引導學生原其根索其本,那么,這種“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所取得的效果,我想一點兒也不會亞于動人心弦的文學作品的。

  不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處理好教師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產生的理解和判斷,教師要作出中肯而公正的評價,在提示和導向上,要采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的發展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邁進。

  【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探究進一步鞏固對議論常識的把握,具體感受文章以講道理、擺事實來闡明作者觀點的論證方法。在把握內容的過程中找出關鍵語句,概括內容要點,引導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文章,拓展文中的事實依據,培養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以形成創造性閱讀的品質。

  2、過程與方法:熟悉文本內容,自主地感知與分析課文,積極地質疑,依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向作者和課文挑戰,大膽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克服疑難問題。實踐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原則,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間的對話以及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多途徑地開發學生的心智。走入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避免空洞枯燥的說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的過程,其實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圍繞作者的觀點和作者的學習的成敗,可以引發學生自身對過去的檢討和反思,也能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積極的設想,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方式】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跟其它的議論文體一樣,作者的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能以獨到的見解說服讀者。換句話說,就文體而言,抽象概括居多,這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從抽象的語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論的種種個別,從這一點出發,便可以啟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團體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1、以搜集和篩選文體信息為主要途徑,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思路。議論文能為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們應該以課文為手段,培養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發展思維的能力,逐漸地消滅學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維狀態。

  2、嘗試積極的思維方式形成的過程。引導和提倡學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單向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品讀文本語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個性色彩的分析過程和結論。

  3、在注意基礎知識的探究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探究。在實際的課堂學習比較中,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的層面,生動地體會到把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在理性的層面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的水平。

  4、注重課文、學生、教師各因素多邊活動的結合,找到最佳結合的機會,不僅使課堂過程活潑多姿,而且給學生提供出廣闊的創造思維的平臺,使其創造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5、使學生從文字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和自然,從教條走向生動活潑的人生旅程,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以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材料導入。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句名言闡述了讀書和知識的關系由此提出正確的讀法和學法,自然導入課文。

  (導入在教學中至關重要,因為,它是課堂的序幕。導入的選擇,不僅要照顧到文本的內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拴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的當前情景,并為課堂教學的進程從一開頭就具備較強的凝聚力。大體說來,導入有名言格言式,有詩詞歌賦式,有故事式,有歌曲式等多種形式,什么課文采用什么導入形式,這要看具體情況。此所謂對癥下藥、因文制宜,是萬不可套用某一種機械的形式的。)

  二、檢討閱讀經驗,通過搜集、挑選、比較等來弄清文章在說理上的特征。

  交流探究:

  1、從文中找關鍵詞句,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2、為了闡述明白自己的觀點,文中哪些詞語提示了作者的思維邏輯層次?

  3、學生自已歸納本文的結構特點。

  (鼓勵學生自主地探究課文內容,結合以往的同類文體的閱讀經驗,對所學內容作出嘗試性的分析和判斷。在此基礎上得到關于本文特點的一致性的結論。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揉磋和提高。)

  三、探究文章觀點的人生意義,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回還過程的演變,深入淺出地解讀課文。

  合作探討: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請提出來,并舉例證明。

  (議論文章,常常是抽象性的,一般性的內容居多,教師的引導稍不注意,課堂就陷入空洞的說教狀態,學生處于空中樓閣的層面,云里霧里,是是非非,結果是學生的心和口都被捆綁在教師的思維這卷繩索之中,他們只好人云亦云,最終還是模棱兩可。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扮演主導這一角色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墨守著自己的經驗不放,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現,勉勵他們不必局限在死板的語言文字上面,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體驗,把文字幻化成可捉摸的生活,這樣,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課文的抽象而概括道理化為春風柔雨,使學生的心智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并能逐步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理念和閱讀習慣。)

  四、余音繞音地結束,激發學生課外探究的熱情。

  課堂的學習,無論是所獲取的信息或者是所擁有的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這塊天地,無疑只是井底之蛙。因此,要真正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教師也必須具備藝術性地結束學的技能,能發現那些比較有效的辦法,使學生的探究熱情一直延伸到課外,能使他們自覺而積極地開拓新視界,運用現成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教學實錄】

  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  專家點評:

  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    選用恰當的

  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同學們不妨想一想, 名言導入,既調

  莎士比亞用如此精美的比喻來歌詠書籍的重要性,這是由  動了學生的探究

  于書籍有什么特點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的興趣,又緊扣

  生:因為我們依靠知識才能生活,而書籍恰恰幾乎可  課文,也為學生

  以說是知識的化身!                 ∽灾魈骄孔隽耸

  師:說得十分正確。但是,對于讀書和有關知識的話  范,有很好的啟

  題,我們幾乎天天接觸,真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而實際  發作用。

  上呢,我們往往在扮演著一個求知的盲人角色,試想一想,

  你們曾經幾回地想過你們的讀法、你們的學法是正確的呢?

  你們曾經幾回地關注過你們喝的那點墨水是真正的墨水真

  正的知識呢?

  生(有驚異的表情)

  生:是有這么一點。

  師:能找一些成語或名句形容一下我們的求知的實際

  情景嗎?

  生:熟視無睹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的確,我們的頭腦幾乎被知識擠得滿滿的,而一

  提到動手作業,我們幾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杀

  是,我們每天只知道學,卻從來很少去想一想我們不能用

  的原因。今天,很幸運,我們有緣讀到《應有格物致知精

  神》一文,它將會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地學習、真正

  的求和。它會一腳踢醒我們這些夢中人,撥開我們心靈的

  迷霧,使我們真正見到求和天地的青天麗日。

  二、調動同類文體的閱讀經驗,探究本文在說理上的特征。   

  師:我們接觸的文章,大致有這樣兩種情形,一種是  專家點評:

  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自己不在文中明說出來,而讀者讀    自主搜集篩

  后卻自然明白了解;另一種是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他自  選本信息,注重

  己在文中說得明明白白的。你們可依據自己所獲取的文本  了學生的主體地

  信息,篩選一下并作出判斷,看看本文屬于哪一種情形! ∥。同時,師生

  生:后一種。                   互動,課堂活躍

  生:屬于那種“在文中說得明明白白”的文章!   《钟袟l不紊。

  師:那么,請你們再想想,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   力避傳統議論文

  生:告訴我們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虒W的公式化,

  生:告訴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Ρ軉握{、枯燥

  生:告訴我們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生:告訴我們要重視實驗精神。

  生:告訴我們,中國學生存在著許多缺點。

  生:告訴我們,作者丁肇中在美國留過學。

  生:告訴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師:你們說了很多,都動了腦筋,這是你們的成功。你們能否還把這些要點權衡一下,看哪一條是其中最重要的,打個比方說,把這些句子的班長找出來。

  生:我們學習時要“格物”和“致知”,就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師:文中對“探察物體”作了怎樣的說明?

  生:實地的探察,就是所謂的實驗。

  師:說得很對。請瀏覽課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象,強調了作者關注“實驗”。

  生:“實驗”這個詞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多次,說明作者在有意識地強調“實驗”這個意思。

  師: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文中統計一番“實驗”一詞究竟出現過多少次。

  生:11次。

  師:“實驗”一詞出現這么多次,作者到底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新的知識獲得的正確途徑是通過格物,即通過實驗而獲得的。

  師:對,作者為了闡述自己的這一觀點,文中有哪些關鍵詞語提示了作者的思維邏輯層次呢?

  生:傳統的中國教育

  生:科學發展的歷史  時至今天

  生: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

  師:以什么為序?

  生:時間

  師:對,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有悖于科學發展

  史的要求的,從這一失一得之中,自然讓讀者明白,實驗精

  神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不僅如此,作者還就今天的中國

  學生現狀作出定位,換句話說,仍然是抱殘守缺,深深地中

  了傳統教育的毒,從而證明發揚和“復興”格物致知精神的

  重要性和緊迫性。作者為了說明這些問題,不是光講道理,

  還擺了事實,關于擺事實,同學們一定不會很困難地找出來

  吧?

  生:不困難

  生: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說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生:作者自己留學的一段經歷,證明了中國學生輕視實   :

  驗,不愿動手的缺陷。                                      

  師:既然作者指出了中國學生包括我們在內所存在的問題,他是否詳細地給我們指出了擺脫這種困境而在今后能邁上正確的求知途徑的方法呢?

  生:作者是這樣說的。

  生:他說:“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還有“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弄清了課文在議論

  上的特點:文章的結構是我們常見的,即提出問題__分析

  問題__解決問題。說理的方法也是我們常見的,

  你們自己歸納一下吧!

  生:擺事實,講道理。

  三、還抽象于形象,還一般于特殊,深入淺出地理解內  專家點評:

  容,鼓勵獨到的見解。                                     講究引導和點

  師:李白和杜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我這兒有一首關于 撥的藝術。利用閱

  他們的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哪用故 讀期待,閱讀的反

  謗傷。蚍蜉振大樹,可笑不自量。這是韓愈給李白杜甫詩文 思和批判,調動了

  的評價,你們還能找出一首來嗎?                       學生的積極性,正

  生: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 面誘導學生,使其

  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代趙翼的《論詩》。         健康發展。講究創

  師:從對李白杜甫詩文的不同評價來看,你們覺得韓愈 新閱讀,很好地開

  和趙翼哪一個人的求知觀同課文相類似,并簡要地談談自己 發了智力。

  的依據。

 。▽W生討論)

  生:趙翼的求知觀跟課文類似。

  師:依據呢?

  生:因為趙翼“保留”著“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他“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象”。

  生:他學習知識做到了“不消極地袖手旁觀”,“能自己做主張,出主意”,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積極提倡動手創新。

  師:談得很好。既然如你們所說,那么,丁肇中是一個大學問家,他也是個權威,你們敢向他挑戰嗎?

  生:能!

  生:敢!

  師:他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你們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見呢?

  生:有。就如格竹吧,同是封建時代的鄭板橋,他就不像王陽明那樣一無所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渾不怕,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很多善于寫詠物詩的封建文人,他們其實是擅長“格物”并能“致知”的。

  生:如“格柳”吧,“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我也起了一首:“梅雪爭春肯降,騷人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宋詩人在“格”梅和雪。

  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在“格草”。

  生:“橫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不同”。蘇軾在“格山”。     

  師:說得很多了。同學們能夠同作者一見雌雄,這是好

  習慣。不過,作者所說的,畢竟當時中國教育的現實,并且

  對現在也著嚴重的不良影響。作者正站在關心祖國前途和民

  族命運的高度,給我們指出缺點和開具了治病的方良藥。

  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的這一番良苦的用心。你們覺得呢?

  生:我們應該學習他把自己同祖國和民族聯系起來的精神。

  生:我打算把他的教導落實到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去。

  生:學習注重實際,旨在創新的求知精神。

  師:是的,我們雖然提倡懷疑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而走向極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真正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要在倒掉產盆里的臟水的同時,連新生的嬰兒也倒掉了!”

  四、留下余味,使學生探究的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去。  專家點評:

  師:議論的文章,雖然缺乏文學作品的生動,但是,它    結尾留白期待,

  們正如本文一樣,有許多精辟的見地與人生的哲理足以開啟 使課堂學余音繞梁,

  我們的心扉,打動我們的心靈,洗禮我們的靈魂。老子說: 為學生把探究的欲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輕諾必 望和熱情延伸到課

  寡信,多易必多難”。這些道理,對們做事為人,給了多么 外,作了適當的引

  大的啟發和幫助啊。鑒于此,你們在讀書時,就不應該偏食,導和準備。

  不僅學會享受那些動人心弦文學作品,也應該抽點時間讀一

  讀那些質樸的說理文章,請記住,那里面同樣有鮮花和寶石!

  【教學反思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運用,強調聯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現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意地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其創新能力。

  附:課后拓展性閱讀材料

  讀書與思考

  鐘敬文

 、僮x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么記  什么,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里、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

  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后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

  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做垃圾處理。

 、鄹母镩_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涌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

  里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

  ④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選自XX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有刪改。)

  (恩施市小渡船中學    譚紹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2、問:“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

  明確: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問:丁教授舉了哪些事例、講了哪些道理來證明中心論點?

  明確: 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物”;研究竹子;個人經驗

  道理論證: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7、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 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課堂延伸

  1、討論: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2、你認為自己是否具備這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大家談一談。

  五、布置作業。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學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習題精選】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c、論語

  d、儒家 e、測量f、向導

  g、彷徨 h、適當

  2、解釋下列詞語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觀:

  d、儒家:

  3、給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標點符號。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參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獲得事物的知識;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d、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理關系。

  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钡摹洞髮W》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彼v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ńY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xx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

  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

  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難點)

  教學課時:兩節課

  教學備課:

  1、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略)

  2、基礎知識: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1):交代話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分析論題。以中國學生生存的問題和作者經歷為例,

  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端,再次點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偨Y全文,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

  板書: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2)-(5)(13)

 。6)-(12)

  引論--------------本論--------------結論

  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重視實驗)(不是儒家側重的像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學實驗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ńY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4、論證方法:

  (1)講道理(道理論證)(引用論證):

  第2段:引用《四書》上的《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第3段: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舉例論證:

  第4段: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5段:繼續舉王陽明觀點的事例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真正義。

  第8段:舉研究竹子事例,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第12段:舉個人經歷事例,具體說明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蛘撟C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3)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5、問題探究: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作者在文章要講的是“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答案是NO。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傳之于萬世”的。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6、寫作特點:

 。1)思路清晰,說理縝密。(引論-本論-結論)

 。2)事實道理相結合,正反事理結合。(王陽明格竹反例與作者實驗正例對比)

  7、學會啟示感悟?

  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高能。注重理論,更注重實踐,用現代人的思維思考,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世界,讓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1、邊讀課文邊圈畫需要關注的詞語。尤其是音形義。

  2、探究論點、論據、論證(見上面備課)

  3、深化論文的相關知識。

  提出論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作業部署:體會“格物致知”精髓。

  作文寫作:我和未來有個約會(我和未來的約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牵鰧嶒灥哪芰Ψ浅2,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2、重點詞語

  補充: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    埋沒(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七、課堂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八、布置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F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ㄈ┱n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ㄋ模┎贾米鳂I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4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解說: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學習側重點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學習探究學習方法。

  4.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解說:根據新教材編排的特點,初中學習的第五學期,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根據新教材閱讀能力培養的這一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1、2。依據新大綱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3、4。)

  [自讀程序]

  1.作者介紹(學生運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自制電子作品,介紹丁肇中人物小傳和圖片)。

  2.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3.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多媒體實驗班級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4.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如果課堂討論不夠深入,可讓學生以《淺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5.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僦袊鴤鹘y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谌寮宜枷霚\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軚|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課堂小結,重申學習重點。

  (解說:在“自讀程序”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工具書,讓學生完成生字詞的自學;動筆墨讀書,用圈點批注法完成對內容的自學;用討論交流法,實現對自學內容的反饋與糾正。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創設平等民主的自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敢于質疑問難;利用信息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在主動探索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學生自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學生知識建構中,教師是學生經驗建構的促進者;在信息資源利用中,是學生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在協作討論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自讀點撥]

  1.作者簡介及文章寫作背景

  丁肇中,美國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qr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言稿,節選時省略的內容是:“我非常榮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

  2.“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抖Y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币庵^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3.扣題開談,適時立論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4.風格樸實,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付予性質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解說:在進行議論文教學時,應緊緊圍繞議論文文體特點來進行學習。自學點撥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外,還應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常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以及事例論證的好處等。)

  [自讀思考]

  1.在文中畫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義。

  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舉事例和闡述的道理。

  3.針對質疑,分組作探究學習,寫出探究小報告或制作電子作品。

  4.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著名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宣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予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01年11月4日)

  (解說:思考1、2是從議論文文體特點出發,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思考3是課外拓展探究學習,目的不在于學生探究有多深入全面,但要讓學生在查詢資料,歸納提煉觀點,寫探究報告中嘗試科學嚴謹的實驗步驟與方法,并擴大課外閱讀視野。思考4是學生在學習本單元議論文的基礎上,遷移學習能力,初步學習寫作議論文,是課內學習的課外拓展延伸。)

  參考答案

  1.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意義: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究;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2.見自讀點撥(4)的列舉事例表格。3.略4.略

  [備教資料]

  丁肇中小傳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獨立發現一種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國外科學技術界評論說,丁肇中是最有實驗能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自然》雜志還評論說,丁肇中所從事的工作是溝通中美兩國科技交流的一座橋梁。

  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為美國公民的。他的父母都是中國的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他們從中國啟程去美國,對密執安州立大學進行訪問。1月26日,就在這所學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憶中說:“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國,可是我卻偏偏早產了。我出生兩個月后才回到中國!彼耐暾档诙问澜绱髴鹑毡厩致灾袊膽饋y年代,所以他十二歲以前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撫養成人的。外祖母性格剛毅且果斷,她丈夫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了,從那以后她回到學校當教師,把丁肇中的母親撫養成人。丁肇中在童年經常聽到外祖母回憶那些艱難歲月里度過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對丁肇中以后嚴謹刻苦治學,一絲不茍實驗,縝密組織研究和嚴格要求下屬等優良作風產生了很大影響。

  丁肇中先在大陸度過童年,十三歲去中國臺灣上學,那時他父親是臺灣大學的一名教授。二十歲時,他決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國密執安大學繼續攻讀!澳菚r我英文懂得不多,對美國的生活一無所知。在國內的時候在書上讀到許多美國學生是自己掙錢維持生活讀完大學的。我告訴父母也這樣做。當1956年9月6日到達美國底特律機場的時候,口袋里只有一百美元。在那時,有點錢好像已經滿不錯了。我舉目無親,不免有幾分擔心!蹦菐啄,可以說是丁肇中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一面頑強勤奮地學習,一面自己掙錢維持生活。后來因成績優異獲得了獎學金。三年之后的1959年獲得物理學和數學兩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碩士學位。接著在密執安大學物理研究所當研究生,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會會員的身份,前往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導下用質子同步加速器進行研究?驴赡釋嶒灩ぷ鞯膰栏衽c耐心對丁肇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這段日子以及后來再到日內瓦工作期間,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況是:一早起來在自取食堂里吃早飯,然后一整天留在實驗室里,直到夜里離開實驗室,驅車十分鐘回到他的公寓房間睡覺。每隔兩個星期,他坐飛機回到美國麻省萊克新頓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凱·路易絲·庫恩和兩個女兒。1964年,丁肇中離開日內瓦回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執教,直到1969年。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希瓦茲、吳健雄和李政道等在內的第一流物理學家工作。這個時期,丁肇中發現了“抗氫同位素”,使他初露頭角。美國各大報刊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項發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這些年里,他開始對“電子和正電子對”的生成發生了興趣。這時丁肇中又接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之聘,主持該學院的布魯克海汶實驗室,他負責的研究小組分別在美國布魯克海汶實驗室、瑞士歐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國漢堡電子回旋加速器實驗室三處進行類光子粒子的衰變探索,并且尋找衰變成電子對和lL介子對的新粒子。這一研究夜以繼日地整整進行了五年。

  1971年,丁攆中帶領它的研究小組回到美國,開始在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進行試驗。經過將近三年的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在1974年8月次覺察到一種新粒手存在的跡象,其量量約為質子的三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謹慎,他們當時沒有公布這一發現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會議時,得知該校加速器實驗室的里希特小組也剛好獨立地發現了同一現象,并已將新粒子命名為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發表他們的發現,并將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J/A粒子的發現,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這一發現在物理學上的重大意義是:他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明存在著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從夸克模型看,J/A中粒于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組成的強子。以前,人們認為所有已知強子都可由三種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以及它們的反粒子以各種形式組成。丁肇中和里希特發現J/A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當今的弱相互作用理論,他們兩人分獲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979年,在德國漢堡,丁肇中領導他的小組又找到了膠子,這是量子色動力學理論的一種重要證明,為統一強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丁肇中已成為當代第一流的實驗物理學家。他主持的德國漢堡電子回旋加速器研究小組,首先接納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去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國講課,聽眾都是致以千計。他大部分時間是在漢堡工作,同時又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他說:“在漢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對于我的小組,我盡量挑選那些也喜歡刻苦工作的人。”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玩,也不看小說。當丁肇中還沒有從事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時候,他偏愛科學史。他把法拉第看作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學成就及其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立志做第二個法拉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ǘ┲v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F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ㄈ┱n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ㄋ模┎贾米鳂I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6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二)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論語袖手旁觀

 、诮忉專焊裎镏轮葆逍涫峙杂^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 篇17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的問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導語 。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0.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討論練習二。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實驗精神? 

  3.我們為什么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4.經書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怎么重新認識和思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通用17篇)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級:九年級語文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 初中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重點:(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極其重要性。(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教學方法: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

  •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 初中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修身、齊家、誠意、正心”等詞語。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 初三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7篇)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訓練(精選17篇)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4篇)

    【同步達綱練習】一、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a.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b.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c.一抬腳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精選17篇)

    知識掌握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華裔________家,________獎獲得者。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兩篇和________、《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 |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 精品视频在线99 | 97久久国产精品超碰热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 91区人人爽人人都喜欢人人都有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19 | 成年视频女人的天堂天天看片 |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网站互动交流 |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国产一级av片一区久久久 | 99爱国产精品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在线网站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青青牛奶 | 在线免费欧美 | 久久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久久久88 | 无码流畅无码福利午夜 | 无码纯肉视频在线观看喷水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 国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 午夜操操操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视频无码一区 | 91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 |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 国产精品福利网址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A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爆乳 | 久久夜色精品亚洲噜噜国产mv | 成全免费高清观看在线电视 |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 久久69| tube69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