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綜合性學習教案 >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精選16篇)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02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精選16篇)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xx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

  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

  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難點)

  教學課時:兩節課

  教學備課:

  1、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略)

  2、基礎知識: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1):交代話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分析論題。以中國學生生存的問題和作者經歷為例,

  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端,再次點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總結全文,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

  板書: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2)-(5)(13)

  (6)-(12)

  引論--------------本論--------------結論

  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重視實驗)(不是儒家側重的像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學實驗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4、論證方法:

  (1)講道理(道理論證)(引用論證):

  第2段:引用《四書》上的《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第3段: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舉例論證:

  第4段: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5段:繼續舉王陽明觀點的事例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真正義。

  第8段:舉研究竹子事例,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第12段:舉個人經歷事例,具體說明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或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3)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5、問題探究: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作者在文章要講的是“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答案是NO。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傳之于萬世”的。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6、寫作特點:

  (1)思路清晰,說理縝密。(引論-本論-結論)

  (2)事實道理相結合,正反事理結合。(王陽明格竹反例與作者實驗正例對比)

  7、學會啟示感悟?

  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高能。注重理論,更注重實踐,用現代人的思維思考,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世界,讓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1、邊讀課文邊圈畫需要關注的詞語。尤其是音形義。

  2、探究論點、論據、論證(見上面備課)

  3、深化論文的相關知識。

  提出論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作業部署:體會“格物致知”精髓。

  作文寫作:我和未來有個約會(我和未來的約會)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二)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論語袖手旁觀

  ②解釋: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2、重點詞語

  補充: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七、課堂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八、布置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二)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論語袖手旁觀

  ②解釋: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7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解說: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學習側重點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學習探究學習方法。  

  4.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解說:根據新教材編排的特點,初中學習的第五學期,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根據新教材閱讀能力培養的這一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1、2。依據新大綱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學習側重點3、4。)  

  [自讀程序]  

  1.作者介紹(學生運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自制電子作品,介紹丁肇中人物小傳和圖片)。  

  2.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3.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多媒體實驗班級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4.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如果課堂討論不夠深入,可讓學生以《淺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5.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①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課堂小結,重申學習重點。  

  (解說:在“自讀程序”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工具書,讓學生完成生字詞的自學;動筆墨讀書,用圈點批注法完成對內容的自學;用討論交流法,實現對自學內容的反饋與糾正。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創設平等民主的自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敢于質疑問難;利用信息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在主動探索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學生自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學生知識建構中,教師是學生經驗建構的促進者;在信息資源利用中,是學生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在協作討論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自讀點撥]  

  1.作者簡介及文章寫作背景  

  丁肇中,美國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qr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言稿,節選時省略的內容是:“我非常榮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  

  2.“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3.扣題開談,適時立論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攏,先說明“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4.風格樸實,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付予性質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解說:在進行議論文教學時,應緊緊圍繞議論文文體特點來進行學習。自學點撥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外,還應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常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以及事例論證的好處等。)  

  [自讀思考]  

  1.在文中畫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義。  

  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舉事例和闡述的道理。  

  3.針對質疑,分組作探究學習,寫出探究小報告或制作電子作品。  

  4.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著名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宣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予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01年11月4日)  

  (解說:思考1、2是從議論文文體特點出發,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思考3是課外拓展探究學習,目的不在于學生探究有多深入全面,但要讓學生在查詢資料,歸納提煉觀點,寫探究報告中嘗試科學嚴謹的實驗步驟與方法,并擴大課外閱讀視野。思考4是學生在學習本單元議論文的基礎上,遷移學習能力,初步學習寫作議論文,是課內學習的課外拓展延伸。) 

  參考答案  

  1.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意義: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究;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2.見自讀點撥(4)的列舉事例表格。3.略4.略  

  [備教資料]  

  丁肇中小傳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獨立發現一種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國外科學技術界評論說,丁肇中是最有實驗能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自然》雜志還評論說,丁肇中所從事的工作是溝通中美兩國科技交流的一座橋梁。  

  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為美國公民的。他的父母都是中國的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他們從中國啟程去美國,對密執安州立大學進行訪問。1月26日,就在這所學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憶中說:“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國,可是我卻偏偏早產了。我出生兩個月后才回到中國。”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中國的戰亂年代,所以他十二歲以前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撫養成人的。外祖母性格剛毅且果斷,她丈夫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了,從那以后她回到學校當教師,把丁肇中的母親撫養成人。丁肇中在童年經常聽到外祖母回憶那些艱難歲月里度過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對丁肇中以后嚴謹刻苦治學,一絲不茍實驗,縝密組織研究和嚴格要求下屬等優良作風產生了很大影響。  

  丁肇中先在大陸度過童年,十三歲去中國臺灣上學,那時他父親是臺灣大學的一名教授。二十歲時,他決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國密執安大學繼續攻讀。“那時我英文懂得不多,對美國的生活一無所知。在國內的時候在書上讀到許多美國學生是自己掙錢維持生活讀完大學的。我告訴父母也這樣做。當1956年9月6日到達美國底特律機場的時候,口袋里只有一百美元。在那時,有點錢好像已經滿不錯了。我舉目無親,不免有幾分擔心。”那幾年,可以說是丁肇中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一面頑強勤奮地學習,一面自己掙錢維持生活。后來因成績優異獲得了獎學金。三年之后的1959年獲得物理學和數學兩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碩士學位。接著在密執安大學物理研究所當研究生,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會會員的身份,前往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導下用質子同步加速器進行研究。柯可尼對實驗工作的嚴格與耐心對丁肇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這段日子以及后來再到日內瓦工作期間,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況是:一早起來在自取食堂里吃早飯,然后一整天留在實驗室里,直到夜里離開實驗室,驅車十分鐘回到他的公寓房間睡覺。每隔兩個星期,他坐飛機回到美國麻省萊克新頓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凱·路易絲·庫恩和兩個女兒。1964年,丁肇中離開日內瓦回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執教,直到1969年。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希瓦茲、吳健雄和李政道等在內的第一流物理學家工作。這個時期,丁肇中發現了“抗氫同位素”,使他初露頭角。美國各大報刊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項發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這些年里,他開始對“電子和正電子對”的生成發生了興趣。這時丁肇中又接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之聘,主持該學院的布魯克海汶實驗室,他負責的研究小組分別在美國布魯克海汶實驗室、瑞士歐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國漢堡電子回旋加速器實驗室三處進行類光子粒子的衰變探索,并且尋找衰變成電子對和ll介子對的新粒子。這一研究夜以繼日地整整進行了五年。  

  1971年,丁攆中帶領它的研究小組回到美國,開始在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進行試驗。經過將近三年的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在1974年8月次覺察到一種新粒手存在的跡象,其量量約為質子的三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謹慎,他們當時沒有公布這一發現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會議時,得知該校加速器實驗室的里希特小組也剛好獨立地發現了同一現象,并已將新粒子命名為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發表他們的發現,并將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j/a粒子的發現,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這一發現在物理學上的重大意義是:他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明存在著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從夸克模型看,j/a中粒于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組成的強子。以前,人們認為所有已知強子都可由三種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以及它們的反粒子以各種形式組成。丁肇中和里希特發現j/a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當今的弱相互作用理論,他們兩人分獲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979年,在德國漢堡,丁肇中領導他的小組又找到了膠子,這是量子色動力學理論的一種重要證明,為統一強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丁肇中已成為當代第一流的實驗物理學家。他主持的德國漢堡電子回旋加速器研究小組,首先接納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去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國講課,聽眾都是致以千計。他大部分時間是在漢堡工作,同時又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他說:“在漢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對于我的小組,我盡量挑選那些也喜歡刻苦工作的人。”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玩,也不看小說。當丁肇中還沒有從事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時候,他偏愛科學史。他把法拉第看作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學成就及其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立志做第二個法拉第。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討論、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事例1:美國《科學世界》雜志從眾多的發明中,選出了改變二十世紀的十大發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了解作者:

  4、檢查預習: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探討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思考、交流

  2、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格物致知”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交流

  強調:格物(途徑)致知(目的)現代學術:實驗

  事例:嘗梨麥哲倫環球航行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來論證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陽明格竹苦想頭疼之例(探討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討:《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學的格物致知應該是怎樣做的?

  思考、交流

  實驗過程和要求:①積極的而非消極的②有計劃有目標

  通過這種科學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關知識,從而強調了格物致知(實驗)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5)正確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和希望。

  3、歸納本文的論述思路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引用論證法:

  2、舉例論證法:

  3、對比論證: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學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這種精神?

  思考、討論、交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課和電腦上機課的開設等。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解決問題)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9

  一、學習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二、學習方法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三、重點 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四、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二).技能訓練 

  1.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2..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3.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4.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①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③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測評 

  1.下面一段話中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a.眼光 勇氣 毅力b.勇氣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氣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氣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個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的問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導語 。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0.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討論練習二。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實驗精神? 

  3.我們為什么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4.經書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怎么重新認識和思考?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1

  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起碼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參考,發現只有“課文說明”“有關練習”“有關資料”幾項,而“有關資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一則。我想,如果教師只掌握這么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恐怕還達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顧自己的鄙陋,冒昧補上幾滴,再發表一點商榷意見,最后談談我怎樣教這一課。

  一,幾則參考資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處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條目”之二。

  2.關于王陽明格竹

  這個故事許多書里都提到過,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這個故事最早見于王陽明《傳習錄》第318(錢德洪序):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3.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4. 丁肇中先生的幾張照片

  還可以有其他一些參考資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一個物理學家的體驗》,以及丁肇中談實驗物理、談反物質、談宇宙大爆炸等。這些文章較長,限于篇幅,這里就不錄出了。

  二,關于本文結構層次的商榷

  《教師教學用書》認為,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第2—12段):論述論題。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我認為這種分法不當,對段意的概括也不準確。理由如下:

  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論題”。此文是一篇講演稿,第一段只是講演開始前的概括介紹,介紹這次講演的內容和范圍。至于“論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真實性需要證明的命題。據此,這篇文章的論題應是其題目“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文章不能分為三部分,而應分為兩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說第2-5自然段是論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也不準確,太寬泛了。準確的說應是: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那么準確的分層應當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應當是:

  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講演內容: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論述“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層:

  1.(2段):“格物致知”的出處和意義。

  2.(3-5段):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6-12段):實驗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13段)得出結論:希望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我給課本編輯先生提一個建議: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把它刪除,本文內容會更集中,更嚴謹。當然,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

  三,我的教學設計

  1.介紹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張,照片加動感美術字:“追星當追這樣的星”等。另通過超級鏈接進入丁肇中主頁,推薦學習瀏覽。

  2.預習課文,整體感知,弄清下列問題: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課文中怎樣解釋?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3.閱讀2-5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說: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是什么書?“格物致知”出自何處?引原文,讓學生背過“三綱領”和“八條目”。

  作者對《大學》“格物致知”的主張怎樣評價?

  傳統的中國教育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嗎?為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為什么用這個例子證明?

  王陽明是什么人?王陽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課文是怎樣介紹的?想深入了解請參看王陽明《傳習錄》原文,附帶進行文言文閱讀練習:(1)解釋加紅色的詞語。(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處?(3)二人“格竹”的結果如何?他們得出什么結論?(4)這樣“格”竹子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參讀胡適《格致與科學》(節選),回答下列問題:(1)“格致”有哪兩種意思?(2)胡適寫此文想說明什么?(3)胡適與丁肇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觀點相同嗎?

  作者認為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敗?然后提供佐證材料:王陽明《傳習錄》在敘述“格竹子”后說:“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討論:按照現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4.閱讀6-12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提示這一段大意的語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哪一句?“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系?

  作者認為: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這個例子典型嗎?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

  5.歸納練習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講了哪些道理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6.學生論壇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此題系發散性的討論題,不必得出一致的標準的答案;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7.擴展遷移

  一是提供一組圖片,讓學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樣從事“實驗科學”的:

  1.丁肇中教授負責實施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項目——l3實驗室。

  2.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使用的環狀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間,周長27公里,規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3.由中美等國家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這是為了在外層空間尋找反物質、暗物質以及研究宇宙射線實驗研制的首臺太空磁譜儀。該實驗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國承擔關鍵部件——永磁體系統的研制。

  二是“網上閱讀”: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嗎?點擊進入下列網頁:“丁肇中網頁”“丁肇中自傳《在探索中》”“丁肇中談實驗物理”“丁肇中談反物質”“丁肇中談宇宙大爆炸”“丁肇中與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話”……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搜索資料。

  看了以上設計,可能有的教師會認為課外內容多了一些,難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懷疑搞這些不考的東西是不是得不償失。對此我想說明以下幾點:

  1.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前言”部分規定: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要求。

  2.新課標“課程目標”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3.新課標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其“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擴展語文學習資源的任務: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我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擴展語文學習的資源;這樣安排,也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學習。

  4.當年,清華大學的沈元教授在中學數學課上講“哥德巴赫猜想”,使陳景潤受此激發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這才有了后來的數學家陳景潤和陳氏定理。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提供一些“反物質”之類的實驗物理知識,說不定也會有學生把發現反物質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并且說不定還會成為丁肇中這樣的實驗物理學家,真的發現反物質。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3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 級:九年級語文          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 用 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分析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課   時 3

  教學方法 指導點撥

  教學用具 常規                      教學流程 復備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找出中心論點,理清結構 教學難點:理清結構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 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 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 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 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 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 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 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 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 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 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 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查字典解釋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自我檢測(給下列詞語注音)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抽象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三、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1.閱讀課文,思考:本文的論題是什么? 2.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 提綱。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 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 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c以 “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  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 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 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 “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 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提問:傳統教育的弊病是什么? 為了論述這一問題作者舉了什么例子?這個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 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 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四、課堂評價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 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五、鞏固練習(課中、課后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六、備課組交流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了解實驗精神的過程及意義,格物致知的意義。 教學難點:了解實驗精神的過程及意義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朗讀課文剩余部分 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集體交流。(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并與同組同學合作探究,師組織集體交流) 1.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2.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3.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 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 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5.歸納一下第11段作者主要表明了什么觀點?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 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6.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 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二)學習課文最后一段:生自讀第13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請你用文章中的一句話回答: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提問:作者認為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鞏固練習(課堂、課后作業) 結合 課后練習一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說說有些同學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怎樣學習才能適應瑞的世界環境? 備課組交流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精讀課文,理解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找出作者觀點及論證方法 自我檢測 1、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2、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 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一、精讀課文,理解作者觀點 1、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仔細閱讀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明確: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過渡語: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丁教授提倡的這一點,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那么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過渡語:通過學習,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理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自然,這種風格的形成,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是分不開的。 二、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請同學們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據課文的內容補充完整(括號內為應填內容)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課堂評價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 其實“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鞏固練習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鞏固練習(課堂、課后作業) 完成本課練習冊

  備課組交流反思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xx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2、問:“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

  明確: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問:丁教授舉了哪些事例、講了哪些道理來證明中心論點?

  明確: 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物”;研究竹子;個人經驗

  道理論證: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7、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 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課堂延伸

  1、討論: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2、你認為自己是否具備這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大家談一談。

  五、布置作業。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篇16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袖手旁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________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________傳統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尋求新知識,________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什么問題?作者的結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對我們的現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很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

  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①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③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④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⑤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⑥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⑦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⑧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6.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歷為例,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倒數第三段中加粗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劃分最后一段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認為我們當代中學生最主要的弱點是什么?這一弱點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燒開一壺水

  前兩天跟一個領導談話,領導說現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夠把一壺水燒開,很多人都是燒到六十度就撒手了。還有不少人這壺水沒有燒開,又跑去燒別的壺。這些人本來是很有才華、可以有些作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個人最終也沒有把一壺水燒開,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訪高希均時,高教授說的一番話。高教授在談到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幾個墓本的經濟觀念時,說到“核心優勢”。所謂“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真正的優勢到底是什么。然后的問題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資源都集中運用到這個優勢上?高教授的這個觀念跟“燒開一壺水”的說法是可以兩相參照、互相發揚的。

  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歸結起來大概有這樣的四個問題。一是一壺水值不值得燒,二是應該燒哪一壺,三是如何燒,四是燒開之后又怎么辦。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社會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就是所謂“冷門”。考大學,熱門的專業報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業總是門庭若市。其實呢,熱門和冷門是相互轉換的。社會上只有沒有燒開的水,沒有不值得燒的水。有句俗話: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所謂狀元,無非就是燒開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說他在深山遇見一個理發師傅,這個師傅不僅能夠準確知道顧客頭上癢在何處,而且他的剃刀在臉上游走,猶如春風拂面。這樣的技藝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個人要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潛能,至少應該看看自己的興趣何在。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太過優秀的人,總是認為壺壺水都值得燒,壺壺都可能燒得開。但是,“核心優勢”的關鍵處就是告訴我們只能有一個的優勢,多“核心優勢”也就降低了優勢。有諺語說,不要同時追兩只兔子。圍棋大師吳清源曾經手書條幅“不博三兔”給聶衛平,委婉批評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確之后,就要不停地燒水,直至水開。水不開,雖然有核心,但是無優勢,燒水的過程大概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免會有見異思遷的弱點,不免會懷疑乃至動搖,對水是不是可以燒開有深度的疑慮,最后我們甚至認為也許這壺水根本就不值得燒……一個能夠把水燒開的人,一定經過了寂寞、艱難和挫折……尤其是燒到六十度之后的難度,常常令無數來者折返。其實任何人在初始階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嗎?所謂成功人士,無非把一壺水燒開了而已。

  水既燒開,還要防止水再變涼。要讓水持續在沸點,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燒開有過之而無不及。取得“核心優勢”的人,社會會給他特別的榮譽,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會活動,于是“核心”不核,“優勢”也不優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夠及時警覺到這一點。像前不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動實行“頭銜瘦身”,目的當然是要把“核心優勢”延續得長久一點。

  不過,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在別處”的人太多,想去燒下一壺或者別人那一壺的人太多,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人太多。真正能夠坐冷板凳,在自己的專業方面能夠精進了再精進的人并不多。

  當然,要讓人靜下心來燒開自己這一壺,在社會方面來說,還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證。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中,一個專業技藝精湛的人應該獲得相應的待遇,不應該讓人覺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燒的水。只有燒開自己水的人多了,整個國家才會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吧。

  13.讀完全文,請說一下題目“燒開一壺水”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什么是“核心優勢”?如何建立“核心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圍繞“核心優勢”,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題目是“燒開一壺水”,作者為什么還要分析燒開之后的問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畫線部分具體指的是哪四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作者的說法,你認為自己適合燒哪一壺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燒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3)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2.四書是指《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3.但是  因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作者的結論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5.示例: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對我們今天的不良影響”略。

  (一)6.從科學發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說明的。7.舉自己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這一觀點。8.不能。這幾個詞都表明作者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是所有情況,也不包括特殊情況,使語言表達嚴密。9.第一層是第①句,第二層是②③句,第三層是④—⑦句,第四層是第⑧句  第一層承上啟下,點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第二層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兩方面來具體論述其意義;第三層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第四層得出結論,提出希望。10.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11.示例:應克服只空想只動腦而不動手的學習習慣;克服想當然的毛病,培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們中學生目前最主要的弱點是缺乏責任心。這主要是因為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造成意志薄弱;在學校及社會教育中對于公民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力度較為薄弱。

  (二)13.選擇自己最適合的事業,并最終取得成功。14.“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最有優勢的是什么。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正確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到底有什么潛能,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自己的目標而堅持奮斗,直到最后成功。15.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自己的事業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確立優勢之后如何實現這一優勢;實現優勢之后如何保持這一優勢。16.燒開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話,水還會變涼,變涼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而要保持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燒開水還要難。17.分別是:無所事事,缺乏事業心的人;用心不夠專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人。18.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如:用燒開水比喻事業成功;舉圍棋大師吳清源的條幅證明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核心優勢。19.此為開放題。只要答出“自己最適合做的事是什么”、“你應該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設計示例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目的:(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通用17篇)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級:九年級語文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 初中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重點:(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極其重要性。(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教學方法: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

  • 初中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修身、齊家、誠意、正心”等詞語。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 初三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山東光遠中學王新偉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7篇)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訓練(精選17篇)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4篇)

    【同步達綱練習】一、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a.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b.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c.一抬腳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

  • 綜合性學習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黑色蕾丝丁字裤 | 美日韩成人 | 久草青青在线观看 | av再线观看 | 国产magnet|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蜜臀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9热影视| 华人久久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a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 国产女同互慰高潮流水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综合色在线观看 | 国产乱配视频免费观看 | 内地老太婆内射内地小矮人内射 |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 大尺度AV无码污污福利网站 |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在线看 | 99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理伦片在线播放 | 国产特黄一级毛片 | 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 | 精品国产99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在厨房被添高潮全过程A片 | 日韩视频一级 | 无码黄片在线播放观看 | 女人本色在线观看 | 少妇精品免费视频欧美 | 五月婷六月丁香狠狠躁狠狠爱 | 日本丰满少妇毛茸茸 |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95 | 请别相信她免费观看高清章若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