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說課稿(精選2篇)
《甜甜的泥土》說課稿 篇1
《甜甜的泥土》說課稿
文儒中學 王丁德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甜甜的泥土》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現代作家黃飛寫的一篇小小說。這篇小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告訴人們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這篇文章立意新奇,它打破寫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立意,把主題放在歌頌人間的至親至愛無所不在,無處不有上,離異家庭的孩子同樣能得到人類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這樣給人新鮮獨特之感。另外,它結構嚴謹,妙用對比手法。這篇小小說以一包奶糖為線索,通過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使全文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同時通過多處對比手法的妙用,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b、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能力
c、培養學生善于挖掘材料、巧于立意的能力
3、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真愛無處不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愛我家庭、愛我社會的人生觀。
三、學情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以反映當代生活現實為題材的作品。許多學生通過電影、電視等已經接觸過一些類似的生活畫面。很多人已經形成了共識:“離異的孩子渴望得到愛,”“離異的孩子不幸”“后媽可怕”。但是卻很少人認為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充滿愛,即使是離異的孩子同樣可以得到人類的關愛,另外,有的孩子因為家庭離散給自己帶來了痛苦,對生活缺少信心,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動力。
四、教法指導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時代色彩的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學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我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時,要充分通過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全文內容,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形成共感,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合作、探究,解決學生的疑惑,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和討論中結束教學。我認為使用激發興趣法、指導歸納法、問題導引法、分組討論法和誦讀法,效果會更好一些。
五、學法指導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學生在學習本文中,除了自己運用工具書,自學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外,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并能積極發問、主動發言、認真進行討論探究、認識小說的人物性格,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感悟文章立意。
六、教學過程分析(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a)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結構
b) 排解學生質疑,初步認識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理念:創造民主活潑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人的作用。
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把教學分了四個環節: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認識過離異的孩子嗎?你知道他們的生活處境嗎?他們是怎樣對待生活的,今天我們學習《甜甜的泥土》這一課,讓我們感受一位離異孩子的人生觀。(說明:懸念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產生求知欲望,凝聚學生的注意力。)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查工具書,自學生字知識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杜絕學生的依賴性思想又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2〉、理解課文內容,發現疑難。
(說明:這是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困難,便于在交流中增加注意力度,變學習為主動探究,自發學習。)
〈3〉、互動交流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師生互動創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
〈三〉、探究練習:
1、 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
(說明:此設計主要是指導學生運用小說的常識,進一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加深對文章立意的感悟,同時加深對小說的認識。)
2、 問題:小說之中的“她”是怎樣一個人?從課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對王小亮的至愛親情?
3、 問題:王小亮從后媽那里得不到應有的愛,后來他從哪里得到母愛
(說明:問題1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悟母女血濃于水的親情,問題2設計為了讓學生感悟文章的立意,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題)
四、 總結反饋:
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再次強調學習要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建議課后對其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
《甜甜的泥土》說課稿 篇2
《甜甜的泥土》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愛”字,貫穿著一個“情”字,這就是父母之愛,手足之情。這是世間最崇高最美好最熾烈的情感。它體現了人類各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粹,體現了時代發展和前進的方向。然而以我之見,現代作家寫的《甜甜的泥土》一文,讀來更讓人撕心裂肺,更感人臟腑,更催人淚下。從內容和主旨上來說,這篇小說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離異家庭的孩子需要至愛至情的社會問題。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它告訴我們: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而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同樣能得到人們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望所有的孩子對父母的愛要倍加珍惜,愿天下父母和諧相處,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愿每個繼母也像親媽一樣善待孩子,還孩子一個幸福的精神家園。從寫作特色和技巧來說,本文有如下特點:1、立意上本文打破舊窠,另辟溪徑,給人新鮮獨特之感。2、結尾意蘊豐富深刻,富有詩情畫意,大大提高了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令讀者拍案驚奇。3、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節節生輝,結構嚴謹,渾然一體。4、妙用對比襯托手法,推動情節發展,塑造鮮活的人物形像,打分理處讀者的心靈,令讀者產生共鳴,從而迸射出燦爛的思想火花。 鑒于此,根據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唯一度的高度結合。”“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注重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課時安排如下: 教學目標: 1、 能整體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子深情。 3、 能抓住關鍵、優美的詞句進行品味,理解文章主旨。 4、 注意本文“襯托” 手法的運用及巧妙藝術構思。 5、 以“快樂”的“三人世界”為題,編一個寫作提綱。 教學重點: 1、 體會母子深情。 2、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3、 品味關鍵、優美的詞句,領會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以“甜”襯“苦”,以“樂”襯“悲”的手法及巧妙構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課應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法 1、 情境設置法。 葉圣陶先生有詩寫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本文寫了親媽又愛又恨又無奈,小亮又苦又澀又辛酸。這種愛,這份情,如何理解?怎樣體會?對,就是要把學生誘入“痛苦”,并在他們極端痛苦的時候,略加點撥,把他們引向新生。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這個道理。 2、 誦讀法。 我們語文都知道,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都不感興趣,對語文有一種厭學思想。而本文堪稱是“珍惜母愛,呼喚和諧”,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經典之作,如果不好好地讀,不把它讀懂,實在是對文本資源的一大浪費,枉費編導的良苦用心。那么,如何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意蘊層的理解,從而產生深刻的關于作品形式美的認識呢?劉無成先生告訴我們:朗讀是最有效益的記憶,領悟和審美的途徑。 3、 提問、揣摩、討論法 本文以“甜”襯“苦”,以“樂”襯“悲”的寫作技巧實在是高人一籌,另外,文末寫到“雪”與“糖”融為一體,仔細一想,“雪”便是繼母的化身,“糖” 是親媽的化身,而這雪與糖融為一體,能說不是作者那種愿天下所有繼母都像親媽一樣善待孩子,還孩子一個幸福和諧的精神家園的心靈寫照嗎?這高明的寫作技巧,巧妙的藝術構思,如果我們當教師的不會給學生進行適當的提問、點撥,不讓學生進行一番玩味,不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 古人說“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要教學生會學。 二、學法 1、 朗讀法 (1) 朗讀時要眼、口、耳、腦、手并用。 (2) 朗讀時應該做到:準確、流利、傳神。 2、 圈點勾畫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有疑或自己喜歡的字、詞、句進行圈點勾畫,以便之后更好地解決或賞析。 3、 提問、玩味、討論法。 (1) 要善于發現并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而后進行思考討論。 (2) 要抓住關鍵、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加以玩味。 (3)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然而,科學的教法與學法應體現在合理的教學過程中,本文的教學程序大致安排如下: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愛,對有的人來說唾手可得,而對有的人來說卻是那么的遙遠而無望。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感受小小說《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愛。 二、整體感知。 1、 集體朗讀一遍課文,解決生字詞。 2、 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簡要復述故事梗概。 (1) 自讀課文,抓住本文線索,理清文章思路。 (2) 抽三名學生簡要復述故事梗概。 三、學生自由閱讀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環節完成如下問題: 1、“他夢見過去的媽媽笑著回來了,現在的媽媽垂著頭走了,真高興。”這句話表達了小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2、“一夜之間地溫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漿和雪水混在一起,滲入大地。”結合文章內容,聯系生活想像一下:“雪”給人一種什么感覺?象征著什么?親媽雪中送糖,糖的味道怎么樣?又象征著什么?然而,糖漿和雪水混在一起,滲入大地,寄托了作者怎樣的心愿? 3、品味“那泥土,甜絲絲的”一語,教師的教參上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母親的胸懷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作者讓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訴大家,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你同意這種理解嗎?如果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請說說你的看法,相信你的理解更全面,更準確,更透徹,更深刻。 4、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獲得的信息,概括文章的主旨。 五、深情誦讀,沐浴母愛 讓我們伴著舒緩的音樂《燭光里的媽媽》,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愛,沐浴母愛。讀出人物的感情,讀出文章的味道。 六、師生共同小結寫作特色、寫作技巧 七、拓展延伸 1、聯系自己的生活搜尋母愛,體會母愛。 2、奉獻課前準備的有關“母愛”的簡短的文學作品或精妙語句。 3、假如我是“繼母”,我該如何處理家庭成員間的關系,讓這個家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八、布置作業 1、常言道:“一姿一容總關情。”結合上下文,請你揣摩一下“…現在的媽媽揚起細眉在爸爸的耳邊嘀咕什么…”這個句子中的媽媽到底對爸爸嘀咕些什么話?“揚起細眉”的神態給人一種什么感覺?可見后媽是一個怎樣的人? 2、本文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節節生輝。請你以“快樂的三人世界”為題,編寫一個寫作提綱,相依你的更精彩。 九、小結 母愛是偉大的,讓我們珍惜我們擁有的母愛,讓我們也力所能及地回報母親給我們的愛,最后讓我們更加珍惜母愛,祝愿天下的母親----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根據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如下板書:
(親媽)(甜)----糖(愛) 甜甜的泥土 (融)作者的心愿 (繼母)(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