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
(2)國家創制法律的兩種形式
制定法律
認可法律
國家的立法機關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創制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國家的立法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對某些已經存在的風俗習慣、道德規則、宗教教規等加以確認,賦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為法律。
(3)權利和權力
權利
權力
法律概念
政治概念
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力和利益。
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總是和服從聯結在一起的。權力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宗教權力等。
--示例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識記:
我國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對社會全體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法律的含義。
理解:
列舉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表明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列舉實例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標。
運用:
對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護法,談談個人的體會和認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能正確理解法律等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培養初步的辯證思維能力,能正確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為思想覺悟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識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
認識法律與道德有密切聯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覺地遵守法律。
[教學重點]
法律的含義。
我國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
[教學難點]
我國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相輔相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一課的內容。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7頁,粗讀第一課的內容,只讀課題、框題、目題。閱讀后,請寫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教師把結構式寫在黑板上。)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一框題的內容。
一、什么是法律(板書)
通過剛才的粗讀,我們知道了(指向副板書此部分目題位置,讀后歸納。)
第一,法律是"行為規則",即規定人們什么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須做。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第二,法律具有其它行為規則不同的牲,即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的。
請同學們在書上標出法律的含義。(第12頁)
下面,我們講解法律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把握法律的含義。
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則(板書)
(一)國家制定或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的兩種形式。(板書)
國家制定法律是指國家的立法機關,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創制法律。在我國,國家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它們須按法定程序,依據憲法,創制國家的刑法、民法通則、教育法等法律。
國家認可法律,是指國家的立法機關,依據實際需要,對社會已存在的風俗習慣、道德規則、宗教教規等加以確認。例如,我國建國初期,婚姻法有關結婚年齡的規定,即女18周歲,男20周歲,就是依當時的實際情況對人們的習慣予以確認的。
以上兩種形式,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即成文法。在法制發展過程中,也有不成文法。
(二)規定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行為規則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
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板書)
請同學們打開書閱讀第10、11頁的案例,看圖片并思考:什么是國家強制力?法律的實施為什么要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