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則與正義》教案
第一課時社會規則與正義
一、教材分析:
1、重點:制度規則、道德規范與正義
2、難點:正義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會合作的公平性。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初中學生對規則意識的認知程度比較低,對什么是正義缺乏正確的認識。
2、學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規則、道德規范與正義的關系,培養正確的規則意識。
三、綜合設計思路:
1、導入新課: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超人”導入,引出正義這個話題。
2、制度規則與正義
flash《交通事故》引導學生討論:制度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指出制度規則與正義的關系。;
用《盤子一定要洗七次》和探究園的事例加以比較,揭示遵守制度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
以“我是個正義的人嗎”引發學生自我剖析,認真填寫“我思我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加以闡析。
3、道德規范與正義
用flash《正義的使者》闡釋道德規范在人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課本中的小劇場《王瑩該怎么辦?》,引出道德規范與制度規則之間的區別。
4、小結升華:正義的制度規則和良好的道德規范保證了社會合作和社會生活的有效運行。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不僅是一個遵守制度規則的人,而且是一個遵守公共道德規范的人。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如何用好教材資源?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意味著老師可以對教材進行處理。但處理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有個“度”的問題?這個“度”到底該如何把握呢?
第二課時做有正義感的人
一、教材分析:
1、重點:做有正義感的人
2、難點:如何才能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初中學生一方面憎惡生活中的一些違反規則的現象,但另一方面由于世俗社會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為了自己的一時便利而違反規則。
2、學生的需要:懂得怎樣做才是正義的行為,從而指導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
三、綜合設計思路: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中國與外國“規則意識”及其有關的內容的文章。
以“中外規則意識報告會”的形式貫穿課堂,在學生展示了成果后及時予以總結,了解國內外的一些具體事例,加以比較,引出在我們身邊提倡正義感的必要性,并分別概括總結怎樣才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讓學生在情感上加以體驗,并通過老師的指導加以升華,以期對學生的行為加以影響和指導。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如何達到思想品德課“踐行”這個目標?這門課有它的一個特殊性——轉變思想、指導行為。學生通過學習雖然懂得了如何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但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卻經常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思想品德課是不是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附錄:
(一)盤子一定要洗七次
一名中國的留學生在日本的餐館當雜工,洗盤子。那里有這樣一個規定:洗盤子必須洗七次。但這位中國留學生為了方便,卻只洗了五次,這樣,果然效率大大提高。和他一起的一位日本學生問他有什么秘訣,他說出了原由,聽了他的話,那位日本學生和他疏遠了。
有一次,餐館的老板用特殊的測紙檢測出他洗盤子時,少洗很多次,便把他開除了。他失業后便又到很多餐館去找工作,但老板們一知道他就是少洗了幾次盤子的人,便都不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