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一)國家強制力主要指暴力。(板書)
即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二)法律行為規則必須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板書)
因為:
只有領先國家強制力,才能迫使被統治階級遵循與服從法律。
對統治階級成員中(在我國是人民中),出現的違法犯罪分子,也需要國家強制力予以制裁。
只有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才能確保人們享有法定權利,履行法定義務。
(三)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板書)
三、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的行為規則(板書)
先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同時思考,每一畫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對誰提出的要求?(出示圖片。)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單位、部門行為規則,只限于特定范圍的人群,而法律則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的。
(一)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是法律的顯著特征。(板書)
(二)法律這一特征的表現。(板書)
第一任何人不論職位高低、功勞大小,都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貪污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允許特殊人物存在。即公民平等遵守法律。(板書)
第二、任何人不論職位高低、功勞大小,一旦觸犯了國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即公民一旦觸犯法律,平等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法律具有權威性。這一點,在國家處理的大案要案上體現得非常清楚。教材第12頁的案例,請同學們仔細閱讀。
通過學習法律的牲,我們對法律的含義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請同學們記往"法律"這個在法律常識中最基礎的重要概念的含義。
在學習法律特征的過程中,同學們不難發現,教材是用對比的方法介紹道德行為規則與法律行為規則的不同的。請同學們再熟悉一下這部分內容,并回答二者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道德與法律都是人們的行為規則,但二者具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第二、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第三、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小結:這節課我們獲得了一個新的知識:法律和道德都是人們的行為規則。知道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法律的含義,并明確了法律最主要的牲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鞏固新課]
同學們共同分析一個案例,回答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目的:強化國家強制力保證法律福利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投影)
某校校址周圍皆為居民住家,其中私房者甚多。一天,校長發現學校東圍墻被扒開一豁口,約20平方米的空地被占為房基,校長帶人去交涉,拿出建校時的圖紙,證明該地為學校所有.家人用長凳砸校長,校長頭部砸出兩寸長的口子,流血很多.學校領導來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案,派出所依法對予以處罰并責令其退回20平方米空地,還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賠償醫療費用.
此案件說明了法律的權威性,國家強制力保證法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