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
美術教案-格爾尼卡一、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體派的藝術手法。
三、課前準備
(一)學生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準備鉛筆、課本。
(二)教學器材:多媒體教室。
(三)教學課件:“格爾尼卡”、“9、11事件”。
四、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以欣賞為主。
導入:
屏幕上出現“格爾尼卡“的作品。
學習新內容:
1、 感受作品的整體氛圍(獲得初步的整體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藝術思想、藝術品味和藝術風格。
立體主義——這種創造視覺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國畫家畢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紀的頭十年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的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平面物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是一種通過二維空間詮釋物體的新穎方式。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可見,立體主義并不拘泥于客觀的視覺感受,而更關注對形象的主觀創造。
象征——是用一種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種事物和意義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例如,龍就是一種象征,它代表著什么呢?《格爾尼卡》中的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
3、 簡單描述:
畫面上表現了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奔跑的腳、舉油燈的人、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嬰兒嚎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氣氛。構圖飽滿,以不安、強烈、破碎的形象、沖撞的動勢、驚恐的氣氛和災難的象征混合于一體,打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這一切使《格爾尼卡》成為上世紀少數幾件真正具有大眾意義的作品之一。
5、詮釋作品:
作品表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西斯空軍野蠻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頭象征殘暴和黑暗;馬的嘶鳴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燈象征光明、希望;手舉油燈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幾何形體,然后主觀地重新組合,構成畫面,以追求物象形態的動感、變化。
6、評價作品:
畫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發指的暴行揭露出來。這些超時空的形象組合蘊含了畫家憤懣的抗議。這種打破空間界限的繪畫形式,使畫面失去錯覺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了20世紀美術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練習活動:
1、 學習評價:
(1)我明白畢加索從多個角度來
觀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營造錯覺性深度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