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玄妙的星——我們的太陽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紙造型面具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有機的藝術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和體會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教學準備
有關太陽的故事、音樂、詩歌、舞蹈、繪畫等資料;相關的繪畫材料、手工制作材料。
教學設計
1.探索與討論。
播放有關宇宙探索的短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教材《大眾天文學》一書中的拼貼畫。你將如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這茫茫的宇宙?你能回答在宇宙之外還有什么嗎?哥白尼“日心說”的宣傳畫是和諧的嗎?你是怎么看這幅作品的?牛頓為什么能從蘋果掉到頭上的現象證明出萬有引力定律?學生對這些問題都會充滿了好奇。讓學生就教材中的資料,一一說出它們所反映的天文現象或文化現象(這一過程是在科學的探索過程中營造藝術能力形成的環境,建立藝術與科學的關聯)。
2.欣賞教材中的藝術作品。
上面是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的討論和探究,現在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這些作品,重點可以放在對漢畫像石的欣賞上。讓學生初步地了解漢畫像石的有關知識(在了解漢畫像石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些漢畫像中表現的天象,如“日月合壁”、“日月同輝”表現的是日食、晝夜復始等)。上課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自覺地將藝術與科學關聯起來。
3.制作簡單的太陽頭飾。
可以參考教材上印加人的面具,也可以自己設計制作頭飾。材料可以選擇白版紙、吹塑紙、易拉罐、高梁稈等各種可塑性的材質(不同地區的學生可以找到自己身邊的材料進行手工制作,不同于以往的制作是要注意應用所學過的科學知識,如為了使頭飾戴在頭上不易掉下來,可以多打幾個折增大摩擦力)。只要教師有這方面的意識,稍做指導學生就會想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教學評價建議
①.手工制作應從設計構思方面做出評價,對做工的精細程度和色彩的應用等方面多做指導性評價。
② 對學生的藝術作品在科學方面體現了哪些知識,不做定性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