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七律·長征》說課教案
《七律 長征》說課教案
說課人:陽淼(語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 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能力)
3. 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 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 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 生字生詞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關“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
3. 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 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 (4分鐘)
2.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 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課后作業: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