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理新課改認識的誤區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地理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學習地理課的方式、態度、情感與興趣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對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頗,過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響,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時走入一些教學的誤區,對新課改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誤區一: 盲目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新課改把“在活動、實踐基礎上通過交往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思路,從而使課程實施體現出“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為特征的發展性特點,有時可能認為一堂課如果沒有“合作、探究”的教學設計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課改下的課。因此,在教學時,在不需合作的時候來個同學間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時候也來個“自主探究”,在聽課者看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活動也許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氣氛也比較活躍,但實際上這是種“做秀”,完全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種新的理論,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本身,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理想的。新課改不是課堂非要熱熱鬧鬧,新課改不是多上幾節活動課,不能認為要將知識點的落實與過關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為了體現“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精神,許多教師自然的把小組合作學習用于課堂教學。但是,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在相當多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實”。例如: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習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為“多余人”,坐在那里靜聽;小組匯報時,真正發言的仍是那一兩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參與合作學習的只是少數幾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則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因此這是失敗的小組合作學習。再比如:為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特別是公開課教學時),不顧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問題都拿來小組合作,導致問題過于簡單(課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組合作只是作為形式表現出來。
誤區二:否定或摒棄“講授法”的合理運用。
新課改并不是完全摒棄講授法,講授法中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有專家認為:“由知識傳授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在中小學教學中,講授法永遠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滿堂灌與死記硬背,注重參與、合作、體驗、探究,但并不是取消講授,也不應是用探究發現學習來取代講授。” 很多老師都把“少講”或“不講”作為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和要求,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講“多”者往往會被冠之以觀念陳舊、不和時宜等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那么,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要不要“講”了?我們應該給“講”一個什么樣的名分?首先,講肯定是要講的,不過,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的“講”和過去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中的“講”相比起來,確確實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是角色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一直是權威,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遞者,但是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再是權威,也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一個完全將自己擺到和所教的學生同樣位置、同樣水平、同樣無知、同樣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心的學習者,同時也是學生們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合作者,但是,教師又是他們中間的“領頭羊”,他們中間的“佼佼者”,他們中間的“專家”。
二是內容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一直注重的是結果,所講給學生的是生硬的知識,是“金子”,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但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學習者的身份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心得體會,他不但要向大家說明自己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而且還要告訴大家自己那根“點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煉成的,即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生硬的結果。
誤區三: 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學的獨特功能。
在地理新課改中緊跟時代的節拍,利用現代的媒體與手段,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把一般教學手段不好表現的內容開發為地理課件,不僅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例如:在《東南亞》一課中通過影像文件展示東南亞的美麗風光,融聲音、音樂與圖片于一體,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對流雨的形成通過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對流雨的形成過程與原因,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也更具直觀性。講述東南亞的地形時,我讓學生先看陳毅的《致緬甸友人》,伴隨著高山流水的古箏曲,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發現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特點。
在使用電腦時,傳統的教學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課件時,對簡單知識的制作,也會浪費教師的時間。在課件的使用上,我們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與地理學科特點,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三板”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生學習簡單的知識時,充分利用“三板”教學的靈活性,留一些空間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避免因知識形象化而忽視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