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下的政治教學
淺談新課改下的政治教學
自從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以來,從事基礎教育的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探索著,努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嘗試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事實上,只有深刻改變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期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的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因而,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亦是如此。
第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問題。
從課堂教學構成要素看: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和學兩類活動組成的,在過去,教師的教決定了學生的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受動的,學生是圍著教師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主宰。同時,在評價課堂教學中,也都是看教師教的怎么樣,包括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評優課,教學基本功競賽仍基本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在課堂教學中,倡導一種新型教學關系、師生關系,即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學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和“資源人”轉變。從課堂教學評價來看,課堂教學也逐漸由注意對教師教的評價轉變到關注學生學的狀況。
我認為倡導建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徹底轉變教師的角色是推進新課程改革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決定著新課程改革的成敗。
那么,從教師這個角度在課堂中如何才能建立這種關系?
1、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寬容之心。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人格要充分尊重學生,對他們的缺乏和錯誤要以理解、寬容,很難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對方的人能將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時需要教師要具有親和力(包括課內課外),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圍,努力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能親近教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有的教師一走進課堂就有“三分怒氣,七分殺氣,沒有一點和氣”,特別是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后,找其談話簡直就是殺氣騰騰,可想而知這樣的師生關系無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平等的位置來看。這樣有利于師生合作的加強。教師如果仍是居高臨下俯視看學生,沒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師生之間很難形成共鳴。
例子1:一個父親帶小孩去買玩具。
例子2:畫家與孫女畫畫:一棵樹----兔子(紅毛)----馬(長翅膀)----最后畫一只老母雞,下了一只比母雞還大的蛋。參加西班牙國際兒童畫展,獲得一等獎。畫家爺爺說了一句話:外國人也怎么和小孩子一樣。
3、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人,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因為,我認為教師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熱情比直接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時,教師應滿腔熱情比鼓勵支持。教師要對學生可能達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舞臺。
4、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更為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的學生觀。學生是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客戶,是學校、教師的上帝,教師是靠學生成就學業的。所以我們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切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一切都是為學生發展服務。有了這種意識,有了這種學生觀,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就自然建立起來。但我們認為,這確實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努力去做,努力改變。
通過教師作用的發揮,最重要的還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體。那么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是不是參與。那么,學生參與是否僅僅是指學生回答老師問題的數量、質量?
學生參與:不僅包括學生肢體、行為、語言參與,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因此,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學生思維上下功夫,而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圖表面的活躍。(現在政治課課堂提問,學生回答環節中有兩個問題普遍存在,需要我們解決:一是學生簡單回答老師問題;二是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不能積極參與)。
我們認為:看學生課堂教學中參與狀況如何,有五看:
①看學生參與主動性如何;②看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如何;③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往情況;④看智力活動情況;⑤看學生發展情況(包括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第二,教師與教材的關系問題。
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鉆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師唯教材是從,教材是怎么講,我就怎么教。這已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了。這就引出在當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問題的討論。
教師教教材,其結果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經過從教材→教師→學生,信息衰減,教>學。)(教>學、教=學、教<學)其實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講清楚要留點問題給學生講,給學生思考。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問題的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中國人總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而外國人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