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當前,在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能力差的問題。這是許多教師都感到棘手的問題,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目前進行的教學改革,就是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學生學好政治及其他各門功課,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尤其是“入世”后我國經濟的發展,這種學習能力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而,每位政治課教師都應下大功夫、花大氣力,抓好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人們過于強調思想政治課的意識形態性,似乎它只是一門空洞說教,講講大道理的課程,卻忽視了它的另一個本質屬性即科學性。這就必然導致一部分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思想及理論的傳授,而忽視方法的指導,使政治課成為教師的“一言堂”,而學生只是作為“花瓶”而存在。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極不協調的。因此,我們應當在強調思想政治課意識形態功能的同時,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課是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加強對學生進行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具備了必要的學習能力,并能適當地加以綜合,才算真正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它比單純地識記幾條定理、公式要有效得多。因此,我認為:授之以“魚”(概念、原理),不如授之以“漁”(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哪些學習能力?應怎樣進行培養呢?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1、理論結合實際能力的培養理論結合實際,顧名思義即將書中所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些人會說這種方法我早就實踐了,早已過時了,學生大多數都已具備這種能力了,還談什么培養。可事實上呢?真正具備這種能力的只是教師,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帶領下才能“結合實際”,失去了教師的指揮,這種“結合實際”或是流于形式,或是不知所云。而一種能力如不能被學習者靈活運用,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因此,我認為這種能力的培養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政治課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人文科學課,其理論雖較為抽象,但由于其來源于生活,所以也很容易還原于生活。我們在書中所學的理論在報紙、雜志上經常能反饋出來:或是通過出現的現象驗證所學理論,或是通過所學理論預測事件發展的動態……針對政治課的這一特點,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鐘,我設置了“請您演講”欄目。同學們輪流進行,可以談從報上看到的內容,也可以談在雜志中看到的對某一問題的評述……但不論演講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最后都應結合所學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談談為什么會選擇這一問題來講演。經過不到半學期的訓練,學生們的表現已遠遠超出我的預料之外。他們所選擇的內容不僅時效性很強,也很有深度。如:遲云珠同學在美伊戰爭打得轟轟烈烈之時,選擇了這一內容來演講,但她并未僅局限于報紙上的報道,而是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演講時不僅談到了美伊戰爭對石油價格的影響,還談到了這場戰爭對股票、金融市場等的影響。雖然僅有五分鐘時間,但她通過許多詳盡的數據及一針見血的闡述,使我們所有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給人們經濟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她結束演講時,在座的同學們均不約而同地對她報以熱烈的掌聲。從這些掌聲中,我聽出了學生們對她的這一能力的認可及欽佩,也聽出了學生們貼近社會、了解社會的渴望。政治課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只有通過與實際相結合,才能使它的魅力充分散發出來。所以我認為政治教師應準確把握“理論結合實際的內涵”,不應僅滿足于教會學生在課堂上能舉幾個例子或能闡釋一些理論,而應在如何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運用理論走近生活上多做文章。2、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完全獨立,政治更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只有在掌握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做出新的概括,提出新的見解,才能更有效地說明書中所講的理論?蓪W生們最初所學的各科知識之間是分散的、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如何指導他們能將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既是目前高考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鐚W科綜合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思維統攝能力,或稱分析綜合能力,就是把相關學科的分散的、星星點點的“知識單元”,以及觀察和掌握到的事實材料綜合在一起,在思維中進行加工整理,作科學的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二是辯證思維能力,能夠客觀地、全面地、辯證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準確把握各科知識間的聯系,進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必然。為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我在教學中著重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如:在講到高一政治教材《世界貿易和金融組織》一課時,涉及到了WTO的有關內容,雖然報紙、雜志對中國爭取“入世”的過程及“入世”對我國的重要性做出過宣傳,但卻并未詳細分析歷史原因。而學生們對此又很感興趣,因此,我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一下中國“入世”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開始時學生覺得無從下手,于是我又進一步提示他們:從對世界經濟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三次產業革命的時間上加以分析。在學生們認真思考甚至翻書查閱的基礎上,他們終于找到了答案:第一次產業革命期間,中國正經歷鴉片戰爭的蹂躪;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中國又歷經了八國聯軍的戰火;第三次產業革命前期則因為指導思想的錯誤,使我國經受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創。三次產業革命使我國與西方國家距離拉大了近百年,如今正是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后期,如果這趟“末班車”再趕不上,我國與世界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這項認知使學生們強烈體驗到歷史使命感。可見,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不僅有利于幫助他們自已學習知識,更使他們樂于接受自己所得出的結論,這比教師的單純說教要有效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