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學習、體現價值 新課改反思(四)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音樂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包括: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他們互相聯系又互相滲透。一、注重師生共鳴體驗的過程
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在教師和學生中間引起共鳴,只有在產生共鳴的情況下才能使學生的內心積淀起一股強烈的感情,急欲表達,因而在唱歌或欣賞時他們才非常投入,進而從音樂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例如《運動的旋律》一課他屬于“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主要涉及“音樂與社會生活”和“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它學科”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喜歡運動,教師加以引導就會與學生產生共鳴。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對各種場景場面選配或創作音樂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三、在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方法
探究性學習,也稱“發現探索法”、“問題解決法”。學生的學習同樣是一種發現,相信和依*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探索事物的真相,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己質疑、自己發現問題,極大地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我們可以成立‘音樂資料檔案袋’,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的過程。這樣既豐富了自己的音樂又開拓了自己的音樂視野,使音樂欣賞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樂的內涵,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展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四、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音樂是群體性的活動之一。他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學生間平等的氣氛、對音樂感覺的不同見解帶來了友好的爭辯和樂趣,學生間平等的氣氛,對音樂感覺的不同見解帶來了友好爭辯的樂趣。學生在與同伴自主、和諧的學習交流中增進了友誼、增長了智慧,以學生互動為中心,具有師生互動所無法取代的價值功能。同學們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教師在活動中只是巡視指導,了解信息,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給予表揚,學生們生活在學習氣氛濃厚,又團結友愛、和諧協調的氣氛中,鍛煉了他們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五、在教學中體現文化的價值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通過學習華夏民族音樂和世界其它國家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具體表現在音樂的綜合性上,他不是語言,又勝似語言;他沒有畫面又面面俱到。在欣賞者的聽覺過程中,他和美術、舞蹈、戲劇、詩歌都有著藝術感覺上密切的關系,這就是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領域,。同時,音樂又和政治、科學、外語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又是“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它學科”,這就是“藝術通感”。綜合的意義,就在于一種生態的、互補的、碰撞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