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教學設計
(板書:1.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述正文]
[設問自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晝夜交替”部分,回答問題:
1.為什么會有晝夜交替現象?晝夜兩半球的分界線是什么?
2.晝夜狀態如何表達?
3.晝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長,它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參與學生活動。
請同學們回答剛才的問題。
問題1:由于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運動,所以有晝夜交替現象產生。
(學生在回答此問題時,很容易忽略前一原因,這時要啟發引導,讓學生明白,地球不發光也不透明是晝夜交替的前提條件)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晨昏線。
(問題2、問題3 略)
(對于以上3個問題的回答,教師應予以歸納總結,同時板書)
形式
表達
一、晝夜交替 周期
意義
[設疑導學]請同學們觀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部分,思考兩個問題。(播放課件)
1.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地球的哪種運動形式造成的?
2.如何判斷晨昏線?
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討論學生基本上可以回答。
問題一: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
問題二:教師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用圖1.24講解,進行歸納。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里有兩個意思:第一,地球上與太陽光線相垂直的線就是晨昏線。第二,地球上的晨昏線是一個大圓,晨線為一個半圓,昏線為另一個半圓。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夜半球跨躍到晝半球的半圓線稱為晨線;反之,從晝半球跨躍到夜半球的半圓線,則為昏線。
面對地球自轉側視圖,有這樣一個規律:當陽光在圖的右側時,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線,反之為昏線。所以可以總結為“左昏右晨”。
[發展思維]請同學們自己摸擬演示,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會不會有晝夜現象?會不會有晝夜更替?如果有晝夜,時間各多長?晝夜更替的周期有多長?
(這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啟發點撥引導)
(學生回答后,教師邊用地球儀演示邊歸納總結)如果地球只有公轉,也會產生晝夜和晝夜更替現象,周期是一年,晝長夜長各半年。當然,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地球的面貌。
[提示自學]同學們,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我們已經學過了地方時的有關內容,現在請大家按提示自學。(投影“自學提示”。板書:二、地方時)
自學提示:
1.地方時的概念
2.時區與區時
3.世界各國使用的計時方法
4.北京時間
(教師隨時檢查自學,不斷給予指導)
[設疑導學]同學們,讀完課文,我們共同思考以下問題。
1.地方時是人為規定的,它的客觀依據是什么?
2.使用區時比使用地方時有哪些便利?原則上怎樣確定區時?
3.實際上,各國采用的區時對理論區時有哪些修訂?舉例說明。
問題一: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偏東地點時刻要早——地方時。
問題二:時間相對統一,便于國際交際。從理論上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
問題三:不同的國學雙根據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理論區時的規定,采取切實可行的計時方法。(例子略)
這段教學內容之中若干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實際上是以“地方時”為一個知識的“源點”,逐漸擴展到區時、理論區時、實際區時等,落腳到人類怎樣安排合適的計時系統,為社會發展服務。這是要向學生展示的基本思路。
[內容過渡]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做一個實驗。
請這位同學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讓學生做演示實驗,然后報告實驗結果。結果:軌跡是直線)
我們下面再做一個實驗。先請同學們思考,如果地球儀模擬地球不停地自轉時,這位同學從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滴一滴紅墨水,那么,這滴紅墨水的軌跡是直線呢?還是曲線?
(學生紛紛猜測,做實驗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猜測,但學生的猜測不一致)
看來,大家的意見不能達到一致,那結果到底如何呢?請這位同學給大家做演示。
(讓做實驗的同學動手演示)
通過兩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紅墨水的運動軌跡不一樣。現在請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紅墨水原來是直線的軌跡變成曲線呢?
(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回答,紅墨水軌跡的改變是由于地球儀的轉動)
(板書:原因:地球自轉)
[知識講解]通過實驗可以了解到,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會受到一種國的作用,運動軌跡發生偏轉,我們把這種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上產生偏轉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簡稱地轉偏向力。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我們再看地球儀上紅墨水的曲線軌跡,兩次軌跡相比,曲線軌跡向直線軌跡的什么方向偏轉呢?
(學生回答:向左或向右)
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表沿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這是一個規律,請同學們記住。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原因:地球自轉
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