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幼兒與“物”交往
以物為對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兒獨有的。這種交往順應了幼兒心理的泛靈論傾向,能夠增強幼兒的識物能力和愛物品格,是幼兒成長的必經階段。對幼兒這種獨特的交往形式,成人應當給予特定的關注與支持。
[關鍵詞]物、幼兒、交往
雅斯貝爾斯認為,個人與他人的交往既不喪失于他人之中,又不與他人相對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個性、人格、自由的同時又把自己的心揭示給他人,并領悟他人之心,即做到彼此心心相印。川在這里交往被當然地限定于個人與他人之間。然而,通過觀察幼兒生活,我們看到了一種更為獨特的行為。這種行為一方面符合上述對交往活動特質的描述,另一方面并非以他人為對象,而是用物代替之。幼兒獨有的思維特點和生活境遇,決定了物在幼兒交往世界中獨特的地位和價值。這種以物為對象的交往行為普遍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本文試圖簡要闡發幼兒生活中的這種特殊交往形態,以拓寬幼兒交往理論的視界,為幼兒教育實踐提供一點新的思路。
一、幼兒與物交往的界定
幼兒與物的交往是基于以下兩個事實而存在的
首先,物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交往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表達思想、情感和需要的過程,同時也被理解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交往就是一種生活。在幼兒的交往生活中,物是必不可少甚至是關鍵的。無論在家庭還是幼兒園,幼兒都在接觸神奇的自然世界和生動的玩具家家。到了現代社會,物在幼兒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忙于事務的成人認為把幼兒安置在一堆物中不失為使其安靜的明智之舉。物成為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他人。
其次,物是幼兒視界中的生命存在。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泛靈論傾向是兒童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據此,幼兒會認為自然界中的樹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類同。例如:一位3歲的幼兒和媽媽一起看日落,當看到太陽落下天空變黑時,她以為:太陽要去睡覺了。再如,一位4歲的幼兒第一次看到奔騰不息的海洋時會很好奇:它什么時候才能停息呢?當父親告訴他海洋永不停息時,他實在無法相信:就連我們睡覺時也不停息嗎?大海跟人不一樣,居然不要睡覺嗎?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泛靈現象以生命的方式對待無生命的事物大量存在著,其共性是兒童賦予物質世界以生命,認為物質世界也有心理生活?梢哉f,幼兒眼里的物與成人眼里的物存在著本質區別。因此,幼兒與物的交往就是在幼兒的生活中,幼兒與其獨特視界中的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往來。在幼兒眼中,這種物與人同樣真實、生動,是作為主體參與交往活動的。與物的交往也就是有別于教師、家長或幼兒同伴作為另一方主體而進行的一種幼兒獨有的物我交往行為。
二、幼兒與物交往的意義
(一)順應了幼兒心理的泛靈論傾向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在人的意識底層存在原始思維的痕跡,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如各種原始的圖騰崇拜。在幼兒期,對世界的認識較少受到干擾,因而集體無意識也較好地保持了原初形態。人類原始思維的一些重要特征,在這一時期獲得了發揮作用的空間。這些原始思維的特征,有些在今天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例如泛靈論傾向,F代成人由于受到外界社會與思想規范的束縛,集體無意識深藏起來,個人意識居于精神的主宰,慢慢失去了萬物有靈的概念,所以常常不能理解幼兒對世界的特殊看法。但對幼兒來說,把生活空間中的一切事物理解成富有自主意識、富有生命力的對象,并且以人的方式和它們交往,卻是如此真實的事情,是幼兒泛靈心理傾向的自然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