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干濕地區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點?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反映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的規律。那么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又有何特點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習新教材
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圖。
[提問] 分析這四個地區各月降水的分配情況,有什么共同特點和差異?
[教師歸納] 共同性:降水相對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這說明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差異性:南方降水多,雨季開始早、結束晚,即雨季長;北方降水少,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即雨季短。
[過渡] 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從降水形成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2.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的形成 [板書]
[教師講解] 我國東部地區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強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主要受夏季風影響。當夏季風帶來的溫暖濕潤的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暖空氣因較輕而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空氣降溫,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鋒面雨(看“鋒面雨’示意圖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區大致呈帶狀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帶”。這個雨帶是隨冷暖空氣交匯面的移動而移動的。
3.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 [板書]
[讀圖練習] 結合中國政區圖和課本第52頁雨帶圖說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帶的分布地區。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華北和東北地區;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問]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兩幅雨帶圖,當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么天氣?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六月份時長江中下游處于雨季,進入七月份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單一暖氣流影響,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形成了伏旱天氣。
[讀課文] 指定一學生朗讀課本53頁“讀一讀”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際變化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線圖。”
[提問] 從曲線圖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兩年之間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約相差1000毫米)
[教師歸納] 可見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際變化也不相同。一般說來我國南方降水量年際變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在降水過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災。相反,在降水特別少的年份,則容易發生旱災。
三、干濕地區 [板書]
1.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 [板書]
一個地區是濕潤還是干旱,不僅取決于降水的多少,還取決于該地區的蒸發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空氣濕潤;反之空氣干燥。人們依據這一關系把全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
2.干濕地區的名稱[板書]
[讀圖練習] 在“干濕地區分布圖”中讀出干濕地區的名稱。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
3.干濕地區的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用投影片),識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濕潤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