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4.5 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的:了解旅游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了解旅游活動的規模要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樹立愛護旅游資源的道德風尚,培養嚴格執行保護環境各種法規的意識,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旅游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及原因、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室、有關掛圖、自制板圖等教學方法:比較分析法、圖示法、講述法教學過程: 一、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1.環境污染 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會產生各種廢棄物。(旅游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是一種物質文化生活、是一種生活消費活動) 大氣污染 —— 旅游交通的發展和各種能源的使用 水污染 —— 各種旅游設施排除的污水固體廢棄物污染 —— 旅游者亂拋垃圾等(教材80頁圖4.25) 這些問題危害當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旅游地居民從事旅游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當地的動植物資源,例如捕殺珍禽異獸、濫伐森林、亂挖草皮等,會造成生態結構失調。 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①道路、停車場、旅店、餐館等服務性設施的修建 ②旅游者的參觀游覽、生活娛樂等活動 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①旅游者的踐踏、觸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 ②少數旅游者不文明的行為(教材80頁圖4.26) 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大量旅游者以及為接待旅游者而進行的各種服務,對當地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例如:占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分享當地的公共設施,使當地生活物品的供應趨于緊張等。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游覽價值 1.旅游資源的質量 —— 是否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或者歷史文化價值,旅游資源的游覽價 值首先體現在旅游資源的質量上。 2.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 —— 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孤獨的景點,無法與其他景點共同構成景 觀群,這樣的資源游覽價值也不大。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 所要開發的資源在景觀特征上雷同于鄰近的景點,其游覽價 值也會下降。(二)市場距離 概念 —— ①市場距離即旅游資源分布地與旅游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②經濟距離指游客從出發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發地所用的時間和費用。(用圖表示如下) 出發地目的地時間 + 費用經濟距離
結論 —— 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與游覽價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價值較大。 原因 —— ①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收入相對較高,有外出旅游的動機和條件 ②旅游是一項耗資較大、費時較多的生活消費活動,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梢娐糜蔚氐淖顑炍霃绞怯邢薜。(三)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 旅游資源所處的交通位置的優越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如果旅游資源的交通位置閉塞,進出不暢,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顧慮,又使來往路程耗時過多,前往旅游人數就很少。 例如:(教材81頁圖4.27)天柱山風光(四)地區接待能力 現代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涉及到食、宿、行、購、游、娛等許多方面。提高地區接待能力的途徑有: ①加強旅游資源本身的開發 ②旅游活動配套設施的建設 ③提高服務質量(五)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1.概念 —— ①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指在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活動容 納能力?梢詮娜萑肆咳ザ攘俊 ②容人量:指在滿足游人游覽的心理要求的基礎上,景區旅游單位面積內所容納的游人數,它反映風景名勝區的用地、設施、投資規模,以及景區旅程、內容、景象、布局等。 2.旅游活動的規模應與旅游區的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旅游活動規模達不到環境承載量:說明對旅游資源開發不足,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 旅游活動規模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游區的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游環境惡化。 事例分析 —— 廬山與黃山旅游的環境承載量的比較(教材82頁圖4.28和圖4.29) 廬山:環境承載量較大。廬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個寬廣的平臺,建有小鎮,鎮上設施齊全,生活、游覽都很方便,乘汽車可直達鎮上。 黃山:環境承載量較小。黃山山上無較為寬廣的平地,生活設施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從山上挑下來。游客多時,食、宿不便。 問題1 地區接待能力與旅游的環境承載量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