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教案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概況和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2.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
4.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等內容。
5.以及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
過程與方法
1.要求學生能夠舉例說明人類應如何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夠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2.結合實例,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途徑,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人類發展與環境對立統一的辯證觀;使學生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逐步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全球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并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
教學重點
1.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2.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3.認識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標的實現途徑。
教學難點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識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人地關系的認識、行為表現及后果。
2.突破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社會、經濟、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3.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為人師表,付之于行動。
教學方法
1.利用圖表分析、說明人類改良環境與破壞環境的不同結果,加深自己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
2.要及時收集各種新聞媒體傳送的有關事例,歸納、分析,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并運用理論來分析和指導實際,特別是要提高自身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并規范和培養自己對環境負責的行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我們應該謀求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以推動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間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那么,什么是“可持續發展”?下面我們學習:
第一課時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板書)
一.理解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板書)
[問題]: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并講解)
1983年,為了探索如何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領導。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開始將可持續發展概念提上國際議程,并強調它對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適用性,從而使這個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和普及。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由定義可知,可持續發展既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又是實現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因此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經濟持續發展、生態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