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教案
(4)階段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推進的過程,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及承擔的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承轉:前面我們學習了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那么,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上,應以實際行動來體現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必然性。
第二課時
三.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行動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內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認識并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2.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3.我們應以怎樣的實際行動來做到可持續發展。
在同學們閱讀完課文后,對于上述三個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內容加以點撥: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就其社會觀而言,主張公平性,既滿足當代人又滿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經濟觀而言,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發展;就其自然觀而言,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觀念是對傳統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挑戰,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我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我們是否認知、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這些變革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的目標。從根本上講,需要人類在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根本的變革。在實踐中,這種變革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課文中舉到了清潔生產、公眾的參與和選用帶環境標志的產品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如人類活動必須嚴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資源;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統一;在全球范圍內共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建立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等等。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樹立環保意識,如不吃野生動物,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鳥,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垃圾,不亂涂亂畫,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動承擔保護環境的宣傳員。
課堂活動:通過上面的學習,組織學生閱讀清潔生產循環圖,了解清潔生產的含義,并完成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讀下面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
(1)清潔生產包括利用清潔______、清潔的______過程和清潔的______。
(2)傳統的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方法是把焦點放在______處理上,即產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對環境的影響。
(3)清潔生產是將污染預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
(4)清潔生產是一種將______效益與______效益有機結合的生產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類實現______發展。
(5)山西省是全國重要的______基地,為保護環境,國家已決定將______市列為全國清潔生產試點城市。
答案:(1)能源 生產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