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教案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討論]: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代表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讓學生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發,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最后由老師總結學生的發言。
(1)經濟可持續發展
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目標是“發展”,而經濟發展,尤其是工、農業發展更是“發展”的主題?沙掷m發展觀強調經濟增長的必要性,認為只有通過經濟增長才能提高當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強國家實力增加社會財富。但是,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重視經濟數量上的增長,更是追求質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生產方式,積極倡導清潔生產和適度消費,以減少對環境的壓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的工業發展和持續的農業發展。
持續工業包括綜合利用資源、推行清潔生產和樹立生態技術觀。綜合利用資源指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重視“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倡廢物資源化。清潔生產指“零廢物排放”的生產。就生產過程而言,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對產品而言,生產“綠色產品”或“環保產品”,即保持生產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無害的產品。生態技術觀指應用科學技術與成果,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改善發展的質量。
持續農業是指“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方式,以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求得到滿足。這種持久的發展(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
(2)社會可持續發展
社會可持續發展不等同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是以“物”為中心,以物質資料的擴大再生產為中心,解決好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之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社會發展則是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康樂和發展為中心,解決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發展問題。由此看出,二者聯系十分密切,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發展,才能求得整個國家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全體公民過上美滿、愉悅、幸福的生活。1991年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從社會科學角度,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融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這一定義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實質。
(3)生態可持續發展
生態可持續發展所探討的范圍是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即研究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尋求改善環境、造福人民的良性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經濟更加繁榮昌盛地向前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當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強度和排放的廢棄物沒有超過資源生態經濟及環境承受能力的極限時,既能滿足人類對物質、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環境質量,給人類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加之生態系統又能通過自身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環境自凈能力,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和正常運轉。這樣的良性循環發展,不斷地產生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就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