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文化景觀教案
3.3 文化景觀與環境一、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一)自然環境對農業文化景觀影響更為明顯 因為農業文化景觀與地表自然環境聯系較為密切。如在不同自然條件下,農業土地利用形態各不相同。
所在地區
自然環境
農業土地利用形態
內蒙古錫林郭勒
溫帶半干旱草原
放牧
浙江慈溪沿海
東部亞熱帶季風區、平原
水稻種植
斯里蘭卡
熱帶季風氣候、山麓地區
種茶
菲律賓
熱帶季風氣候、緩坡丘陵
開辟梯田種植水稻
(知識延伸)思考:舉例說明與地表自然環境聯系較為密切還有哪些文化景觀?它們屬于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 答:如云南傣家竹樓、園林建筑等,屬于物質文化。 (二)文化景觀能反映自然環境,但有一定局限性 例如 —— 中國蟲神廟與明代北方蝗災頻率分布 分析明清時期蟲神廟的分布,可描繪出當時蝗災多發地區的分布圖,借助人們所掌握的蝗蟲生存、繁殖所需環境的知識,就可以推測當時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 例如 —— 僅僅依靠蟲神廟的分布范圍,并不能確定蝗災的確切分布范圍。在中國古代,有些地區盡管有蝗災頻繁發生,但是民間有一些治蝗、滅蝗的方法,對蟲神的盲目崇拜現象較少,因此就沒有蟲神廟。也就是說,像蟲神廟這樣的文化景觀只能指示某種自然環境特征的一個方面,而且指示的是建立此文化景觀時的自然狀況。 (三)文化景觀的建設如果順應了自然發展的規律,將對自然環境產生有利無害的影響。 例如 —— 都江堰水利工程 既防洪又灌溉,至今恩澤成都平原。又不存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二、文化景觀與人文社會環境文化景觀也是人類社會環境的一面鏡子,通過觀察文化景觀,可以了解一地的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 例一 (文化景觀)城市公共交通站牌的分布 ①通過觀察公共交通站牌分布的疏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不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差異。如人口稠密、商業繁華的地帶,公交站牌的密度一般較高。 ②公共交通站牌數量的變化也能看到城市化的進程。如改革開放前,北京的東西長安街上只有1條公共汽車線路的站牌,如今則有十幾條。例二 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地區雙語(漢語、當地文字)地名景觀 可以大致判斷是否進入或離開該民族自治地區,說明地名景觀既反映了語言文化的區域差異,也反映了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區差異。 有一些文化景觀成為地方象征或標志性景觀。北京天壇、廣州的五羊雕塑、唐山抗震紀念碑、紐約自由女神像等3.4 文化源地與文化區一、文化源地1、文化源地 —— 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現象)或文化系統最初產生的地方。 2、分類比較:
文化事物(或現象)源地
文化系統源地
在小比例尺地圖上
呈一個點(單一起源地)或幾個點(多個起源地)
呈面狀
舉例
①1848年歐洲革命中心的分布(教材圖3.18)②考古學家在地圖上表現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馴化動物起源地分布
③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源地位于東漢都城洛陽一帶。
世界部分古代文明發源地的分布(教材圖3.19)
二者關系
文化系統是由許許多多簡單的文化事物(或現象)構成。文化系統結構更為完整,特征較為明顯。
(表注)文化系統特征明顯:如世界各地域的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為例 古埃及文明 —— 象形文字 古希臘文明 —— 拼音文字 古兩河流域文明 —— 楔形文字 二、文化區(一)文化區的概念 廣義上 —— 文化區是指文化事物(或現象)和文化系統的覆蓋的地區。 狹義上 —— 文化區僅指某種文化系統的覆蓋的地區。 (二)文化區的類型 中國新石器文化分布區 —— 考古學者依據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的范圍來劃定的。 政治文化區 —— 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內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區。如世界政區圖、中國政區圖等 經濟活動類型的文化區 —— 如意大利新興工業區、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潘帕斯草原牧牛業分布范圍等 除上面文化區類型外,還有語言文化區、中華文化區等 問題:以上各種文化區類型中,哪些是文化系統的覆蓋的地區? (答案)中國新石器文化分布區、中華文化區(三)文化區的空間特點 1、文化區的范圍有大有小,一個文化區的重要性與它的范圍大小沒有必然的關系。如美國“硅谷”范圍并不大。 2、文化區的邊界有實有虛。政治文化區邊界明確,而經濟活動類型的文化區、語言文化區等不一定有明確邊界,沒有明確邊界的文化區在空間上有時與其他同類文化區發生重疊。 3、文化區不一定與自然區重合。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區并不與阿根廷的溫帶草原地帶完全重合。 (四)文化綜合體、文化體系(系統)與中華文化區 若干特定文化事物的組合文化 綜合體文化 體系若干有聯系的文化綜合體